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



香港小說家亦舒把溫哥華形容為人間的天堂。聯合國每年評出的世界上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的光榮稱號更是把溫哥華罩上了一圈光環。但天堂都是相對的。只有身處其中,讓平凡的生活瑣事來說話才更有說服力。
受到一位朋友的啟發,我也想把記憶中溫哥華的點點滴滴寫出來與朋友們分享,從一個北京人的視角來看一看這個天堂究竟是什么樣子的。
奢侈的人權
資本主義國家的一大弊端就是貧富差距過大,吸毒、賣淫等丑惡現象屢禁不絕。溫哥華同樣避免不了這個問題。
城市里的一面是海景豪宅、游艇靚車,另一面卻是骯臟萎靡的乞討者、癮君子。
但是如果你認為這些乞討者、癮君子和妓女們的生活一定不如你,那你可錯了。對一個普通的打工者來說,他們的“福利待遇”是惹人羨慕的。
大多數的“無家可歸者”每月都可從政府領到一千多加元的生活費,政府有專門的“福利屋”供他們免費住宿。近年來,這些無家可歸者的數量在猛增,政府已經無力來保證其“正常的生活”,大量的分析報告及學術文章仍在催促政府趕緊想辦法解決這一問題。我曾經對此作過簡單的研究,“無家可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露宿街頭的這些人大多是不愿意睡在屋里,并把領到的救濟金揮霍掉了或是買了毒品。
政府對吸毒者做的一件大好事就是建立“吸毒室”。本著對“吸毒人民”負責,安全、衛生、人道的原則,某政黨向省議會提出建立吸毒室的議案,向吸毒者免費提供針管和毒品,讓他們吸個夠。好處是防止疾病的傳播,并協助吸毒者戒毒。
在保證這些“弱勢群體”方面,警方也不落后。每位妓女都可免費得到一部手機,目的是保證她們在危急的情況下可打電話報警。
加拿大在20幾年前廢除了死刑。不僅是從人道角度考慮,從經濟角度來看,判處一罪犯死刑的費用要遠遠高于對其終身監禁的費用。在廢除了死刑以后,犯“死罪”的人數在逐年遞減。更具諷刺意味的是,有很多被終身監禁者強烈要求被執行死刑,真是“欲死不能”啊。
比鉆石還貴的螃蟹
在溫哥華,不花錢吃海鮮不是什么難事兒。只要你家伙什兒齊全,搭得起時間,廣闊的天地里是大有作為的。迄今我所發現的“白吃”活動有:出海釣魚,海邊趕生蠔和釣螃蟹。
釣魚需要有游艇或是機帆船,如果自己沒有,可以去租賃。可惜迄今我還沒有嘗試過出海釣魚的滋味,只是在城市里的Capilano河觀賞過三文魚洄游的壯觀景象:紅色的魚身,青色的頭,千千萬萬的魚擁擠在河道中逆流而上,這種為生命的延續而奮不顧身的勁頭頗令人感慨。
最輕松的事兒莫過于在海邊趕生蠔。潮水退去以后,水邊的巖石上會附著著很多生蠔,個頭不是很大,但是絕對值得去采下來。找塊石頭輕輕地敲打殼的一邊,幾下就能敲下一個來。至于能采下來多少取決于你能拿得動多少。回家后把蠔肉沾著醬油和芥末吃,很過癮。
最有趣兒的是釣螃蟹。20加元辦一張“釣螃蟹執照”,一年內有效,憑此執照可免費釣螃蟹,每人一次限量4只。但同時規定:母螃蟹不能釣,釣上來后也要扔回海里去;小于規定尺寸的螃蟹不能釣,釣上來后也要扔回去。有時會有皇家騎警在海邊巡邏,“監視”這些釣螃蟹者。
釣螃蟹的用具很簡單:一個鐵絲籠子,帶個小門,在籠子里放塊雞腿。先把籠子沉到水底,然后朋友們可以在岸邊聊天、燒烤、打沙灘排球等等放松自己。估計時間差不多了,把籠子往上一提,嘿嘿,幾個硬殼的家伙正在里面啃雞腿呢!
