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俊峰
(宜興 214221)
中國紫砂陶藝熔鑄八百年文明,吞吐八百年人文,滋潤八百年生活,已經成為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傳統藝術寶殿。當今工藝美術界,紫砂可說是獨領風騷,魅力無窮。究其原因,除了紫砂的“三特”,即材料獨特、工藝獨特、功能獨特外,還有產生于“三特”基礎之上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文化性”上。
一把小小的茶壺包容了詩書畫印等文化藝術,歷代文人對紫砂壺的吟詠從未停歇。大學士蘇東坡的老師歐陽修的詩里面就很明確地寫到:喜供紫甌吟且酌,羨君瀟灑有余情。蘇東坡自己更是“磚爐石銚行相隨”,不管到哪里,都帶著磚爐、石銚,興致來了,隨時架火燒茶。湖北襄樊的米公祠里面有一幅很大的對聯是米芾的真跡,上聯是:陽羨春茶瑤搖草碧,下聯是:蘭陵美酒郁金香。明代著名書畫家、詩人徐渭在《某伯子惠虎丘茗謝之》中寫道:虎丘春茗妙烘蒸,七碗何愁不上升。青箬舊封題谷雨,紫砂新罐買宜興。卻從梅月橫三弄,細攪松風灺一燈。合向吳儂彤管說,好將書上玉壺冰。
與茶交流人生,是紫砂壺內的思考;與茶凝望生命,是白瓷杯中的感悟;與茶共品生活,是碧波潭里的享受;與茶暢談成敗,是縷縷茶霧的釋然。一撮香葉,一泓開水,裊裊婷婷的煙霧伴著茶香,從壺中溢出,又漫開來。就這樣,我愛上了這充滿靈氣的尤物,與它攜手,與它交往,與它一起詮釋世間哲理。
“虛扁”自明末即有,散見于各大紫砂典籍圖譜。此壺式在各個時代都有名家加以臨摹再創作,佳構不絕?!疤摫狻笔亲仙皞鹘y全手工成型中最難得的器型,行話“造型扁一分,成型難一分”,從圍身筒成筒型,然后用“泥拍子”一下一下的拍成這么扁,力要勻,扁又不能塌,對于全手工操作技巧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虛扁壺》是若干紫砂壺造型中的一種,由于其外形設計巧妙獨特,適合收藏把玩,使用起來也很方便,所以深受喜愛。它的造型容易聚攏香氣、不易散熱、利于茶葉的翻滾浸泡、便于投茶和喝過之后的清理。
《虛扁壺》用簡約的線條勾勒出淋漓古韻,其壺嘴三彎,壺把婉轉于壺身一處,悄然融為整體。壺蓋比例與壺身協調,氣韻天成。此作品色澤圓潤,氣質淡雅,可窺風致。
紫砂壺是實用工藝品,且時時使用,常常把玩的。有人偏重于“工”,有人則重于“藝”。其實,“工”和“藝”好比一臺電腦的硬件和軟件,是誰也離不開誰的。無“工”則無法見“藝”,無“藝”則無法顯“工”。熟能生巧,工精生藝,在長期的紫砂壺創作過程中,打下了堅實的全手工制壺基礎,對于紫砂茶壺的“工”來說,具有了一定的基礎。一件作品的內涵,必須具備三個主要因素:(1)美好形象。(2)結構精湛的制作技巧。(3)優良的實用功能。一件精品本身就必須給人以凝重樸致大方、輪廓周正,精巧適宜,線條清晰,比例恰當,黃金分割到位的杰作。象形上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千變萬化,精思妙想。壺體每一個部位從點、線、面刀三維空間視覺,每一個功用點曲線流暢,輪廓直線抑揚頓挫,來龍去脈交代清楚,讓作品有一種內涵度很深的氣質和風格。本人在創作這把《虛扁壺》時就考慮了以上的因素。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對于紫砂發展來說,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要不斷開拓創新,不但使紫砂作品具有造型工藝之美,更要有精氣神韻之美,同時還要將文化注入紫砂,讓紫砂散發出恒久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