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才華 葉喜蔥


摘 要:該文對地方高校部分工科專業學生的專業課程學習狀況進行了調查和分析,所涉及的專業是機械制造及自動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和金屬材料工程,年級分布從大一到大三。對學習狀況的調查主要基于專業課程教學過程及相關課程的考試情況,對學生學習狀況的闡述主要集中在學習目標、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等方面,并分析和總結了學習狀況的成因。該文的研究內容對探索引導學生積極學習的教學方法改革具有參考意義。
關鍵詞:地方高校 工科學生 學習狀況 成因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8(c)-0232-03
近年來,高校教學信息化建設一直在不斷地完善和發展,多媒體教學平臺在不斷地更新,課程建設的網絡化在不斷深入,在這種現代化的教學平臺下,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所涵蓋的知識量相比傳統的教學過程得到了極大的豐富,而且由于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可視化教學也更加有利于學生對抽象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然而,根據目前筆者的教學實踐和調查來看,學生的學習現狀并不盡人意,存在很多方面存在著問題。調查和分析高校學生的學習狀況對高校教學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1 調查范圍、方法與目的
該次調查的學生樣本來自于機械類和材料類多個專業,共計4屆學生。調查的課程包括專業基礎課《機械制圖》和《機械工程材料》、專業課《材料成型加工工藝及設備》以及畢業設計環節。調查方法主要通過對比分析,以學生的學習結果來思考學生的學習現狀[1],該次調查的目的主要在于分析目前地方高校工科學生的學習狀況,為地方高校工科人才的培養方案改革和教學活動提供必要的參考。
2 工科學生的學習現狀
2.1 大學一年級的學習情況
《機械制圖》課程共計需要1個學年(即2個學期)完成,上學期學習畫法幾何,下學期學習機械制圖。圖1是3屆學生在大一上學期關于畫法幾何學習結束后的考試成績分布。成績分布的共同特點是,卷面不及格率在20%左右,90分以上的高分段比例在20%左右。圖2是3屆學生在大一下學期關于機械制圖學習結束后的考試成績分布,成績分布的特點是,不及格率與上學期基本相同,在20%左右,60~89分段群體的比例增大,但90分以上的高分比例相對上學期大大下降。
2.2 大學二年級專業課的學習情況
調查的對象為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的部分大二學生。該次調查與上一年度的機械制圖課程考試情況進行了對比,其顯著特點是《機械工程材料》考試卷面不及格率大大上升,達到了40%,90分以上的高分比例為零(見圖3)。
2.3 大學三年級專業課的學習情況
調查對象為2011屆到2013屆三屆金屬材料工程專業的大三學生,相關課程為《材料成型加工工藝及設備》。從三屆學生的考試成績分布來看,其特點如圖4所示,考試卷面不及格率極低,60~89分群體的比例占90%以上,90分以上的高分比例不超過2%。
2.4 大學四年級畢業設計情況
畢業設計環節的調查,主要著眼于學生在答辯過程中結合畢業課題對相關問題的回答情況。問題的設置分為4類,即,基礎問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一般問題:側重于考查學生解決簡單問題的知識應用能力;綜合問題:主要考查學生解決較為復雜問題的知識應用能力;開放問題:重點考查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是否具備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調查結果如圖5所示,3屆學生基本問題的回答正確率在50%以上,一般問題的回答正確率在80%左右,綜合性問題的回答正確率在32%左右,只有16%~21%左右的學生能為開放式問題提出合理的解決思路。
3 學習現狀成因分析
3.1 學習目標與學習興趣
《機械制圖》上學期畫法幾何,其知識結構中的概念和原理大部分基于高中的空間幾何知識,但考試不及格率分別為2011級 14.13%,2012級22.84%,2013級24.91%,這說明新生學習不理想的原因是非智力因素。根據大一上學期課堂的隨機調查,有20%左右的學生表示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與卷面不及格率比例相當。由此看來,沒有明確具體的學習目標,是大一新生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2,3]。大一上學期的特殊性在于,學生的生活學習從外在約束向自主約束轉變,學習目標從統一性向多樣性轉變。大部分學生沒有意識到這種轉變,也沒有做好面對轉變的思想準備。學習的興趣被對大學新生活的新鮮感所取代,學生心態的變化導致了智力相當的大學新生在學習上優良中差重新劃分。這一狀況在大一下學期有所變化,但課堂隨機調查表明,大部分學生仍然沒有將自己的長遠目標分割為可以有效實現的短期目標,并且相當一部分上學期成績較好的學生也出現思想上的松懈,成績下滑,大一下學期90分以上的高分比例相對上學期大幅下降,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此。同時,大一下學期的不及格率相對于上學期有大幅下降,這表明學生受到不及格的成績壓力開始被動學習,外在壓力是這部分學生學習動力的來源。
到了大學三年級,學生經過前兩年的適應和磨練,思想上逐步趨于理性成熟,學習目標有了重新規劃,學習主動性增強,這一階段的學習情況開始上升。圖4是大三年級《材料成型加工工藝》課程的成績分布,不及格率極低甚至沒有,正是這種轉變的結果。
