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娜(甘肅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50)
對音樂欣賞教學模式的探討
張麗娜
(甘肅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50)
音樂課堂教學中最能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和鑒賞力、音樂藝術思維和音樂素質的教學內容是欣賞課。以往的音樂欣賞教學,教師泛泛空講,學生依賴教師,師生互動少,主導與主體地位分不清,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通過總結教學實踐經驗,本文簡單闡述了一些對音樂欣賞教學模式的看法。
音樂欣賞;教學模式;學生;審美
音樂是一種時間藝術,欣賞音樂不可能在瞬間完成,需要一個心理過程。音樂欣賞的心理過程可分為音響感知、情感體驗、想象聯想、理解認識四個階段。這四階段并不是刻板地、按部就班地依次銜接的。教師應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靈活運用,可省略顛倒、循環往復,但必須遵循教學規律。
(一)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采用有效、適當的教學方法能做到事半功倍,使學生真正理解音樂作品。常用的有聆聽法、講述法和唱奏法等。
(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使傳統課堂教學不便或無法解決的問題迎刃而解,利用多媒體創設情景能大大提高音樂欣賞課的教學水平。
(三)靈活運用教學環節。欣賞教學過程的基本環節是:組織教學、復習檢查、導入新課、講授新課、鞏固新課和小結。教學時要做到各教學環節緊密圍繞欣賞教學要求。
(四)合理選用教學課型。欣賞教學課型可分為單一欣賞和綜合欣賞兩種。單一欣賞課可以集中、系統的完整進行欣賞教學,但要避免單調、枯燥的感覺,應設計靈活多樣的形式和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綜合欣賞課的教學形式比較活潑,是進行聽、唱、奏的綜合方式的教學,但不能只流于表面形式,要注意目的明確,掌握每堂課最終達到的目標要求。
(五)正確利用教學語言。從語言上正確引導,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特征,用不同的語言啟發,但應避免把欣賞課上成說教課、故事課或配樂朗頌課,造成主次顛倒。
(一)重組內容,引發共鳴。音樂教學必須依據音樂教學內容,才能幫助學生真實感受音樂美,體驗音樂所帶來的快樂。一首好的音樂作品,首先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這也是進行音樂教學時應遵循的基本教學依據。較高的欣賞價值是指能夠喚起學生對美的感知,產生某些審美的共鳴的樂曲。音樂教學所選樂曲也應能夠表達學生的內心情感,體現學生的生活,更主要的是樂曲所表達的美好寓意,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能夠激發學生熾熱的生活情懷。這樣的音樂是極具魅力的藝術作品,學生也會融入其中,產生對音樂欣賞的極度渴望,讓學生自己主動參與音樂。
(二)把握心理,因勢利導。作為教師,理應掌握學生的基本心理活動,在此基礎上,音樂作為一種美的藝術,才能更加反映學生對音樂的欣賞水準。事實上,對學生來說,音樂大都極具神秘感。好的音樂作品會讓學生產生期待,甚至不同種類的音樂依然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如何讓學生從欣賞音樂的單一性提升到多樣性,接受各種類型的音樂對教師來說尤為重要。無論處于什么樣狀態的學生,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對美的追求與期待。作為教師,如果把握了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征,結合科學的教學方式,一定會激發學生興趣,提升學生的審美觀念,并能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音樂。
(三)營造氛圍,放飛想象。音樂作為一種審美的藝術,它的魅力就在于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同樣,音樂也可以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能力,用審美的觀點衡量人生,評價生活。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人的自主探索與體驗在極度放松的狀態下,更具創造性,也就是說,一個人對世界的感知、認識或者想象、探索等都與人自身狀態有關,換句話說,一個人的情緒可能影響的不僅是想像力,也可能是對生活的創造力。所以,輕松快樂的課堂,會讓學生情緒更加高漲,精神也會更加飽滿,對音樂的熱愛也會更加專注。
(四)整合學科,多元感受。綜合音樂教學是新課標要求的新內容。而藝術思維是以審美感知為起點,經聯想、想象形成審美意象,從中獲得審美愉悅或以外化動作展現內心體驗的心理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形象思維始終伴隨著強烈的情感活動。根據這一心理特征,在欣賞課中將不同類別的藝術形式有機地結合運用,使他們相輔相成,從而達到由事物表象進而把握事物本質的目的。
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是來自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對新異事物的好奇。音樂欣賞課運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能使學生輕松舒暢地發展個性。教學模式放在什么地方都好用,那是不可能的,只能根據自身的特長優勢形成具有自己風格特點的教學模式。
[1]廖乃雄.音樂教學法[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
[2]馬達.音樂教育與科學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
[3]夏慧賢.當代中小學教學模式研究[M].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
J605
A
1007-0125(2015)01-0071-01
張麗娜(1980-),女,漢族,工作單位:甘肅建筑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