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儀
(宜興 214221)
紫砂器濫觴于宋,鼎盛于明清,至今如日中天,經久不衰。一把好的紫砂壺,不僅是藝人的信手天工,有時還有文人墨客的詩書畫印。紫砂的發展,雖幾經盛衰,但紫砂畢竟孕育了一部燦爛的發展史,在其發展中,永遠沿襲這一個主題,繼承和創新。
紫砂藝術的歷史發展及演變,都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每個時代涌現的紫砂領軍人物,其藝術風格卻不盡相同,可謂百品競妍,流派紛呈。
紫砂藝術是傳統民間工藝,它是傳統文化的載體,因茶文化的發展而豐富,這個文化屬性是與生俱來,它的手工含量,是人類親近自然的本質體現,現代社會,人們的觀念在不斷更新、發展,對紫砂陶的審美變化也日漸為一些有志于探求藝人發展的人所重視。
每個紫砂藝人都有一個關于藝術的夢,筆者的藝術之夢,總是插上了飛翔的翅膀,他擅長光器作品。而每件作品,都帶給你我素雅空靈的感覺,如乘風欲仙。筆者是一個真正的心靈創作者,不為名利,只求于作品中邂逅更多愛壺懂壺的心靈知音。《君子壺》便是其性情與創作風格的代表作,作品如西子出浴,一塵不染,叫人愛不釋手又不忍褻玩。
《君子壺》作品造型突破傳統格局,展現出現代專業設計的精準水平和藝術氛圍。壺身的基本形態為古玉璧形狀,但同時又寓變化于其中。壺身下部分,線條明朗,給人穩固又堅實的感覺。由下部往上,壺身逐漸向里微凹出曲面,仿佛是信手拈來,卻如此美不勝收。壺蓋微凸,形成一個優美的弧度,壺鈕像是巍峨的天柱之巔,無限風情自在其中,想必看壺人心中各有千秋。壺把作圓弧狀,頸略高,美觀實用,蓬勃而出。這件作品呈赭石之色,色澤潤澤,雍容華貴,大氣沉穩。壺體乳脂似玉,曲線優雅,腹部飽滿豐潤,不禁令人聯想起“虛懷若谷”這個成語。
《君子壺》壺身容量恰當,蓄勢待發,壺把端拿舒適,壺嘴出水順暢,壺鈕開啟自如,讓品茗沏茶得心應手,把玩這精美的紫砂壺,不僅愉悅身心,更覺百玩不厭,讓人珍愛。
茶與壺的藝術是天作之合。紫砂壺的美,在于壺砂、壺色、壺型、壺款、壺章、壺銘、書畫、詩文、篆刻、雕塑、中外藝術文化、宗教文化、茶文化諸多藝術融于一體,而紫砂壺上乘之作的銘刻又達到“切茶、切水、切壺、切情”,一把上乘的壺,可謂是美妙絕倫。它將品、聞、觀、賞、感、悟等有機結合,達到了從生理、心靈最后到靈魂的超越。追求自然清凈、返樸歸真、天人合一的境界和情趣。它已經成為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生動集成者,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標志。
中國陶瓷藝術博大精深,紫砂壺是一種特殊的品種,它是一種實用與美高度和諧而又妙不可思的特種手工藝品,用以盛茶,“外類紫玉,內如碧云”;賞其風采,“溫潤如君子,豪邁如丈夫,麗嫻如佳人;瀟灑如少年,飄逸如仙子。”在紫砂人不斷的探索過程中,付諸努力,不斷追求壺藝新的高度,讓紫砂藝術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
在宜興紫砂的優秀歷史傳統寶庫中,凝聚了歷代藝人的無窮智慧和心血,永遠是筆者這一代繼承和學習取之不盡的源泉。對紫砂陶藝傳統風格的理解,簡言之,就是端莊、大方、素面素心、質樸自然。特別是經典器形,它是最難學習,最難達到的。很多人在初學的幾年,把主要精力放在刻苦學習仿制名人名作上,努力從紫砂優秀傳統中汲取營養,為自己所用。而這些模仿名家制作的紫砂壺過程中會為自己以后的創作打下扎實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