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軍強
(宜興 214221)
紫砂藝術以它材料的唯一性、成型工藝的獨特性、造型形態多樣性而聞名于世。但在大多數人眼里,它依然是一種日用品,也就是民間工藝品。它是中國傳統文化(茶文化)的一種物化形式,聚集了中國書法、篆刻、玉石、青銅、陶瓷等多種藝術元素于一身,是中國傳統藝術中最富表現力,也最直觀的一種表現形式之一。
三潭印月是西湖十景之一,被譽為“西湖第一勝境”,三潭印月是西湖中最大的島嶼,風景秀麗、景色清幽,尤三潭印明月的景觀享譽中外。主要景點 “開網亭”“閑放臺”“先賢祠”“迎翠軒”“花鳥廳”“我心相印亭”“曲橋”“九獅石”等。岸上金桂婆娑,柳綠花明,與雕欄畫棟的建筑相映成趣。具有湖中有島,島中有湖,園中有園,曲回多變,步移景新的江南水上庭園的藝術特色。人民幣一元紙幣的背面采用三潭印月的盛景,可見三潭印月在我國風景名勝中也占據極其重要的標志作用。
筆者所制的《三潭映月》壺,布局融洽,和諧統一,轉折輕巧利落,弧度流暢優美。于樸實無華中透露出靜逸與虛空的韻味,于簡練中蘊含高雅的意境。挺拔干云,氣韻內收。鼓腹徐收,有玉樹臨風之態。一層醇厚的包漿讓整把壺泛起柔和的光澤??梢钥吹阶仙捌魈赜械募毭茴w粒。宛自天成。流沉穩,把別致。將沏茶,三千煩惱一杯盡。
《三潭映月》作品圓潤、通透而富有張力。整體性把握嫻熟到位,用簡潔的線條來營造一種層次感、立體感和靈動感,從而達到視覺上的調和。充分合理運用點、線、面的結合,形神統一,內外相諧,是光素作品的極至追求。作品在精、氣不減的前提下,力追韻律、韻味、韻腳。壺體以曲、柔、線為主旋律,飄飄然意高山流水,悠悠情為低吟淺唱,圓圓乎似繞梁三日,越看越惹看,越用越喜歡,越玩越有味,這才是紫砂傳統藝術的精神所在,氣韻所在。
宜興紫砂壺的形式美源于創作和欣賞,紫砂的造型別致多出于奇巧,形制來源也相當廣泛,遵循了美的原則和規律。紫砂的創作靈感來源于人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人們將這種思想情感轉化到紫砂的造型藝術中去,外在形式的藝術語言通過藝人靈巧的雙手沉淀下來,把紫砂壺的內涵升華,概括進紫砂的造型藝術中。
紫砂陶器的設計與制作,是以材料的材質、色澤體現視覺感受的;紫砂陶參與物質文化生活是以其美妙造型與優良實用功能為物質基礎的;還有,陶工富有智慧的思維與靈巧的雙手所體現出來的,是一種技術美的享受。
紫砂器的造型是非常豐富的,它不僅把中國各個時期的歷史文化,巧妙地融入其中,還把茶文化的屬性與紫砂相互慣連。茶壺不僅是泡茶的器具,亦是一種紫砂藝術品。獨特的紫砂材質和形體特征,使紫砂屹立在陶瓷藝術之林。由于紫砂器的屬性和美學特征符合人們日常所需,文化意味也貼合百姓的生活,得到人們的認可,在功能上,泡茶不走味,茶香雋永。坯體的雙氣孔結構更為人們所喜。紫砂的形制或端莊,或穩重,或古樸,或靈秀,或富于巧思,或精于變化,通過藝人靈巧的雙手形成一個個獨立的形體表達,體現紫砂之美。
從歷代文獻和考古發掘來看,紫砂壺從來就是崇尚古樸、簡約的風格。紫砂壺的制作經歷了變遷、轉亂等因素,在不斷地改良和演化過程中,經歷從古樸到艷麗,最終回歸古樸雅致這一過程,奠定自己在陶瓷史上的基礎。紫砂雖是陶器,卻是宜興特產的陶土制作。在泥質和特性上與其他陶制品皆有著不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