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春祥
所有生命,都給予愛,這應該是人類最高尚的品格。
呦呦鹿鳴。關(guān)關(guān)雎鳩。我們的古人,雖沒有像研究人類一樣去研究動物,但仍然關(guān)注動物,那些鳥獸蟲魚,一直出現(xiàn)在中國歷代的筆記中,它們會疼痛,它們會流淚,它們也會思念。
對動物來說,它們也是將幾千幾萬年的智慧,滿滿地裝在和人類差不多大小的軀體里,它們只用身體來說話。
幾百年前,智者尼采,在大街上,曾經(jīng)抱著一匹馬的頭失聲痛哭:我苦難的兄弟啊!雖然被人送進瘋?cè)嗽海岵刹]有瘋,在他心里,也許,他認為“人類是我唯一非常恐懼的動物”(蕭伯納語),恐懼人,是因為人類的快樂,常常是犧牲另一個動物的生命為前提的。
從生平等,也包括最低等的動物。
本組筆記,皆以動物為話題,題材均選自漢魏六朝、唐五代、宋元明清之歷代筆記,雖掛一漏萬,也算披沙揀金。
——題記
一鳥七命
一只溫柔可人的小畫眉,卻使得七個普通人喪了命。
馮夢龍的《喻世明言》第二十六卷有:沈小官一鳥害七命。案情曲折,波瀾迭起。
第一條人命是這樣沒的。
大宋徽宗朝,宣和三年,杭州。富二代,十八歲的沈秀,不務正業(yè),整天提著畫眉玩,街坊都叫他“沈鳥兒”。“鳥兒”的鳥兒,本事極大,別的鳥都斗不過它,每日會贏很多錢,“沈鳥兒”視畫眉性命一樣。
這天早上,沈公子起得有些遲了,提著“性命”又去柳樹林搞比賽,想贏錢。不想人都散盡,他獨自玩了一回,無趣,正要離開,恰好小腸疝氣發(fā)作,倒在柳樹邊,痛得昏死過去。事有湊巧,此時,住涌金門城腳下的箍桶匠張公,正擔著家伙往柳林趕路,遠遠見一人跌倒,歇下?lián)鷥阂豢矗税c著呢,旁邊那畫眉卻叫得好聽,箍桶匠窮極計來,這鳥不錯,估計值幾兩銀子吧,正欲提走,沈公子醒來,拖住張大罵,張一時惡向膽邊生,順手取出削桶的彎刀,只一下,沈公子的頭就滾到一邊了,張驚慌四望,連忙將頭丟進一株空心柳樹中。
箍桶匠一路慌張,行到武林門外,他知道湖墅路有家店的客人,喜歡鳥兒,不如賣他。這客人叫李吉,東京汴梁人,確實喜歡畫眉,討價還價,一兩二錢買下了那沈公子的“性命”。
那邊,沈公子到了晚上還不回家,這邊,柳林里發(fā)生了無頭案。沈家大慟,發(fā)出懸賞通告:有尋得公子頭的,賞一千貫,有捉得真兇的,賞二千貫。臨安府對案子也很重視:有尋得公子頭的,賞五百貫,有捉得真兇的,賞一千貫。
杭城轟動,眾人皆說無頭案。
人命接著來了。
杭州南高峰腳下,住著一個叫黃老狗的老頭,缺吃少穿,年輕時抬轎為生,老來雙眼已瞎,只和兩個兒子一起度日。大兒子叫大保,小兒子叫小保。
一天,黃老狗將兩個兒子叫到眼前:大保,小保,我聽人說,沈家財主在尋他兒子的頭,我老了,眼又瞎,你們可以將我的頭割下,埋在西湖水邊,過個十數(shù)日,認不出誰來了,你們就提著頭,去沈家和官府拿賞錢。我認為這是一條很好的計策,你們下手要早,不要等別人趕了先。
這大保小保是又狠又呆的主兒,當晚賒了酒,父子三人喝得大醉,大保摸了把廚刀,一下抹了他爹的脖子,趁著黑夜,將頭拿去南屏山藕花居湖邊淺水處埋了。
此計甚妙。
