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菲菲
(新疆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 新疆 巴州 841000)
2002—2013年間,巴州全社會三次產業的單位從業人員數逐年遞增,從2002年的41萬余人逐步增加到2013年的63萬余人。其中一產就業人口數量總體上是穩中有升,但就業比重逐步降低,從2002年的48.97%降至2013年的43.38%;二產就業人口數量在2002至2010年間變化不大,基本保持比較穩定的增長速度,但自2011年開始就業人口數量突然提升,就業人員份額也隨之提高;三產就業人口數量基本保持平穩增長的態勢,但2011年由于二產就業人數激增,導致三產就業人數略有下降,從2012年開始又穩步提升,到2013年三產就業人員份額首次突破40%,基本接近一產就業人數。
縱觀歷年產業就業結構演變趨勢,一產目前還是就業人數最多的產業,就業人員份額比例最高。但隨著巴州經濟社會的發展及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一產的富余勞動力已逐步向二產、三產轉移,一產就業人員份額逐步下降;目前就業人數排名第二的是三產,其就業人數遠高于位列第三的二產,三產中信息、金融、保險、房地產和居民服務業等新興行業起步較晚,但發展勢頭較快,新興產業的發展改善了巴州三產的瓶頸制約,成為吸納勞動力的主要渠道。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將會積極發展就業彈性高的三產,特別是貿易業、金融業、居民生活服務業等門類廣泛的勞動密集型服務業,大幅度地提高其就業比重;二產就業人數從2002至2013年數量翻了一倍,特別是自2011年開始就業人口數量突然提升,2011年是中央支持新疆經濟發展政策最多的一年,改善了全疆企業的投資和市場環境,巴州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與此同時,2011年援疆十九個省市對全疆提供人才、技術、資金等全方位援助,援助資金110億元,實施援建項目1271個。從投資的角度看,制造業和地方項目投資分別增長84.8%、44.7%,遠高于城鎮投資32.1%的平均增速,投資結構趨于優化,經濟增長的內在活力不斷提升。這一系列利好因素最終促成了制造業和建筑業就業人數的激增,有效解決了部分勞動力人口的就業問題。同時石油石化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被列為巴州最具特色的支柱產業之一,非石油工業比重由2009年的18.2%上升至2013年的26.3%。國投公司、新興鑄管、華能集團等一批大企業大集團落戶巴州,非石油工業發展潛力不斷增強,這一系列因素為巴州就業提供了新的方向。
總體上看巴州三次產業的就業結構為“一三二”型,就業結構趨向合理,符合就業結構演變的規律。產生上述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產業結構優化,引起就業結構的相應調整;另一方面以政府為主導的加強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方針,高專教育的擴招直接推動了職業教育層次結構的變化,提高了就業人員知識層次,導致在2010年以后畢業生參與到二、三產業就業的人數增加。總體上看,一產就業人口還將繼續緩慢下降,三產就業人口還會增多,而二產就業人數穩中有升(如圖1)。
1、就業結構的調整目標