3.2 學習方法
正確的學習方法和高效的學習能力需要建立在對學習對象充分認識的基礎之上。大學的培養目標與中學不同,所學課程的廣度和深度、課程間的邏輯關聯與中學也大相徑庭,如果大學生對此認識不足,不能形成科學的學習方法[4],必然導致學習效果不佳,學習能力也得不到有效鍛煉和提升[2,5]。
(1)對大學課程的廣度和深度認識不夠[6]。
大學隨著社會需求新形勢的變化,本科教學的培養目標轉向為社會輸送寬口徑高素質的應用人才,與之相適應的大學課程的廣度不斷擴展。本科學生在大學里面要學習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和素質拓展課程,不僅課程的廣度相對中學有了巨大拓展,而且課程的深度也有極大的延伸,這一變化不僅要求學生具備高效的學習節奏,并且能根據所學專業和 自身發展目標確定各門課程學習精力的投入。相當一部分學生對大學課程的廣度和深度認識不夠,習慣了高中時代學習節奏而沒有積極調整,導致學習困難。
(2)對知識體系的結構和邏輯關聯認識不夠。
大學課程的知識體系具有很強的邏輯關聯性,知識體系的邏輯關聯性會導致學習效果上的繼承性。也就是說,在這個知識體系中,前面的部分沒有學好,后面與之相關聯的部分因缺乏穩固的基礎也學不好。部分學生在大學的開始階段學習情況不理想,后面就持續不理想,主要原因就在于此,所謂一步落后,步步落后。而且,連續失敗的學習經歷會讓學生產生自我否定的消極認識,自信心逐步喪失,學習興趣消退,學習動力全無。
一門課程的知識結構,包括概念、原理和方法等,只有在充分熟悉概念的基礎上,才能更好的理解原理,掌握方法。相當一部分學生對知識結構認識不足,課前不預習,上課不認真[7],課后不復習,學習過程中缺乏綜合分析和歸納,知識零散進入頭腦而得不到邏輯串聯。這樣的學習方法,不僅基礎知識很難掌握,知識應用能力就更難培養了。圖3中對同一批學生的《機械制圖》和《機械工程材料》2個課程成績做了對比,后者的不及格率48.33%,極大的超過前者,90分以上的優秀成績后者為0,其原因就在于沒有正確認識課程知識的結構,就無法針對知識結構進行有效的綜合分析與歸納。
3.3 學習能力
大學生應該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主要包括知識理解能力、問題分析能力、知識應用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圖5是針對3屆畢業生畢業答辯過程中調查,調查結果表明,雖然80%以上的一般問題能被學生正確回答,但有40%以上的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并不理想;綜合性問題的分析與回答正確率不足40%,說明學生的問題分析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欠缺;只有20%左右的學生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對復雜的問題有獨立的判斷和見解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
學習能力的提高有利于知識的高效積累,同時,不斷豐富的知識又為學習能力的進一步提升提供了更加厚實的基礎。知識是能力的基礎,能力是基礎之上的延伸,因此,學習能力的提升和知識的積累是相輔相成的。如果知識積累不夠厚實,知識面不夠廣泛,能力的延伸就會受到基礎的限制和束縛;如果學習能力不足,知識的理解和消化困難,知識難以高效積累和靈活應用。
思考能力是學習能力的重要體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需要有宏觀的思維,盲人摸象,站在局部看問題,缺乏整體的宏觀思維,必然看不到全面正確的結果。從個體而言,學習是基于自身已有的知識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習猶如盲人摸象,不適當提高自身的思維層面,就難以看去整體知識的邏輯架構,學習的過程就異常艱難和低效。
4 結語
大學階段是學生人生成長的轉折時期,生活學習上的外在約束需要內化為自主約束,但成長中的學生自我約束能力不強,自我導向能力欠缺,當學習目標從統一性向多樣性轉變時,學生對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認識不足,無法迅速的形成與自身相適應的長遠規劃和短期學習目標,使大學的學習失去了明確的方向導引,學習沒有目標,學習興趣不足。學生對大學課程的廣度和深度認識不足,對課程的知識結構認識不明確,缺乏對知識的綜合分析與歸納能力,習慣性沿用高中的學習方法,難以勝任大學廣泛而深入的知識體系的學習。知識積累的基礎薄弱易導致理解能力不足,分析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欠缺;缺少宏觀思維,對知識體系的整體架構沒有宏觀認識,學習能力難以提升。
參考文獻
[1] 史秋衡,文靜.大學生學習情況調查的要素解析[J].中國高等教育評論,2012(3):127-136.
[2] 許淑君.大學本科生學習狀況的調查研究[J].價值工程,2012(10):243-244.
[3] 劉智運.大學生學情調查與分析研究[J].交通高教研究,2003(1):12-15.
[4] 李向陽,張興濤.大學生學習狀況調查與分析—以內蒙古工業大學本科學生為例[J].內蒙古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1):19-23.
[5] 楊平,黃彬興,徐露.大學生學習狀況調查報告[J].今日科苑,2008(8):239.
[6] 龔松林, 劉世勇,高翠欣.大學新生的學習狀況調查與對策研究[J].中國地質教育,2006(4):146-148.
[7] 林良夫.大學生學習狀況調查分析及教育建議[J].高等農業教育,2000(9):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