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層林

摘 要:該文根據目前高校大學生創新培養的現狀,提出關于培養創新人才的6個重要方面,以此為構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供理論依據。通過教育培養的方式方法、教學理念、管理方式方法、測評標準上創新和改革,進而創建培養創新人才的新的體制,進一步研究和分析如何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創新素質和創新精神,以實現培養和教育人才的目的,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人才保障。
關鍵詞:創新人才 培養模式 建議與實施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8(c)-0255-02
培養創新人才,其模式主要是以新時期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為基礎,以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全面發展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為宗旨,以優化和完善教育教學內容和模式體系的為原則的一系列方式方法的總稱。
在人才培養目標、學科專業設置、理論實踐課程體系、教學方式方法等方面,根據人才培養模式的定義和內容,都需要對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為此,構建符合社會需求的,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的培養模式,日益成為教育研究的重點內容。
1 以通識教育為本,奠定創新人才學科基礎
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是高校教學的兩大組成,前者主要關注學生學科專業及人文素養的需要,后者則給予學生某種職業能力訓練。通識教育的特征是強調原理性、理論性、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等等一系列的教育培訓。同時,通識教育還將解決各種綜合性問題的能力作為學生的基本能力之一。此外,通識教育的教學內容涵蓋整個學科專業領域,同時還充分體現了學科之間的交叉相融。
2 人才專業知識的創新促使課程體系的創新
高校的課程體系,特別是著眼于培養創新型人才的課程體系,是一個不斷變化和多元開放教育體系,這種教育體系既要確保學科專業知識相對穩定的同時,也需要動態的與行業企業進行不斷的交互和溝通。創新型人才的課程設置一般是建立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以及綜合素質等三方面綜合發展的結構,既要體現理工文理的交融,也要做到自科和社科的相結合,同時在提高學生素質和綜合能力、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自我學習的發展為指導思想。(見圖1)
2.1 增設創新理論方面的課程內容
創新型綜合素質重要的要素之一是構建學生創新理論與方法,這是大學生開展創新實踐活動的重要基礎。大學生根據創新實踐活動的鍛煉,可以提升創新思維的綜合性,擴展創新思維廣度,提高創新思維深度,進而有效的提高創新素質。
2.2 實踐性教學課程的創新
實踐性教學課程的改革,既要轉變大學生開展實驗課程淪為一個基礎單一的驗證過程的情況。同時,也要將實驗課等實踐性教學環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方便學生通過自我學習等形式,開展科研等工作。實踐性課程的主體由教師變成學生,學生通過自己的自主學習將課堂教學中所學知識變成實際實踐能力。
2.3 開展專業性討論課
開展專業性討論課對于互動課堂的建立、培養學生的主動思考力、促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十分重要。專業性討論課將圍繞創新性主題,促使和開闊學生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構建學生在討論提升的環境中通過研討進行學習的平臺。
2.4 開設綜合課程
綜合化是當今課程發展的又一趨勢,這些將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融相通發展趨勢和知識快速更新變化的必然要求。這些要求促使課程內容必須具有跨學科的綜合性質。同時,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其自身的發展也歷經了相融、分化、再相融的歷程。所以,只有強調課程的綜合性,促使學生的認知既要符合科學綜合化的特征,向學生提供一個豐富的文理交融的知識體系,才能促進學生具備創造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思考能力。
2.5 促進跨學科跨專業選課和做畢業論文,積極鼓勵支持輔修專業的開設,
高等院校可以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鼓勵學生根據自我發展和興趣愛好選擇專業,并支持學生在該專業課程學習的基礎上,開展其他專業的輔修,跨學科跨專業選課和做畢業論文。這些措施將促使學生更準確地了解自己的興趣和愛好,由此建立自身發展的知識結構,而非束縛于單一的學科專業內,做到即夯實學科專業基礎,拓展知識結構。
2.6 充實授課內容,對接前沿科學的發展
高等院校將科研、生產中出現的新成果、新技術及行業企業前沿發展的內容納入課程教學之中,調整現有的課程設置體系,使課程內容和設置體系更加完善科學,不斷滿足行業企業發展的需求以及人才培養的需要。這樣一種科學的課程設置體系一方面能促使學生掌握本學科豐富的基礎理論體系和系統的專業知識;另一方面通過掌握相關學科及科學前沿的知識,能做到兼收并蓄,思維拓寬,奠定跨學科專業的研究基礎。
3 加強教育實踐環節,鍛煉學生的科研能力
由于受應試教育人才選拔機制和傳統教育思想的約束的影響,國內許多高校在教育中把課堂教學作為“傳道”的主要途徑,片面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以教師知識傳授為主。這種狀況迫使學生輕能重知,忽視對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這就使得學生知識體系和結構理論化,畢業后需要較長的時間適應社會,導致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差。所以,要鍛煉學生動手能力,加強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鍛煉的教育環節。
現在已有更多的高等院校在人才培養的手段上、方式上不斷改革和發展,將科學研究引入本科生的培養之中,組織大學生更多的參加科學研究,使他們在校期間就能得到科學研究的實際鍛煉。而學校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科研機會,培養學生的進取精神、批判精神、創新精神。
4 實施研、產、學結合,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構建平臺
研、產、學結合被當今世界公認為是一種培養既有理論又有能力的且素質全面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以高等院校為中心,以高新技術產業群為基礎,構建科研、教學、生產三者結合的科技工業園區,則可以大大提升科研成果的應用,大大縮短從理論成果向實際產品轉化的周期,進而很好地激發高校科研人員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5 培育適合創新人才發展的、良好的社會環境
良好的創新社會環境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必要條件。我們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就要優化和改進人才成長環境和學術環境,形成寬容失敗鼓勵探索的創新文化氛圍。無論在政策的制定上還是輿論導向上,都要努力營造鼓勵人才干事業、幫助人才干好事業、支持人才干成事業的社會環境,為各類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大的舞臺和更多的機會。
6 結語
高等教育在我國已經實現了大眾化,同時,建設創新型國家業已成為大家的共識,這就需要把高等教育質量的核心內容更多的轉向培養創新型人才方面,特別是要把教育培養具有觀念上創新、意識上創新、思維上創新和能力上創新的人才,并把這些作為高等院校提高質量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進入新世紀以來,高校采用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在教學模式、教育理念、管理模式、評價標準上不斷改革,不斷探索建立適應創新人才培養的新機制,最大限度地開啟挖掘人的創新思想、創新能力、創新人格和創新精神,以實現培養和造就人才的目的,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人才保障。
參考文獻
[1] 張力.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戰略意義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7):18-21.
[2] 蘇竣,薛二勇.中國建設高等教育強國路線圖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0(4):123-126.
[3] 邱秀榮,王國妮.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新模式實踐研究[J].新課程學習(綜合),2010(4):40-41.
[4] 廖志豪.創新型科技人才素質模型構建研究——基于對87名創新型科技人才的實證調查[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17):149-152.
[5] 劉陽.從大到強,國家發展人才優先[J].科技智囊,2010(9):18-21.
[6] 孫蔚.創新型科技人才開發與政府責任[J].人才開發,2010(9):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