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平 張仁川 仇穎 代培方
摘 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發病時常伴有嚴重的焦慮、恐懼、抑郁等心理,在心理護理運用治療性語言干預是消除AMI患者不良情緒的主要方法,可以讓患者感受到良好的心理支持,消除其不良心理狀態,使AMI患者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疾病,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對患者的康復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關鍵詞:AMI 心理 治療性 語言干預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8(c)-0253-02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冠狀動脈急性、持續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壞死。大部分的心肌梗死是發生在冠狀動脈的病變所引發的血栓形成或持續性痙攣所導致的,致使冠狀動脈供血急劇減少或中斷,使相應的心肌缺血性壞死[1]。AMI是臨床上最為嚴重的冠心病表現之一,死亡率一直高居不下,加之AMI患者急性發病時常有持續性壓榨性瀕死樣胸痛,所以患者常產生嚴重的的焦慮、恐懼、抑郁等心理,產生了嚴重的心理負擔。醫學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急性心梗的發生發展也受心理因素影響,有關AMI患者的心理護理一直都是研究的熱點話題之一。治療性語言干預是指護患的溝通過程中,起到輔助治療、促進康復作用溝通語言。針對收治的AMI患者急性期的心理特征,臨床護理人員除了掌握基本的臨床治療方法和行為外,還要明確AMI急性期患者不同的心理狀態,特別是監護室護士要從整體著想,開展心理護理,有效的語言干預,進行“治療性”溝通,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保證整體治療效果。
1 AMI患者急性期的心理特征
1.1 正性心理特征[2]
(1)期待轉歸型,對醫護人員非常信任和尊重,能積極配合治療。
(2)眷戀欲望型,對親人的眷戀和求生欲望很強烈,服從治療。
1.2 負性心理特征
(1)恐懼焦慮型[3],大多患有急性心梗的老年患者并多種慢性疾病,情況較為復雜多變,再加上缺乏對自身疾病的治療認知,入院觀察治療時普遍存在焦慮心理,甚至有些病患伴有度焦慮狀態,心理上形成一種“就要死了”的恐懼感,焦慮癥狀表現為沉默不語、心事重重乃至多語多疑等,情緒顛簸極不穩定,對詢問病史和體格檢查等造成不良影響。
(2)孤獨憂郁型,這類患者大多是無子女或者早年喪偶,經常有一些文化層次不高,性情古怪,愛發脾氣,思想上放不開,對疾病的轉歸期待很強,卻又擔心出現萬一現象,或是給家人帶來較重的經濟負擔,成天悶悶不樂。
(3)過分執拗型,該類患者即使是在疾病狀態下,仍難以割棄入院前的一些不利于治療的行為,不愿接受醫院安排的治療及相關的制度管理,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不聽規勸,固持己見,有強烈的自尊心,容易發怒,有一定的文化修養,更有甚者是退休的老干部乃至領導。
(4)要求過度型,對醫療護理服務要求過高,如,要求護士24 h床旁關照。
2 不良心理因素對AMI急性期的影響
2.1 不良心理因素對心血管的影響機制
主要的機制有:(1)神經內分泌學說:在情緒上出現慢性應激、焦慮乃至抑郁從而造成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和交感神經系統功能的亢進,加快了機體交感活性,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心率變異性消失、壓力反射功能異常等。(2)血小板活性學說:聚集在心肌梗死中的血小板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良情緒極易引起血漿兒茶酚胺水平增高,從而使血小板的聚集、黏附功能得以蔓延,促進AMI的發展。有資料記錄到AMI患者患病前期,有煩躁、緊張恐懼等不穩定情緒者,可導致急性左心衰,嚴重心律失常(室速、室顫),電機械分離,心臟驟停。情緒不穩定可引起心臟組織復極不一致,高濃度兒茶酚胺可增加腺苷酸環化酶活性,促使細胞內cA-Ⅱ濃度以及鈣離子內流得以增高,可通過后除極引起室速;還會造成冠狀動脈收縮,心肌缺血,加重室性心律失常。情緒不穩定加上用力屏氣或肌緊張,會使血壓升高,進而使心肌收縮力加強導致心臟破裂,乃至心臟遽停。
2.2 不良心理因素對治療效果的影響
AMI患者經常在無任何思想準備下,突然出現心前區壓榨性燒灼樣疼痛,呼吸困難,大汗淋漓,主觀感覺有瀕死感,加上急性期要求絕對臥床休息以及監護室陌生的環境、眾多醫護人員及過多的搶救設備,使病人認為自己的病情很重,而產生強烈的緊張、恐懼心理,從而引起交感神經張力的增高,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加重心臟的負擔。由于疾病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功能紊亂,病人的自控能力下降,加之急性期患者需要住進監護室隔離,減少探視,患者長時間見不到家人朋友,往往會對家人及醫護人員要求過高,患者變得更加敏感、易怒,稍不滿意就大發脾氣或煩躁,從而引起血壓升高,加重心臟的負荷。多數AMI病人往往有多年的心臟病史,在經濟上、生活上給家庭帶來一定的負擔,病人對治療的希望信心不足,會出現消極、憂郁;會產生對疾病嚴重后果的擔憂,特別是有些患者原來的生活態度中就有消極悲觀心態和認知的曲解,因此,更容易對治療信心不足,導致患者從心理上就不積極應對,影響治療的效果。
3 “治療性”語言干預對AMI急性期患者的作用
在與AMI急性期患者溝通過程中,醫護人員的語言起到輔助治療、促進康復的作用[7]。AMI急性期病人病情危重,心理壓力大,往往會有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并且發病3 d內的焦慮水平明顯高于7 d內,醫護人員應從病人的實際需求出發,合理運用治療性語言干預,同時AMI出現嚴重并發癥一般均在發病幾天內,故“治療性”的語言干預在早期是患者渴求的。有研究表明治療性語言干預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護理中的起著關鍵作用。治療性語言干預能夠顯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出現的焦慮、恐懼等不良心理情緒,降低不良心理情緒對心肌梗死患者所產生的不良影響,使他們在對疾病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的同時還能夠同時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對于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預后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所以治療性語言干預應該成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臨床護理中的一項基本措施。
4 結語
綜上所述,由于AMI起病突然,病人常常會產生緊張、焦慮、恐懼心理,護理人員除應按醫囑立即給予止痛及鎮靜藥物,同時應給予安慰、關心、尊重和體貼;把AMI患者的心理反應和患者看作一個整體,幫助患者穩定情緒,使患者克服心理障礙,消除不良心理負擔,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對AMI急性期的搶救成功和后期治療都有很大幫助。治療性語言溝通可以讓患者感受到良好的心理支持,保持穩定、平靜的情緒,使患者克服心理障礙,消除其恐懼心理,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疾病,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使其按醫生的囑咐臥床休息,配合醫護人員完成治療,對患者的康復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李杰.心肌梗死患者焦慮的相關因素及護理干預的研究[D].吉林大學,2010.
[2] 任愛紅,魏金玲,何衛紅,等.CCU急性左心衰58例心理護理效果觀察[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15):106-107.
[3] 尤蘊.CCU急性心肌梗死38例心理護理效果觀察[J].徐州醫學院學報,2012,32(12):890-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