圖1 巴州按三次產業分的單位從業人員數

圖2 2002年—2014年巴州**職業技術學院學生招生人數

圖3 2002年—2014年巴州**職業技術學院學生招生人數份額
就業結構調整的目標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就業結構的合理化,這是經濟增長和保障就業的前提;二是就業結構的優化,這是促進經濟增長和實現就業的重要動力。改革開放以來,巴州經濟得到較快發展,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和優化,二產和三產業快速發展,由一個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地區,初步發展為一個以工業經濟為主的地區,當前正處于工業化初級向中級邁進的階段。
就業結構的歷史演變告訴我們,就業結構的調整取決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從巴州產業結構穩定“一產”、擴大“二產”、提升“三產”的調整目標來看,一產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例將會逐漸縮小,二產的比例會逐漸加大,三產的層次將會得到提升。目前巴州三次產業的就業彈性系數與勞動生產率表明:三產的就業彈性系數最大;二產的勞動生產率最高,一產的就業彈性系數雖然為正且大于二產、小于三產,但其勞動生產率最低。今后一產的就業空間相對較低,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將會逐漸轉向非農業部門;二產的彈性系數和巴州的發展戰略目標均表明,二產中具有資源優勢的石油天然氣開采、黑色金屬開采等采掘業將得到較快發展,尤其是石油天然氣開采業成為整個工業發展的主體,未來二產的就業發展空間很大,成為大規模吸納一產轉移出的剩余勞動力的主力軍;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市場化進程的推進,三產中以知識密集型為特征的教育、金融業、房地產業、居民服務和衛生、社會保障、社會福利業等新興服務業迅速崛起,是巴州服務業中極具增長潛力的新興行業,成為今后吸納勞動力的主要空間。
2、就業結構演變對職業教育發展規模的需求
教育培養結構應與社會就業結構需求相對應,所以教育的類型要主動適應就業結構,教育規模的擴展規劃要以就業容量和就業崗位數量作為重要的依據。從就業結構演變規律及國家對巴州“對口支援”等特殊政策的支持來看,巴州就業結構調整的進程會縮短,就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速度加快,從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提升。根據“奧肯定律”可知,經濟增長速度的加快,對勞動力的需求量將增加,即就業結構升級將直接引起對產業工人需求的急劇增加,從而對與經濟發展和就業結構調整聯系最密切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規模需求也將擴大,具體需求人數規模可結合二產就業人員數的演變趨勢和現狀來確定。
3、就業結構演變對職業教育發展層次的需求
巴州職業教育層次結構變化的總體趨勢從絕對數量來看(圖2),中職、高職各層次招生規模呈逐年增長態勢,且增長幅度較大,其中中等職業教育招生人數在2002—2008年間增長最快,自2008年開始,中職招生人數逐年遞減;高等職業教育招生人數十三年來基本保持了一個穩定增長的態勢。從相對份額來看(圖3),中職學生招生人數份額處于一個逐年下降的態勢,與之對應的是高職學生招生人數份額不斷擴大。中、高職招生比在2012年后趨于平穩。從就業結構來看,2008年以前,一產就業人員數比重過大,二、三產就業人員數比重偏小;但在2008年以后,一產就業人員數比重大幅下降,二產、三產比重逐年上升,總體上看三次產業的就業結構為“一三二”型,就業結構趨向合理。
巴州就業結構的“一三二”型決定了巴州在發展三產的同時,二產的主導地位也得到增強。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和就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技術結構逐漸向高度化發展,使一產就業人口逐步向二產、三產轉移。從發達國家就業結構演變的歷史經驗來看,這一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技術水平處于中等技術層次向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過渡的階段,中等技術人才在勞動力結構中所占的比例仍超過一半,高級技能型人才的比例不斷擴大。目前勞動力市場上,技術工人中高級工的比例僅有3.5%,高級技能型人才緊缺,科技創新能力和社會生產效率總額較低。巴州就業結構向高度化的演變,需要職業教育加快向高層次發展,提高高技能技術人才的培養規模,即全方位擴大巴州高職招生人數。
4、就業結構演變對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的需求
巴州三次就業結構和三次產業內部各行業的變化,決定了勞動力市場上各專業的人才需求。首先,一產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約30%,相對于發達地區,巴州農產品開發的科技含量較低,農業經濟發展中的科技進步貢獻率僅為35%。因此,大力實施科技興農戰略,積極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將是促進巴州農業現代化、提升就業結構的關鍵和保證。而農業產業化的實現,需要一批高素質、掌握先進文化科技知識的農業勞動力隊伍,即農業產業化和農村現代化對巴州職業教育中農業專業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二產已經占據主導地位,但工業所占比重明顯偏低,今后巴州應重點圍繞石油石化產業、礦業、特色農副產品加工業、能源、戰略新興產業等產業發展經濟,推進庫爾勒紡織服裝城建設,構建具有巴州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急需掌握以上所涉及行業高新技術的技能型人才,即職業院校目前需要加大力度的專業設置方向。最后,三產對經濟發展的比重逐漸增加,但與全國就業結構的平均水平相比,其比重仍然偏低,傳統行業較多,新型行業發展不足。總之,從就業結構優化調整的角度來看,目前巴州主要缺乏農業、農業機械化及農業現代化方面、紡織服裝方面、特色農副產品加工方面、石油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天然氣下游產業和關聯產業以及礦業的高級專業人才、工業方面的復合型高級技術人才和高新技術人員及復合型高級經濟管理人才,這些專業人才的培養對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就業結構是影響職業教育結構的重要因素,職業教育能直接促進就業增長,因此,職業教育應依據勞動力就業結構的變化趨勢來確定其發展思路。在研究巴州就業結構發展趨勢的基礎之上來探究對職業教育的發展規模、發展層次以及專業設置等整體水平如何與巴州的就業結構相適應,使職業教育和就業相互促進,是目前及今后發展職業教育的必然趨勢。
(注:本文系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2013年課題《巴州就業結構演變對職業教育的需求分析研究》(bykj2013s-6)階段性研究成果。)
[1]董顯輝:職業教育層次結構與就業結構關系實證研究[J].職教論壇,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