過了數(shù)日,大保小保依計到沈家報告:我二人昨日因捉魚蝦,在藕花居看見一顆人頭,想必是您家兒子。
沈家賞錢,官府賞錢,大保小?;丶抑玫卦煳葸^好日子去了。
第三條人命著實是巧合。
沈家在京城有絲綢生意。一日,沈老板處理完事務后,就想逛一回京城,放松下心情。一轉(zhuǎn)就來到御用禽鳥房,這是替皇帝養(yǎng)鳥的地方啊,他一下想起了兒子,想起了兒子的畫眉。
塞了幾個錢,沈老板進了禽鳥房。那畫眉叫得真好聽,再仔細一看,咦,這不就是我兒子那只嗎?沈爸爸大聲叫屈:難道有這樣的事?我兒子的畫眉為什么會在這里呢?管理人員一了解,怕出事,連忙將沈爸爸送到最高人民檢察院。
皇家的東西,都是有來歷的,檢察院很快就將進貢畫眉的李吉拿下。
檢察官:犯人李吉,你為什么在杭州將沈公子殺害,卻將畫眉拿來進貢?從實一一招來!
李吉:天大冤枉!我在杭州有生意,碰見一個箍桶匠的擔上有好畫眉,便買下了,這只畫眉太聰明了,不敢自養(yǎng),因此進貢,并不知人命。
檢察官:請問那個箍桶匠姓甚名誰?哪里人氏?
李吉:過路買的,我怎么知道??!
檢察官重在證據(jù),這證據(jù)便是畫眉,任李吉如何辯白,全無說服力,嚴刑拷打,只有屈打成招。
一路報上去,李吉自然是死刑,畫眉又回到了沈爸爸的手中。
沈爸爸回杭州,向知府報告,兇手抓到,知府也很高興,可以結(jié)案了,沈家就將兒子的棺木燒了,骨灰也撒了。
話分另一頭。
其實,李吉當時在杭州買畫眉,邊上還有姓賀和姓朱兩個生意朋友。只是李吉案發(fā)時,賀朱們知道,如果這個時候出來作證,不僅冤申不了,自己反而受連累。他們決定,到杭州,一定要找到那個箍桶匠!
箍桶匠是個比較顯眼的職業(yè),走街串巷,很多人都知道,三下兩下,那張公就被尋著了,賀朱認得張,張卻不認得賀朱:我們有大件生意要你做,你在家等我們噢。賀朱就跑到臨安府,細說案由,到夜里,一干警察就將張綁了。
張箍桶匠死不認罪,辦案人員用夾棍一嚇,他就招了。在空柳樹中尋得那沈公子的頭,人贓俱獲,鐵證!
因此,這第四條人命,鐵定就是兇手箍桶匠了。
知府不笨,問沈爸爸:既然你兒子的真頭找著了,那兩個領(lǐng)賞錢的,黃大保、黃小保,他們的頭是哪里來的呢?立即追查!
因此,這第五條、第六條人命,當然就是為了領(lǐng)賞錢而殺害親爸爸的大保和小保了。
南高峰腳下,策劃大師黃老狗,靜靜地躺著淺土里,雖然沒了頭,雖然尸骸一副,卻是要他兒子們命的有力物證。
大保小保死得很慘:貪財殺父,不分首犯次犯,全都凌遲,剮二百四十刀,尸分五段,梟首示眾!
第三條人命,李吉確實死得冤。圣旨下了,那審理李吉的高級檢察官,被嚴重追責,貶為普通老百姓,發(fā)往嶺南勞動改造!李吉家還得到了國家賠償:給予一千貫錢的撫恤金慰問,李吉的子孫,差役全免。
最后,第七條人命,是由第四條引發(fā)的。
張箍桶匠是元兇,當然也是重罪:謀財故意殺人,依律處斬,加罪凌遲,剮二百四十刀,分尸五段。
行刑那天,箍桶匠的老婆,到市上,想見張最后一面,誰知劊子手接到命令,已經(jīng)在行動了,那碎剮的場面,慘絕人寰,張婆嚇得魂不附體,折身便跑,不想被一絆,跌得重了,傷了五臟,到家便死了。
馮夢龍為什么要讓張婆死???
