10月20日至23日,十八屆四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本次四中全會專題討論依法治國問題,這在黨的歷史上尚屬首次,引起各界極大關注。10月28日,新華社發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有關專家認為,當前經濟發展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都與法治缺失有關,推進依法治國,將為正在轉型中的中國經濟帶來新紅利,也將大幅降低中國經濟的成本。當下,在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優化、可持續發展、所有制等領域尚存在立法空白,而一些過時的、法律制度層次和效力過低的法律亟待清理。
專家表示,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的法律制度,只有經過實施,才能真正發揮作用。目前法律在實施、監督中,一是要在技術上增強立法的精細度和可操作性。二是要解決現行經濟法律、法規之間不協調、不銜接的現象。三是提高執法人員素質,規范執法人員行為。四是消除行政性壟斷,杜絕行政干預司法和政企不分的現象,優化資源配置。五是打擊地方保護主義和官僚主義,解決一些部門執法不公、行政復議作用不彰的問題。六是健全監督機制。
“依法治國升級版、中國經濟新紅利”,有人這樣概括十八屆四中全會的深遠意義。中國正處于市場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完善市場經濟法治建設將有利于國家治理現代化建設,釋放市場經濟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