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娜(成都理工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59)
紀錄片的人文關懷及其表現形態之研究
朱娜
(成都理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59)
紀錄片作為傳播文化的主要載體之一,承擔著傳播社會主流價值觀的重要作用。本文通過剖析紀錄片人文關懷的涵義、特征及紀錄片拍攝各要素來闡釋人文關懷的表現形態。
紀錄片;人文關懷;表現形態
紀錄片將真實世界轉化成為可保留、復制、傳播的形態,留給人們的是鮮活的歷史。紀錄片的內涵可總結如下:第一,它是現實社會的紀實體現,真實與現實是它的客觀要求;第二,它是以聲音、影像為載體呈現出來的對現實生活的反映,這就要求無論是聲音還是影像都是真實發生著的;第三,它的核心要義是探究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生存關系;第四,它的根本目的是尋求現實社會對于人生存的意義,以及人類價值的實現。
一般認為,人文關懷起源于西方的“人文主義”理念,核心內容就是肯定人的價值。具體來說,人文關懷內涵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把握“以人為本”的理念
人文關懷建立在人文理念的基礎之上,以“人”為社會發展核心展開,尊重人的生命、尊重人格、關心人的發展,將人作為社會主體的創造性、能動性和積極性挖掘出來。
(二)關注人的需求
首先是人的物質需求,在社會發展中,任何人類的生存與社會活動都離不開物質世界,人類有對于物質的生存及生活需求,人文關懷也通過物質需求的滿足來體現;其次是人的精神需求,了解人的思想動態,建設和諧社會要求建設美麗的精神家園,這里突出滿足人的精神需求的重要性。
紀錄片無論以任何角度、拍攝任何主題,歸根究底其實質都是研究社會價值與發展。在此層面上,紀錄片所體現的人文關懷價值是相融相通的。
紀錄片的拍攝是一項由拍攝者主體和被拍攝者客體雙向共同完成的活動。本文主要研究作為拍攝主體而言,在紀錄片拍攝過程中對于人文關懷內涵的體現與延伸。
(一)紀錄片選題揭示人文關懷主體
近幾年紀錄片拍攝都呈現出小角度、微視角等特點,將鏡頭對準身邊的平凡人與事物,從中找到生活中的真善美,體現平民化選題的視角。人們更加關注與自身息息相關的問題,通過反映身邊人的生活狀態,無論是富裕、貧窮、幸福還是疾苦,首先要將眼光投身于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人或平凡事上面,才能夠真正喚起觀眾的內心共鳴。
(二)紀錄片拍攝凸顯人文關懷內容
紀錄片的根本是紀實的藝術,其最主要的功能則是歷史的記錄功能,記錄人類社會人文關懷的發展,成為深入研究人文關懷的重要資料。它以工具性的特殊性質在社會前進發展中提供一定的技術路線。
紀錄片的拍攝形式是客觀記錄,被拍攝主體不需要擺拍、沒有虛構劇本、拍攝場景均為真實場景。這些在拍攝中的客觀要求即體現出社會人文關懷內容的核心內涵,真實關注人的本身發展,深入研究人文關懷發展的深層含義。
(三)紀錄片編輯展示人文關懷途徑
在紀錄片的后期剪輯中,往往不可避免的地帶有創作者的主觀色彩,將拍攝素材進行邏輯順序的編排和藝術形式的加工,都體現出創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內容。在剪輯過程中,創作者的人文關懷可以得到充分體現。為強調某一些特殊的情感或揭示某類事物的深刻內涵,在后期編輯中創作者可能通過配樂、慢放、重影等技術手段實現強調、突出等作用。這不僅僅表達創作者的主觀情感,更希望通過這種技術手段帶領觀眾感受人物深層次的情感或揭示事物的本質,引起共鳴、引發思考。
綜上所述,關于紀錄片人文關懷的表現形態研究,立足于紀錄片的意義、實質、內涵的基礎之上,通過分析人文關懷的意義,解讀紀錄片創作過程中具體表現人文關懷的形態。紀錄片與人文關懷理念是內容與形式的相互關系。人文關懷理念是紀錄片的精神實質;紀錄片是表現人文關懷理念的重要手段。理順這組關系,就能在創作中從形式與內容上相互關照,體現出人文關懷。但究其根本,紀錄片人文內核的理念源于社會意識、社會價值觀的形成。要利用好以紀錄片為載體的傳播形式,傳播時代的正能量,助推社會的發展。要使紀錄片發揮社會功能、凸顯社會意義,就必須在創作過程中以人文關懷為核心理念。
[1]呂新雨.中國紀錄片:觀念與價值[J].電視研究,1997(7).
[2]劉作明.紀錄片如何體現人文關懷[J].現代視聽,2010(6).
[3]湯雪.淺析人文精神在紀錄片中的具體體現[J].新聞傳播,2013(3).
[4]葉育登.試論電視紀錄片的人文關懷及其表現形態[J].溫州師范學院學報,2001(2).
J952
A
1007-0125(2015)01-0169-01
朱娜(1991-),女,湖北武漢人,成都理工大學傳播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