當日箍桶匠回家時,將事情的緣由,一五一十告訴過老婆,老婆并沒有報官,也沒有責備,還歡天喜地一起快活,惡有惡報吧。
2014年11月8日,晚上七點半,杭州大劇院。那只畫眉又活靈活現(xiàn)在舞臺上鳴叫。那是林兆華導演的怪誕喜劇《一鳥六命》上演。
一張桌子,兩把椅子,兩根棍子,一棵假樹,一面大鼓,三個假人頭,一具假尸體,這就是一個簡單的舞臺。
民謠,搖滾,曲藝,一幫演員在快樂地混搭。
為何少了一命?最后那張婆沒出現(xiàn)。為什么不出現(xiàn),導演說,沒有為什么,我們都是男演員,那張婆讓她活著吧。
畫眉依舊生活無憂無慮。
一鳥七命,畫眉沒有過失。它出眾的能力,它嘹亮婉轉(zhuǎn)的歌聲,就如一面閃亮的鏡子,照出貪婪人的嘴臉。
害羞的駝
動物還害羞?
那肯定的,只不過沒有像人那樣,表現(xiàn)得明顯罷了,但它們一樣有七情六欲。
唐朝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卷十六《廣動植之一·毛篇》這樣描述駝:駝,性羞。《木蘭篇》:明駝千里腳。多誤作鳴字。駝臥腹不貼地,屈足漏明,則行千里。
駝是怎樣的一種動物呢?段作家基本描寫到位了:它極其馴從,對人類沒有任何要求,只是對人類默默地奉獻。睡覺連腿都不敢伸直,天一亮就要起床,少吃少喝,沒吃沒喝,甚至不吃不喝,每每要走千里路。它不是單純的走,不像有些人是野行,毅行,跑馬拉松,它的背上往往負著重,或人或物。
但駝是如何害羞的,段作家沒有任何的描寫,難道,他是要我們從駝的品性上去分析?
應該是這個路徑。
駝,天生就是為干旱和沙漠而生的。
中國西部的幾處有名一點的沙漠,我都有幸到過。新疆的塔克拉瑪干,寧夏的沙坡頭,甘肅敦煌的鳴沙山,內(nèi)蒙的鄂爾多斯響沙灣,但說實話,我只是去玩的,也只是初涉沙漠的邊緣,但我確信,我是看到沙了,看到了一望無際的沙漠,還有不少的感想。
在沙坡頭。進山出山,接連騎了四趟駱駝。感覺一次比一次差,原因就是騎駱駝。說實話,沙漠里那些景點,其實不用駱駝也完全可以,在沙漠里,搭一些小棧橋,或者坐沙漠中的沖鋒舟,快得很,而游客既然是沖著沙來的,當然可以要玩沙了,但偏偏要你騎駝。于是,所有的景點,用的幾乎全是駱駝。許是駝比較好養(yǎng)?還是價格低廉?
