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靜梅
(貴州大學 藝術學院音樂系,貴州 貴陽 550000)
李叔同的音樂與繪畫分析
梁靜梅
(貴州大學 藝術學院音樂系,貴州 貴陽 550000)
李叔同是我國著名的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晚年皈依佛教,即大名鼎鼎的弘一法師。研究李叔同留下的大量音樂作品與繪畫作品,充分認識到其在音樂和繪畫領域的貢獻,對目前我國音樂與繪畫的發展具有十分積極的促進意義。
李叔同;音樂;繪畫;教育功能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曾留學日本,歸國后,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后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人們尊稱其為弘一法師。于1942年10月13日在福建泉州開元寺圓寂。李叔同是“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于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李叔同一生取得了卓越的藝術造詣,并先后培養出了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一些文化名人。皈依佛教后,精研律學,普渡眾生出苦海,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
(一)李叔同的音樂成就。“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提起這首《送別》,想必大家一定都很熟悉。它那朗朗上口的旋律和能與心靈產生共鳴的歌詞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很多人未必知道這是李叔同根據約翰·奧德威作曲的《夢見家和母親》的曲調,自行填詞創作的,并被譽為20世紀最優美的歌詞。李叔同在學習接受西方音樂知識的同時,也將其引入國內,如根據歐洲音樂的優美曲調進行進一步的創作。將自己所熟知的中國傳統詩詞文化與外來音樂相結合,并得到廣泛傳唱,起到了傳播新式歌曲的啟蒙作用。李叔同注意將民族傳統文化遺產融入學堂樂歌,他曾經從《詩經》、《楚辭》和古詩詞中選出13篇,配以西洋和日本曲調,連同兩首昆曲的譯譜合集而成,培養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提高了學生的音樂素養。李叔同認為,音樂對人情操的陶冶、感情的培養是具有非常大的作用的,因此,他更注重音樂的教化功能,并為此作出了不懈努力。
(二)李叔同音樂中所蘊涵的民族情感。李叔同從小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有著極好的經、史、詩、學功底。小時候接受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教育使他一直懷有強烈的憂國憂民之心,也使得他創作的音樂作品有著很強的民族特色,集中表達了強烈的民族情感,充分體現出了他心系國家、關心民族的大愛情懷。在他的歌曲填詞中,大量運用了中國傳統的詩詞手法,作品易于理解、情感鮮明,其中尤以《送別》為最,以極具中國特色的歌詞形式,詮釋了作者對于離別的心理感受。此外,他創作的《祖國歌》、《大中華》、《春游》、《西湖》等歌曲,都有自強不息、愛我中華情感的體現。如寫于1912年民國初創時期的《大中華》:“地大物博,相生相養,建國五千余歲……”其喜悅之情,溢于言表。亦有《祖國歌》中“上下數千年,一脈沿,文明莫與肩;縱橫數萬里,膏腴地,獨享天然利……”的豪壯。這些都將作者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三)李叔同的音樂教育思想。首先,李叔同認為音樂教育可以提高國民素養,并為之奮斗一生。他想通過音樂影響人們的心靈,從而引發他們對于國家民族的關注,為國家的進步和民族的崛起作出貢獻。這也是其創作大量學堂樂歌的一個重要原因。其次,李叔同主張在音樂教育中,要先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和正確的價值觀,然后才可對其進行音樂知識的教授,只有這樣,學生方可有較高的藝術素養,才有可能做到“德藝雙馨”。最后,他有同孔子相似的“因材施教”教育理念,始終尊重學生,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切實促進學生進步,幫助他們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