釣螃蟹要選好地點,然后還要看運氣。再就是千萬不要冒險——把母螃蟹或小螃蟹收上來。這是我的一個朋友的教訓,他收的一只螃蟹小于規定尺寸一厘米,被皇家騎警罰了170元加幣——一般一只普通的鉆戒只有100加元,所以這只螃蟹比鉆戒還要貴,呵呵。
百年滄桑唐人街
溫哥華的唐人街據說是排在北美第二大,僅次于美國的三番市。
本應非常吸引中國人的地方,我一開始卻是不敢去的。因為有很多人形容那里“臟亂差”,而且是吸毒者的聚居地。不過好處是在那里可以買到正宗的中國貨,而且十分便宜。半年以后,我“斗膽”去轉了轉,發現還可以忍受,于是以后去的次數越來越頻繁。
開車在緬街上向東行駛,過科學中心車站后有一立交橋南北穿過空中,在橋的一側嵌有一紅底黃字的牌子:歡迎光臨唐人街。從牌子的顏色可以看出這是中國的特色。
過了這座橋,就進了唐人街的地盤。路兩邊的建筑明顯的十分陳舊,顏色灰暗,墻壁上貼滿了廣告和涂鴉,給人的感覺像是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再往前走200米的樣子,眼前的色彩突然明亮了起來:大紅的顏色隨處可見。從房屋的屋檐、立柱,到商店的牌匾乃至街邊的路燈,大多被紅色包裹著。路燈燈柱的頂端都盤著一條漆成金色的龍,路燈也做成宮燈的形狀。每條街的拐角處都有一塊長方形的銅板鋪在地上,上面用漢字刻著街名。
放眼望去,中國人開的店鋪比比皆是,中國字也取代了英文成為這里的文字霸主,繁體的和簡體的混在一起有些亂。
這里的店鋪都不大,一個緊挨著一個,賣什么的都有,從吃穿用到古玩字畫、藥材、書店等等門類齊全。店的老板和伙計大多說廣東話,廣東人在這里的歷史很久遠,影響也很大。本地的加拿大人曾以為廣東話就是中國話,很多的中國蔬菜和菜譜都是以廣東話為標準翻譯成英文的。后來臺灣人和大陸人的大量出現才稍稍扭轉了這一認識上的誤區。
在這里還可以看到一些政黨和行會的辦公室,如國民黨駐溫哥華支部,大中華商業協會,還有一些同鄉會、家族會等不一而足。共產黨的紅旗還沒有插到這里,但可以看到報架上擺放著人民日報、文匯報等國內的報紙。
來唐人街,有兩個“名勝”一定要看,一個是中華門,一個是中山公園。
中華門是個傳統中國式的大門:四根通紅的立柱,柱子上刻著一副對聯,門頭是飛檐懸挑,五彩斑斕,正中的橫梁上是楷書的3個大字“中華門”。整個大門氣宇軒昂,傲然挺拔。
中華門的旁邊就是孫逸仙公園,我們簡稱中山公園。這個公園是蘇州的100多位能工巧匠的杰作,原汁原味的中國貨。公園占地面積不大,四周是典型的蘇州園林式的圍墻,門口矗立著孫中山的半身青銅像,基座上是中英文對照的人物介紹。園子內有一池塘,荷葉連連,荷花飄香。小橋和竹林更是把這里打扮成江南的世外桃源。
溫哥華的華人人口據說有30萬之多,對于一個總共200萬人口的城市來說這是個很大的數字。廣東人是這里華人的鼻祖,香港在1997年回歸前的移民浪潮又為這里貢獻了一筆不小的數字,然后是臺灣人和大陸人絡繹不絕地涌進來。
如果說以前的廣東移民來此是為了淘金、避難的話,那么現在來溫哥華的華人的成分要復雜得多。先是商人登陸,把城市的地價和房價抬了起來;然后是技術移民降落,打破了勞動力市場的平靜;最后是國際留學生搶灘,刺激學校的學費暴漲。華人已成為這里最多的有色人種,古色古香的中華文化被很多人所接受。
每年的春節除夕不僅是全體海外華人的節日,也是溫哥華及加拿大政府十分重視的節日。一度有消息稱加拿大政府正在考慮效仿紐約等城市,把中國的新年作為法定的節假日。除夕當天最熱鬧的是唐人街,華人蜂擁而至選購年貨,福祿壽喜的年畫滿街飛舞。在這里還可以欣賞舞龍和舞獅的表演,在指定的地點燃放煙花。新聞媒體同樣作專題報道,聯邦政府和省政府、市政府的重要官員都要發表講話,恭賀新春。
每年的這一天也是通向中國的電話線路最繁忙的一天,茫茫大海隔不斷相思之情,血脈里的基因注定了那割舍不掉的期盼——來到國外才知道祖國意味著什么,才知道樹葉與樹根之間的距離。
百年的唐人街,訴說著華人的歷史,承載著屈辱和辛酸,經歷著奮斗和搏殺,也預示著光明和未來……
凋零的花朵
由于在學校讀書的原因,結識了不少從大陸來的小留學生,一個個青春蓬勃的樣子惹人喜愛。但隨著對他們了解的深入,我為其中一部分學生感到擔憂。
有一個學生問我:“我認識的朋友們都在男女同居,只有我現在還沒有女朋友,著急啊,我該怎么辦?”另有一個父親是甘肅省某貧困地區的財政局長的學生花起錢來如流水,把同學們羨慕得不行;山東某海濱城市公安局副局長的公子嗜好射擊,以18000美金在美國購得一支來復槍,花5000加幣買一支獵槍,整天在窗前向對面瞄準;最牛的是一國內大款的兒子,其父親在溫哥華以兒子的名義買下一套大房子和兩輛車供兒子上學用,沒承想兒子整天不務正業,在規定時間內未能拿到足夠的學分,被大使館遣返,房子和車白白奉獻了……
我說的這些例子在小留學生中不是個別現象,甚至有的人在留學的過程中丟掉了性命。
一個叫唐××的小學生被人綁票并殺掉。起因是唐××極愿在人前擺闊,經常出入賭場,更換“座駕”,引起了同學的忌妒而慘遭黑手。
一個叫陶×的小姑娘在寓所被人殺害,原因也是同學間的糾葛。
一個來自東北的小伙子沒能完成預定的學業,感到無顏面對父母而自殺。
一個叫趙×的北京女孩子與其男友同居,在一天晚上莫名其妙地失蹤并被殺害,男友返回北京。數星期后,警方懷疑兇手就是其男友,并向中國警方提出通緝。
他們都是二十歲左右的祖國的“花朵”,還未綻放就已凋落。他們承載了太多不應承載的壓力,未諳世事就要獨立地面對一個陌生的世界。孤獨、煩悶、幼稚、沖動,加之金錢和誘惑,使他們中的很多人“無所適從”地游蕩著。在海外的BBS上經常看到他們近似于荒誕或是玩世不恭的言語,連一些生活和學習的基本常識都不懂,他們會走出一條什么樣的路?
夏季中往來于中國和加拿大的飛機總是很擁擠,其中小留學生們占據了大部分的座位。帶著美好的憧憬和些許的忐忑不安,這一張張稚嫩的小臉就要去經歷異國的生活,愿上帝保佑他們完成學業,健康平安。
(編輯·宋冰華)
ice705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