那些靜候客人的駝,在熾熱的陽光下,一大片臥躺在沙上,喘著粗氣,耷拉著腦袋。按段作家的描述,它雖然躺著,腹卻不著地,不知道它肚皮為什么不貼地,如果人換作這樣的姿勢,那沒幾個能做得了,除非在練少林功。客人來了,牽駝人一聲令下,它們就會排好隊,乖乖地來到你的眼前,然后,又一聲令下,它就順從地前腳跪地,后腳彎曲,總之是擺出一副讓你舒服地坐上去的姿勢。然后,再一聲令下,一群駝著人的駝隊就出發(fā)了。駝背上有老人,有孩子,有胖子,也有瘦子,但普遍現(xiàn)象是,胖的多,瘦的少,動不動就一百公斤。那些駝,毫無怨言,它們也無法怨言,無權(quán)怨言,只有老老實實,一步一步往前走。一天天走,一月月走,一年年走。
我洋洋自得地騎在駝上,前后都有同伴,他們都拿著相機,左右前后喀嚓喀嚓。沙峰,駝隊,斜陽,影子,沙柳,大漠風光,真是別致。我問牽駝人:這駝大概有多長壽命?幾十年吧。駝老了怎么辦?殺掉吃了唄。牽駝人回答得很輕松。是的,他不會考慮得這么多,他只考慮,眼前這些駝能給他帶來多少利益,駝老了,不能干活了,那就殺掉,或者賣錢,或者自己吃。就這么簡單!
沙坡頭的山頂上,立有大詩人王維的雕像,詩人面朝前方,遠望沙海,手握詩卷,藍天下顯得很有氣派,因為他寫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名句。為什么孤煙會直?你坐在家里,是想象不出來的,只有到了大漠,只有在那種萬籟俱寂的環(huán)境中,只有點燃起駝糞,那種煙,才會裊裊直上。駝糞嘛,隨處可見,那些牧民們自然要用它生火做飯了。
還可以想象一下這樣的場景:一駝,一人,糧盡,水絕,漠遠,風烈,這種時候,只有駝才會幫得到你,它們會感知山脈的泉源,它們會辨別風向,它們十分耐渴,它們不畏風沙,它們有的是力量,它們從不失望,它們對明天充滿信心。沙只是在它的腳下而已。
對這樣駝,我們簡直找不出一丁點毛病,它幾乎將全部都交給了人類。可是,它老了,卻要被人殺掉吃掉。
返回路中,再一次騎駝,它仍然是那樣的姿勢,卑躬屈膝,當它前腳跪地的時候,我的心突然隱隱有點難受。似乎,我的怡然自得,和駝的默默無聞,格格而不入。
駝害羞,本質(zhì)上卻是一種內(nèi)斂,一種頑強,一種志在千里的堅毅!
韓愈祭鱷
公元819年,中央組織部副部長韓昌黎先生,在公安部副部長的任上犯了嚴重錯誤(提了不該提的意見),被唐憲宗貶到潮州做市長。他在潮州雖只有八個月,卻干了四件正兒八經(jīng)的大事情:解放奴婢,禁止買賣人口;興修水利,鑿井修渠;興辦學校,開發(fā)教育;祭殺鱷魚,安頓百姓。
這里單說祭殺鱷魚。
唐代張讀的《宣室志》這樣記載:潮州城西,有個大潭,中有鱷魚,此物體身巨大,有一百尺長。每當它不高興時,動動身子,潭水翻滾,附近的森林里都聽到如雷的恐怖聲,老百姓的馬啊牛啊什么的,只要靠近水潭,就會被巨鱷瞬間吸走。數(shù)年間,百姓有無數(shù)的馬牛被鱷魚吃掉。
韓市長到達潮州的第三天,征詢老百姓的意見和建議,有什么重要的民生問題需要解決的嗎?
百姓異口同聲,鱷魚的危害太大了。
韓市長聽了匯報后表態(tài):我聽說誠心能感動神仙,良好的政績能感化鳥獸蟲魚。立即命令工作人員,準備必要的祭品,在潭邊上搭起小祭臺,他親自禱告:你(鱷魚),是水里的動物,今天我來告訴你,你再也不要危害人民的財物了,我用酒來向你表示慰問,請你自重!最好自行離開!