(一)李叔同的繪畫成就。李叔同是將西洋畫的特點引入中國的第一人,開創了許多中國繪畫風格的先河。如中國油畫、中國現代版畫藝術等等。同時,他還留下了大量研究西洋繪畫的著作,為我國繪畫的發展作出了極為卓越的貢獻。李叔同的繪畫作品是比較多的,然而遺憾的是其作品幾乎全部散失。至今我們所能看到的,只剩《裸女》、《素描女像》、《白描佛像》等幾件,只得從中一窺其繪畫水平之全貌。《裸女》中一位婦女半裸,悠閑地坐在椅子上,眼睛微閉。這是其油畫的代表作,他的油畫風格近于印象派。李叔同的同事、藝術家姜丹書評價其繪畫為:“為印象派之作風,近看一塌糊涂,遠看栩栩欲活,非有大天才真功力者不能也。”《素描女像》應是木炭畫,從中可見李叔同高超的素描技法,畫面中的女性一頭長發,眼簾微啟,似有所思。展示了作者近乎天才的藝術才能。姜丹書對李叔同晚年畫佛曾有如此評價:“晚年畫佛像甚佳。余曾見一幅于王式園居士處。筆力道勁,傅色祝著,所作絕少。”而《白描佛像》則具體表現了作者運用中國傳統書畫筆法的功力。
(二)李叔同對中國現代美術的貢獻
1.促進了西洋畫在中國的傳播。李叔同在學習和運用西洋畫的過程中,對其類別進行了較為科學的劃分,有利于當時人們更好地認識西洋畫。此外他還對學習西洋畫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他認為世間萬物都有其獨特的美,對所有的自然物都可以進行模寫,至于模寫的美惡則是建立在模寫技巧的高低上的,與自然物的本身美惡沒有關系,并進一步對繪畫技術提出了具體要求:“故作畫者首重視力,辨別宜精細。”李叔同在學校的美術教育中,對西洋美術進行了詳盡的講解,將西洋美術全方位地呈現在中國美術家面前,使中國美術家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美術。
2.區分美術與工藝。我國的美術發展在相當一段時期內是將美術和工藝混為一談的。對此,李叔同進行了區分,他認為,美術與工藝之間的差別在于美術是以工藝為基礎的,需要基本的工藝知識作為美術創作的依托,但同時美術又更多地融入了情感,強調精神層面的美感,因此與工藝偏重實技的特點是有區別的。李叔同對于美術和工藝作出了科學的界定,這對于深化當時人們對于二者關系的認識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3.從新的角度認識并研究繪畫。李叔同在《圖畫修得法》中對我國繪畫的發展作了簡單概括,認為繪畫并不是獨立發展的,其與歷史文化等各方面的內容都有一定聯系。因此,李叔同強調認識繪畫不能僅僅局限于其專業的一面,還應從更多的方面對其進行研究。李叔同結合自身對于繪畫的淵博學識,對繪畫的多方面認識作了詳盡的探討。如針對繪畫與語言、智育、德育、體育的關系展開了極為詳盡的論述,提倡從多科學的角度認識研究繪畫,是李叔同對于我國的繪畫發展作出的一大貢獻。
4.深入剖析多種畫法。李叔同首先對中西繪畫的區別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西人之畫,以照像片為藍本,專求形似。中國畫以作字為先河,但取神似,而兼言筆法。嘗見宋畫真跡,無不精妙絕倫。置之西人美術館,亦應居上乘之列。”認為中西畫法之區別在于“神似”和“形似”的不同。然后
對畫法類型進行了分析,將其劃分為十二種:隨意畫、臨畫、寫生畫、速寫畫、記憶畫、默寫畫、圖案畫、自由畫、補筆畫、訂正畫、透寫畫、改作畫。并結合自己的實際經驗對此十二種畫法的特點進行了一一說明。對多種畫法進行深入剖析,也是李叔同在繪畫領域的杰出貢獻之一。
李叔同一生在音樂繪畫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為我們留下了極為寶貴的藝術財富。通過對其藝術作品的解讀和分析,可以看到他在音樂藝術方面有著極高的造詣,為近代音樂的教育起到了啟蒙作用;同時他的繪畫水平及貢獻也都極為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現代美術的發展。他所達到的藝術境界和所作出的貢獻都使其不愧于“弘一大師”的稱號。
[1]李鴻梁.我的老師弘一法師李叔同[J].武漢文史資料.2007(10).
[2]楊和平.論李叔同音樂教育思想的生成基礎[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8(03).
[3]鄭均宜.李叔同的油畫藝術[J].檢察風云.2009(10).
[4]豐子愷.李叔同先生的文藝觀——先器識而后文藝[J].全國新書目.2007(14).
梁靜梅,貴州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小提琴專業教學及音樂理論教學。
J20-05
A
1007-0125(2015)01-01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