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陽陽
(江蘇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定陶兩夾弦音樂價值研究
于陽陽
(江蘇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兩夾弦在風格上延續了當地的原生態面貌,但是,在藝術的表現形態上,則有別于當地其他地方的曲藝,擁有著獨一無二的藝術價值,尤其是在表演藝術、聲腔藝術上,獨特性更加顯著。兩夾弦的特征還集中表現在演出時間和地點上,演出時間通常是農閑時節,地點多為村中的空地上搭一臺子或是在趕集廟會上,這些都與農民的生活習俗和從事的農事活動有關。它使用廣大勞動人民的道德標準去演繹善惡美丑、哀樂喜怒,表現出廣大勞動人民的思想情感。勞動人民的精神生活需求離不開兩夾弦,倍受當地群眾熱愛,也因此成了定陶縣勞動人民大眾審美理想的主要精神載體。
兩夾弦,群眾性,審美,價值
(一)角色定位。角色定位是群眾性價值最為直觀的表現,在勞動人民群體中,婆媳姑嫂、走卒販夫這類角色都是日常生活的體現。在表演中,人物的社會地位、個人情感均與觀眾有著強烈的共鳴。這些角色,活脫脫就是觀眾身邊人物的縮影,對觀眾來說,他們是非常熟知的,可以稱得上是耳鬢廝磨、抬頭不見低頭見。這類角色讓觀眾感到十分親切。不管是說,還是唱,都通俗易懂、極具地方色彩,容易讓觀眾們接受。其次,這種劇目一般取材于平民百姓,題材大多是平民百姓的生活瑣事,如婚喪嫁娶、婆媳糾葛等。提倡營造家庭和諧、鄰里和睦的生活環境,這極易讓觀眾產生共鳴。
(二)劇目質樸性。質樸是民間小戲的基本特征,主要體現在選材貼近日常生活、風格清新自然、出演場所隨意、裝扮、對話、表演動作簡樸易行等方面。為了與老百姓的審美觀相適應,民間小戲的內容多半是描述民眾的日常生活,取材富有民間韻味,多半為老百姓周邊的生活小事。為觀眾展現出了一幅妙趣橫生、極具生機的鄉村畫卷,是農村淳樸生活美的展現。其不單歌頌了自身生活,還否定了生活中的落后現象,彰顯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三)劇目自娛性。民間小戲是勞動人們在勞作之余用以愉悅心身的重要文化工具,具有極強的自娛性特征,所以,它才能經久流傳而不衰竭。首先,通過觀賞表演,人們可以放松心情、陶醉身心,通過文化的滋潤,來忘卻現實生活的艱難;其次,民間小戲容易讓底層人們參與其中,具有淳樸特征,它的結構自由,伴奏、對話、裝扮等都沒有太多要求與花哨。這讓沒有受過專業培訓的底層群眾也能參與進來。在民間,扮演者都是代代相傳的,民眾對劇目十分熟悉。在演繹過程中,觀眾與演員們能無障礙交流。這種參與感是民間小戲自娛性的重要體現。再次,這是底層民眾在勞作之余的重要自娛方式,在平時,演員們照常勞動,到了演出時,再登臺演繹。道具、說唱還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變通,這使表演者更具創作快感。
兩夾弦在時代的發展中,逐漸摒棄了傳統的方式,不斷進行創新改進,從最開始的賣藝乞討的表演經過專業藝人的不斷創新到活躍在舞臺上的專業表演,在藝術價值上,步入了新的里程碑。而今,它不僅富有娛樂性,同時也具備著一定的教化功能,擁有極高的審美價值與藝術價值。
兩夾弦的曲牌有著民歌的原始韻味,民族氣息強,欣賞價值高。雅俗共賞是兩夾弦生命力所在。上至黨和國家領導人、戲曲界專家、學者及知名人士,下至普通百姓都喜愛兩夾弦的戲。保留下來的曲牌《梅花落》、《撐船歌》、《四河調》、《剪剪花》、《九連環》等,對傳承民族民間音樂和民歌有著特殊的貢獻。
社會文化的需求,推動著兩夾弦音樂的生存、變化與發展。在中國的古代社會,音樂的運用離不開祭祀活動與原始宗教活動。早在殷商時期,音樂就比較發達了,出現了一片欣欣向榮之景。西周貴族為了舉辦祭祀活動,常創作頌歌,并配以舞蹈、音樂,在各大儀式活動中演奏。
兩夾弦的妙處在于充分與百姓的生活相結合,因此,在其曲調以及歌詞上都生動地展現了百姓對未來生活的憧憬和表達了百姓內心的柔和情感。一般來說,兩夾弦的構思主要來源于婆媳、鄰里等瑣碎的感情糾紛。盡管兩夾弦的內容瑣碎而零散,但卻真切地反映了魯西南人民豪爽而善良的品質,真切地體現了魯西南人民日常生活中誠懇而活潑的特質。筆者在經過實地采訪后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兩夾弦的生活氣息,百姓的歡笑與淚水化作兩夾弦跳動的音符,昂揚的曲調夾雜著農村人對美好日子的熾熱憧憬。兩夾弦的演出從普通的地方戲再到熒幕舞臺實現了巨大的轉變,與時俱進的演出手法、演唱曲調使兩夾弦更加煥發出新的光彩,隨著時間的變遷,契合了現代社會主旋律的兩夾弦更加受到人們的青睞,在時間的沉淀中愈發歷久彌新。
[1]榮世誠.戲曲人類學初探[M].廣西:廣西師大出版社,2003.
[2]陳華文.文化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3]施旭生.中國戲曲審美文化論[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2002.
J632.7
A
1007-0125(2015)01-0074-01
于陽陽(1988-),女,漢族,山東濟寧人,學歷:在讀研究生,工作單位: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