當天晚上,潮州城西的水潭上空,就傳來暴風雷般的聲音,聲震山野。
第二天,老百姓跑到水潭邊一看,咦,水都干了。鱷魚呢?經(jīng)偵察,巨鱷已經(jīng)遷移,到潮州西邊六十里的地方,另找了水潭棲身。
從此后,潮州的老百姓再也不受鱷魚的危害了。
此后,關(guān)于韓市長祭鱷的真假,一直就爭議不斷。
贊同方認為,韓市長以他的誠心,他的文名,他的德行,感動了鱷魚,為潮州人民解除了鱷害。于是,一直傳,一直傳,現(xiàn)在的潮州,遍地都是當年韓市長的影子。
反對方認為,韓愈就是個書呆子,鱷魚能自己跑掉?鱷魚能聽他的話?荒唐透頂。他是沽名釣譽,為自己的政績制造謊言。
作者張讀,出身在文學世家,他的高祖、祖父、外公,都是寫小說的。這本《宣室志》,就取名漢文帝在宣室召見賈誼,問鬼神之事,所以,他的書中多記載神仙鬼怪狐精故事,是屬于神怪小說之類的。韓市長祭鱷,張讀是第一人,他是始作俑者,后來的《舊唐書》依據(jù)的也是張讀的版本。
在布衣看來,韓市長祭鱷,關(guān)鍵有兩點:一是可能不可能祭鱷?二是鱷魚會不會走?
第一點很簡單,祭鱷是中國傳統(tǒng)祭祀的自然延伸,算不得什么新發(fā)明。古人碰到什么問題不能解決,既問蒼天也問鬼神,殺頭牲口,擺個祭臺,太正常不過了。還有,韓市長這樣的書生,手無縛雞之力,是不可能去縛巨鱷的,不現(xiàn)實。
而且,有韓市長的祭鱷文為證:
維年月日,潮州刺史韓愈,使軍事衙推秦濟,以羊一、豬一投惡溪之潭水,以與鱷魚食,而告之曰:昔先王既有天下,烈山澤,罔繩擉刃,以除蟲蛇惡物為民害者,驅(qū)而出之四海之外。及后王德薄,不能遠有,則江、漢之間,尚皆棄之以與蠻、夷、楚、越,況潮、嶺海之間,去京師萬里哉!鱷魚之涵淹卵育于此,亦固其所。
今天子嗣唐位,神圣慈武。四海之外,六合之內(nèi),皆撫而有之。況禹跡所揜,揚州之近地,刺史、縣令之所治,出貢賦以供天地宗廟百神之祀之壤者哉!鱷魚其不可與刺史雜處此土也!
刺史受天子命,守此土,治此民;而鱷魚睅然不安溪潭,據(jù)處食民、畜、熊、豕、鹿、麞,以肥其身,以種其子孫;與刺史亢拒,爭為長雄。刺史雖駑弱,亦安肯為鱷魚低首下心,伈伈睍睍,為民吏羞,以偷活于此邪?且承天子命以來為吏,固其勢不得不與鱷魚辨。
鱷魚有知,其聽刺史言: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鯨、鵬之大,蝦、蟹之細,無不容歸,以生以食,鱷魚朝發(fā)而夕至也。今與鱷魚約,盡三日,其率丑類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終不肯徙也,是不有刺史、聽從其言也。不然,則是鱷魚冥頑不靈,刺史雖有言,不聞不知也。夫傲天子之命吏,不聽其言,不徙以避之,與冥頑不靈而為民物害者,皆可殺。刺史則選材技吏民,操強弓毒矢,以與鱷魚從事,必盡殺乃止。其無悔!
祭文的中心思想很明確,分析了鱷魚為害的原因,要求鱷魚有自知之明,不要太過分,限期搬遷,否則我韓書生也會來硬的,將你們斬盡殺絕!
人們一直以為,韓市長是借題發(fā)揮,諷刺當時的政治局面,在指責鱷魚的背后,有比鱷魚更為兇殘的丑類在:安史之亂以來,那些擁兵割據(jù)的藩鎮(zhèn)大帥,魚肉百姓的貪官污吏,更為禍國殃民,他們才是禍害百姓的巨鱷。
也許吧,以韓愈的文才,以他站的思想高度,以他個人的遭遇,借潮州鱷喻唐代現(xiàn)實,完全有可能。
第二個問題,鱷魚會不會自己跑走?
