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有句話叫“相由心生”,說的是每個人的面相都反應著其相對應的身體和心理的狀態,比如一個身體健康、身心愉悅的人,其通常在相學中都天庭飽滿、紅光滿面、神采奕奕。相反,一個身體有病,或者苦惱憂愁的人通常愁云密布、眉頭緊鎖,其多半是有不順心的事。眼界即是心界,而面相即為心相,相由心生就是這個道理。
從醫學角度來講,“相由心生”這個說法也有一定道理。當我們的身體患上疾病時,會在臉上不同的對應區表現出來。也就是說,只要用心觀察臉部發生的變化,就能找到一些疾病的蛛絲馬跡。
耳垂有皺、臉通紅:心臟不好
我國古代中醫學家通過長期、大量的實踐,認為紅色多與心臟病有關,臉部過分紅潤,說明心臟供血過量,這類人容易患上高血壓,要提防心臟病。
臨床中,仔細觀察冠心病患者的耳垂,往往可以發現一條斜線或者皺痕,有的深而長,有的淺而短,這種褶皺是冠心病的征兆,常被稱為“冠心病溝”、“腦動脈硬化耳褶征”等。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出現冠心病溝的可能性為73.9%-97.7%。另外,耳色暗紅,大多是氣滯血淤,而耳垂肉寬厚發紅,并伴有肥胖的人,容易腦溢血。
心臟不好的人,一定要規律生活,保持充足睡眠;運動上,要把有氧運動和力量訓練相結合,少做劇烈運動;少吃發苦的食物,多吃蘆筍、西蘭花、綠葉蔬菜等護心食物;可常用手掌掌緣按揉背部心區(背部與心臟正對的位置),可起到養生作用。
鼻頭暗淡、臉色黃:脾胃不和
中醫認為脾胃是營養的來源,如脾胃虛弱,便沒有足夠的營養滋潤面部,從而出現黃色。脾胃虛弱的表現是吃飯不香,飯后肚子發脹,長期腹瀉或便溏。如不注意,還會發展為體型消瘦或虛胖,甚至誘發黃疸。
除了臉色,脾胃功能不好還會體現在鼻子上。鼻翼淡白,是胃氣虛弱、消化功能減退的征兆;鼻翼淡紅、干燥,是胃津液不足的表現;鼻翼紅赤,是胃火亢盛的征象。
保養脾胃的第一步是規律飲食,定時定量,細嚼慢咽。胃不好的人要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用冷水沖澡。早晨空腹喝杯溫開水,可清胃;用蜂蜜兌水,再滴入兩滴香油飲用,可養胃。另外,茯苓粥、薏米粥、藕粉都能養胃。
臉頰晦暗、黑眼圈:腎不好
腎臟在臉上的對應位置就是兩個臉頰,如果兩頰內側上下出現灰色、黑褐色,就是腎臟解毒功能減弱的表現;整個面色發灰、發黑,可能是慢性腎病的表現,還會伴有腰膝酸軟、排尿失常、性功能減退;常見的黑眼圈也屬于面色發黑,可能是腎虛導致水代謝異常造成的,伴有身體異常癥狀的黑眼圈,可能是疾病的苗頭,要引起重視。
中醫認為,腎主藏精,五臟六腑的精華全都儲藏在腎,所以無論男女都要保養腎精。養腎有以下幾個要點:節制房事、節欲保精;不要長期、大量食用高蛋白食品,以免增加腎臟負擔;腎虛的人要少吃咸,多吃黑色食品,如木耳、海帶、黑芝麻等。
臉色發青、眼白黃:肝不好
中醫認為,肝能反映人的情緒,所以面色偏青的人一般性格暴躁,要謹防肝病。肝不好會體現在眼睛上,常表現為眼睛灰暗無光或眼白發黃。此外,鼻梁骨最高點如果發紅,可能是肝火偏盛,表現為易怒、眼睛發紅、月經增多等;如果出現青黑色,則可能是肝硬化或肝癌等嚴重疾病。
養肝可以和護眼結合起來,曬眼養肝法就很實用:全身放松,面對太陽,閉上眼睛,讓玻璃窗和眼瞼濾去強烈的太陽射線,使溫熱的陽光透進眼球,同時轉眼珠,先順時針方向緩緩轉10次,再逆時針轉10次,每天持續15分鐘即可。飲食上,肝不好的人應少吃酸,適當吃些枸杞粥、黑米粥和紅棗粥是不錯的選擇。
印堂發黑、眼白紅:肺不好
肺臟好不好,可以看兩眉間,也就是印堂。印堂最好是白里透紅,但如果特別紅,就說明肺熱、肺火旺;如果發白,是血虛或氣虛;發青是血淤;印堂最忌諱發黑,這意味著可能患有重大疾病。另外,眼白屬肺,如果滿眼出現異常,首要是治肝,但如果是眼白單獨出現問題,就要治肺,比如眼白紅了要清肺熱。鼻子的表現也能說明肺部的問題,鼻孔干澀,呼吸帶著熱氣,往往是肺熱,而鼻塞一般是肺受風寒所引起。
想要養肺必須戒煙,還要避免吸入“二手煙”。飲食上,要多吃些白色的食物,比如白梨生吃可清肺熱、去實火,熟吃可以養肺陰、清虛火;白蘿卜生吃能清肺熱、止咳嗽,熟吃能潤肺化痰;蓮藕生吃能清熱潤肺,熟吃可滋陰補肺。此外,堅持運動,對心肺健康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