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啟明
從萬人景仰的最高學府到普普通通的職業學校,拋開那些吸引眼球的“標題黨”式解讀不談,周浩的故事其實說明了一個樸素得不能再樸素的道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和成長終歸是學生自己的事情。
實際上,對一個十七八歲的中學生來說,高考填報志愿很可能是比較盲目的。高考前,一切都是為了分數,其他的都不用多想,也沒時間想;高考出分后,卻要在短短幾天時間內選擇大學和專業,做出人生十分重要的一次決定,很糾結,很痛苦。有的孩子也許從未想過自己的興趣到底在哪,或者根本沒有足夠的課外時間去發掘和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有的孩子也許聽從或屈從于家長和老師的意見,殊不知這些長輩基于自身以往經歷給出的判斷很可能是過時的、有偏差的,他們未必對當今的大學教育情況足夠了解;有的孩子也許嘴上說自己喜歡什么專業,但其實只是憑對專業名稱那幾個字的想像,并非了解真實情況。很多家長和學生還會自主不自主地追逐所謂“熱門專業”,例如當下的經濟、金融類專業,這顯然是受到近年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影響。退回到十年前,那時比較熱門的專業是生命科學;再后退十年,那時最火的專業是計算機。所謂“熱門專業”是會隨著時代變遷、社會發展而相應變化的,但對于一個普通人來說,這個專業可能是要干一輩子的,所以絕對不能不顧孩子自身的興趣和特質而盲目追逐“熱門專業”。
令人欣慰的是,周浩雖然經歷了一些挫折和自我反思,但如今找到了自己的興趣特長所在,正在踏踏實實地開拓人生。從網絡評論來看,許多讀者贊賞周浩的勇氣,并祝福他的未來。但是其中也有一些不同的聲音,比較突出的歸結起來就是“名校無用論”。因為周浩學業不順利,從而否定北大這樣頂尖名校的高等教育,認為名校教的東西沒有用,還不如技校實在。
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本無軒輊之分,只是人才培養的目標不一樣、定位不一樣。過去科技教育落后的時候,國家對高等教育的重視程度更高;如今,高等教育日漸普及,反倒是專業技術人才十分緊俏,因此近年來政府對職業教育的強調越來越多。正如不能把高等教育看得比職業教育高人一等,也不能用周浩的故事來否定高等教育,否定精英教育。那些最優秀的大學,往往最重視文理基礎學科,重視通識教育,重視人文素養,它們教給學生的東西看似沒有用,但又是有大用的。好大學重在“道”,而不在“術”,它的優秀不在于教會學生多少可以直接轉換為生計之用的知識和技術,而是把大師、圖書館、社團活動、國際交流等種種資源擺在學生面前,供學生根據個人需要汲取營養,鍛造自我。目前,北大等國內一流高校大多對本科生采取“厚基礎、寬口徑”的培養模式,按大類招生,前一到兩年要求修好基礎課,這是符合高等教育規律的。而一些學生畢業后并不從事所學專業領域的工作,這也是十分正常的,不能因此就說名校無用。好大學應該是塑造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地方,是培養精氣神的地方。學生掌握了打開世界的“總鑰匙”,掌握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從事哪個領域的工作,那就是個人的選擇了。至于在每年成千上萬的畢業生中,有幾個賣豬肉了,做米粉了,也沒有什么好奇怪的,不是說“行行出狀元”么?
實際上,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在北大“痛不欲生”的那段日子也并非讓周浩一無所獲。他在寬松自由的氛圍里開始真正從自己的角度來思考人生、選擇人生,他敢于克服社會的成見堅持自我,他所學的理論知識對后來技術應用也有一定幫助……正如一首流行歌曲所唱:“如果驕傲沒被現實大海冷冷拍下,又怎會懂得要多努力才走得到遠方;如果夢想不曾墜落懸崖千鈞一發,又怎會曉得執著的人擁有隱形翅膀?!睙o論如何,成長終究是自己的事情,我們還是祝福周浩這個勇敢的小伙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