有可能也不可能。可能的是,鱷魚是水陸兩棲,它如果感到不安全,或者是因為覓食的需要,也是會跑路的,但不可能作長距離遷徙。
因此,鱷魚自己另找地方,只能是人們的一廂情愿,他們碰到了一個好市長,好市長一來就為他們解決實際問題,這是個良好的開頭,至于鱷魚走不走,何時走,已經(jīng)不是非常重要了。
后來的實際情況是,潮州的鱷魚,確實少了,甚至絕跡了,它主要是氣候的原因,但人們?nèi)匀辉敢鈱㈨n市長和它們相連。附會,演繹,傳說,一切都非常美好。
鱷魚的兇殘,由它的本性決定。它能否聽得懂韓市長的祭文,已經(jīng)不很重要,在古代人們的眼里,所有的動物都是有靈性的,你尊重它們,它們就會通人性,而且,歷朝歷代那么多的鬼怪故事,那些鬼怪的前生往往是動物,它們能洞察人類的一切秉性,它們往往有比人類還高尚的品格。
雖然這些都是人們的良好愿望,但我相信,鱷魚是真聽懂了韓市長的告誡話,它對德高望重的文豪也很尊重,于是不再危害,自覺搬遷。
翠鳥的溺愛
馮夢龍《古今笑——物性之愚》:翠鳥先高作巢以避患。及生子,愛之,恐墜,稍下作巢。子長羽毛,復益愛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取之矣。
想當初,翠鳥也是深知世道的險惡,而懂得要好好地保護自己的。不是說,將屋子建在高處,就能避免所有的災禍了,但高處總比低處好,它所遭受的危險系數(shù),要比低處少得多。這是它們快樂的單身世界,伴上一個愛人,即便蝸居,那也是幸福至極。
可是,兩鳥世界總歸是短暫的。小翠鳥的到來,使它們不得不審視現(xiàn)實:太高了,孩子又小,萬一有個閃失,那可怎么好。那一定得換個大一點的房子,而且還要結(jié)實些,高處不勝寒,而且風大,對孩子的成長不利,于是,它們將家搬到比原來低一些的地方,雖然低些,但覺得安全多了。
它們不知道,危險已經(jīng)在向它們逼近。
快樂的日子,總是拉著時光向前跑。沐浴在和煦的陽光下,有著充足的營養(yǎng),沒多久,小翠鳥們開始長羽毛了。多可愛的孩子啊,這不就是我們小時候的樣子嗎?看著頑皮的孩子,翠鳥們一下子又回到了童年。這個時候,它們?nèi)硇亩荚诤⒆由砩希牛⒆觽凂R上要學飛行了,但它們的體力太弱,飛不了幾步,這個房子還是太高,不利于它們初期的練習。這樣的環(huán)境,怎么會有利于它們的飛行呢?絕對不行,換房子雖然辛苦,但是,為了它們的順利成長,必須做最大的犧牲,哪怕負債,我們也要將房子換到好一點的地方。孟母三遷的故事,深深地激勵著它們,為了孩子,什么苦我們都能吃!
于是,大翠鳥們終于又搬了一次家,這個新家,非常適合小翠鳥的成長,它們一家人都很滿意。
可是,不幸得很,有一天,在大翠鳥們外出的日子里,它們的家被捉鳥人給端掉了,小翠鳥們跑不及,全部被捉。
翠鳥有著和人類共同對孩子的愛。但為什么又被人給捉去了呢?這里的人,可以解釋為,外部惡劣的環(huán)境,外來的危險。
因過分溺愛孩子而遭受到禍害,一定讓翠鳥們悔恨不已。也許,這一對翠鳥夫婦吸取了教訓,但是,別的翠鳥父母們或者即將作父母的翠鳥們,仍然會一味姑息,直至送掉孩子們的性命。
所以,對翠鳥們來說,它們生活得更艱難,因為,它們要對付的不僅是大自然,還有各色垂涎它們的人類及其他獸類。
我們和蛙有血緣關(guān)系
勾踐將要去打吳國,但他還沒有必勝的把握,原因之一,是他的兵士還沒有完全樹立起決一死戰(zhàn)的勇氣。
唐朝李冗的《獨異志》,卷中引《越絕書》,說是一只青蛙啟發(fā)了他:有一天,在行軍路上,一只大青蛙,鼓著肚皮,似乎很憤怒,雙眼挑釁似的瞪著他的部隊。見此情景,勾踐靈機一動,趴在戰(zhàn)車的橫梁上向怒蛙致禮。將士們完全不理解最高統(tǒng)帥這樣的搞笑行為。越王趁機宣傳:我認為,這只青蛙雖然不懂什么戰(zhàn)爭,但它看見敵人也有怒氣,這是在激勵我們?nèi)ゴ蛘棠?,所以我要向它致敬!將士們于是勇氣大增,終于成就了勾踐的霸業(yè)。
勾踐的靈機一動和后來曹孟德的望梅止渴如出一轍。就戰(zhàn)爭而言,拼的不僅僅是實力,取得勝利還需要勝利以外的東西,誰掌握或挖掘或創(chuàng)造了,誰就主動!
宋朝方勺的《泊宅編》,卷七,寫了兩只像氣象預報員一樣的小青蛙,很是可愛。這種小青蛙,有多個顏色,和樹葉一樣的叫青鳧,在竹子和樹林中,能飛快地跑動,就如平地,它的本領(lǐng)是,每每鳴叫,天就要下雨;還有一種墨黃色的,叫旱渴,生活在水塘邊,它們一叫,就會天晴。老百姓還常常用來卜卦。
千百年來,青鳧和旱渴,一直陪伴我們到現(xiàn)在。
那場討論,本是不關(guān)注的,因為我也經(jīng)常還在凌晨四時就被窗外的小鳥(應該是麻雀)吵著,嘰嘰喳喳的。中午的時候,有人閑聊,六旬老太雇人抓小區(qū)青蛙,10元一只。干什么呢?原來是她老人家一聽到呱呱叫就失眠,她懸賞捉活的,她要斬殺那些吵她的青蛙。
都是些細枝末節(jié)的事,所以必須要復述更多的細節(jié)。
二樓。離景觀水池直線15米。這么近的距離,夜深人靜的時候,蛙聲的穿透力直抵老人耳朵。據(jù)說那十幾只蛙很有毅力,從晚上十點開始努力工作到凌晨四點半左右。于是她連續(xù)投訴:她心臟不好,強烈呼吁物業(yè)采取行動。
物業(yè)非常敬業(yè),他們想了很多辦法:趕,向水池里扔幾塊石子,但沒過多久,蛙聲依舊;電擊,青蛙活動能力蠻強,不可行;藥(毒)殺,因為是景觀水池,萬一小孩子玩耍,很危險; 最后一招,捕蛙。物業(yè)出錢,一只5元。捕蛙人出動了三次,前兩次,無功而返,第三次,晚上10點行動,抓到兩個現(xiàn)行,賺10元。兩案犯被放生到小區(qū)外。可捕蛙人認為鈔票賺得太辛苦,不干。捕蛙行動半途而廢。
老人家緊接著再打電話到環(huán)保局:請問,小區(qū)里,如果青蛙叫影響了住戶休息,是保護青蛙要緊,還是住戶安靜休息要緊? 環(huán)保局答復:住戶休息要緊。有了尚方寶劍,她和青蛙較上了勁。找來小區(qū)門口收廢報紙的,雇他做捕快,捕快雖然身手敏捷,但白天青蛙狡猾無比,不見蹤影,老人就要求,把蝌蚪也抓了,斬草除根!青蛙一只10元,蝌蚪一條2元,當場結(jié)清。最后,老子一個沒抓到,兒子抓了三十多個。老人拿上一水桶蝌蚪找保安:“你看,蝌蚪都有這么多!長大了了不得!”
對于這樣的新聞,一般的報紙都要做后續(xù),因為讀者一定會有反應。果然,第二天,就有幾百位讀者參加到這場討論中來,有許多是同情派,也有許多反對派,強烈地反對捉青蛙。有不少人出主意,在池塘里放幾條金魚,有干擾作用。還有的要求將捉到的青蛙放到他們小區(qū)去。有讀者甚至要反收購:15元一只,收購那些被捉的青蛙。
當然,這個問題肯定不會得到很好的解決,即便今年解決了,明年又會發(fā)生的。那可憐的老太說,青蛙一天不除,她一天不能回家睡覺,目前她只能住在女兒家。
這顯然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與自然產(chǎn)生矛盾的悖論。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環(huán)境日益改善的今天,會不斷產(chǎn)生。我們這座城市,前幾年就因為野豬的“入侵”而轟動過。
一個很明顯的觀點是,人與大自然產(chǎn)生矛盾的時候,有許多時候都需要人作出妥協(xié)。但環(huán)保局的答復非常人性,生態(tài)保護和生命相比,肯定是生命重要。在本案中,那個無奈的老太,如果不休息好,她的生命就受到了很大的傷害,如果長此以往,惡果是可以想見的。我們許多讀者反對她這么做,最主要的一點是因為讀者的頭腦里已經(jīng)有了生態(tài)無比重要、生態(tài)影響生存這樣的觀念。然而,老人家未必沒有這樣的觀念,只是她所面對的生態(tài)是一個特殊的個體,這些活潑可愛的無憂無慮的也根本不顧老人家死活的青蛙們,于是就成了她的大敵。她和那些嚴重影響她休息的青蛙此時已是你死我活了。這個時候,老人家無法妥協(xié)。
前幾天,我在看(美)貝里著的《經(jīng)典素食名人廚房》,有一節(jié)講印度耆那教的創(chuàng)立者大雄的故事,饒有趣味。大雄在成長過程中,父母不允許他食用胡蘿卜、大頭菜、防風草根之類的球根類蔬菜,為什么呢?因為昆蟲及其他許多有機體都依賴蔬菜的根部維生,拔除這些蔬菜的根,會對數(shù)以百萬計的微小生物帶來極大的痛苦及滅絕。此外,大雄及家人在喝水前,會先用一張?zhí)厥獾牟紒磉^濾,為的是濾出水中的昆蟲及其微小的水生動物。大雄本人,還有他的雙親、姐妹及哥哥,還會一絲不茍地依照戒律,在日落前吃晚餐,以免火光引來帶翅的昆蟲,使其落到食物上或不小心飛入口中。大雄“尊崇生命”還以這樣的方式表現(xiàn):在靜坐冥想時,他會讓昆蟲、爬蟲類的小動物叮咬他而絲毫不動一根寒毛。今天,世界上大約有400萬的耆那教教徒。
他們這樣做的前提,我想達爾文的進化論可以解釋:所有的生命形式都來自于同一源頭,所以,不論是魚還是哲學家都是有血緣關(guān)系的同類。
也許扯遠了。但我的傾向性也是很明確的,那個和青蛙成死對頭的老人家,她腦子里一定沒有這樣帶著某種教徒式的環(huán)境觀念(其實我也沒有),那些老太的反對者也并不是從大雄這個層面來保護青蛙的,但無論從什么角度,都沒有關(guān)系,只要我們明白這個世界其實就是一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完整有機體而已。
假設,老太看了我這篇關(guān)于“血緣論”文章,她會不會好受些?她會不會聽到那些蛙聲仍然難受得很?權(quán)且把那些青蛙當魚吧,權(quán)且把自己當哲學家吧。我相信,有時候,思考的角度變了,難題的解決也是一瞬間的事。
2500年前的青蛙會發(fā)怒,并不是特例,2500年后,保不定青蛙還會發(fā)怒。
不過,我仍然非常極度狠狠地同情那個和青蛙斗爭的老人家。
責任編輯 石華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