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楷(東寧縣文化館 黑龍江 東寧 157200)
淺議陶淵明的作品與其心態(tài)的聯(lián)系
舒楷
(東寧縣文化館黑龍江 東寧 157200)
無數(shù)歷史事實證明,與文學創(chuàng)作聯(lián)系最緊密、最直接的因素是作者的心態(tài),而一個人的心態(tài)作為特定時代背景、特定生活環(huán)境下自發(fā)形成的不穩(wěn)定、不定形的心理情緒狀態(tài),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決定著文學創(chuàng)作的方方面面。分析陶淵明不同歷史時期的詩文,我們可以較為準確地了解和把握其心態(tài)變化。
陶淵明;作品;心態(tài)
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日益土崩瓦解的時代,是老子無為思想和儒家君臣倫理觀念相糅合的玄學盛行的時代。但玄學思想并沒有窒息藝術創(chuàng)作的生命,陶淵明的詩不僅填補了東晉一百多年詩壇的空白,而且形成了建安以來詩歌發(fā)展的又一個新階段。他除直接詠古來抒發(fā)自己的壯志,隱約地諷刺時事外,更提出了樸素自然的詩文創(chuàng)作主張。我們看一下《讀〈山海經(jīng)〉》十三首之二:“玉臺凌霞秀,王母怡妙顏。天地共俱生,不知幾何年。靈化無窮已,館宇非一山。高酣發(fā)新謠,寧效俗中言。”這首詩是針對當時文風而發(fā)的,詩人通過贊揚周天子與西王母會飲于瑤池,西王母所作歌謠的詞意古樸自然,沒有世俗之言,對當時文壇無景無情、浮薄無味、充滿綺靡之風的玄言詩予以否定。可以說,《讀〈山海經(jīng)〉》之二表達了陶淵明對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藝術風格、思想內容等的全面探索與主張,這種探索與主張反映到他的詩文創(chuàng)作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他別開生面地把田園山水、田園生活引進了詩歌,寫了許多優(yōu)秀的田園詩。這些田園詩描繪了田園景物及田園生活勞動的情景,平易自然,韻味雋永,開一代詩風。
如果說,通過作品可以了解陶淵明的文學主張,那么,通過作品,我們同樣可以大致把握其心態(tài)從出仕至歸隱的漸變過程。其實,青年時代,陶淵明是具有一定的政治抱負的。“憶我少年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八首》)這種超越四海的遠大志向在他的詩作《命子》中流露出來。詩中,他熱情地贊美了一些功勛昭著的賢臣,如輔佐夏朝的御龍,輔佐商朝的豕韋,輔佐漢高皇帝的開國功臣陶舍等人,婉轉地表達了他輔佐明君、立業(yè)興邦的政治意愿和濟世救民、修善立名的入世思想。但可悲的是,當時東晉腐朽的士族統(tǒng)治集團讓他匡世濟民的政治理想難以實現(xiàn)。從公元393年至公元405年,他時而出仕,時而歸隱,既在和東晉王朝對立的桓玄手下做過事,又在當時還擁戴東晉的劉裕手下當過官。總之,十三年間,他為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于是,他決定辭官遠離濁世,獨善其身。他心態(tài)的改變從他詩文中可見一斑,如:作于公元405年的《歸去來兮辭》抒寫了詩人厭惡仕途生活,寧愿歸隱躬耕,享受田園生活的情懷,反映了詩人厭惡世俗生活、回返自然的人生觀,是一首標志著詩人出仕生活結束、歸田生活開始的名作。又如作于公元406年的《歸園田居》五首也充分表達了詩人歸隱的志向和歸園后的欣喜心情。作于晚年的《飲酒》詩中“遂盡介然兮,終死歸田里”的句子,更是詩人政治理想抱負不能實現(xiàn),最終走上歸隱道路的最堅決的宣言。《飲酒》整組詩中(20首)處處體現(xiàn)了詩人清高自潔的品格,表達了詩人對門閥士族的鄙夷。其中傳誦最廣的第五首最具代表性:“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短短數(shù)句,詩人當時的心態(tài)便一覽無余了。
事實上,陶淵明歸隱田園后,并非一味地寄情山水而絕對地不理世事。歸隱后,詩人詩文中反復出現(xiàn)“東戶”、“羲農”、“羲皇”等遠古人物,這標志著他的政治觀、歷史觀已漸漸遠離了孔孟之道,他對社會的發(fā)展有了新的想法與追求,他的這種心態(tài)最集中地體現(xiàn)在《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中。在《桃花源記》中,詩人虛構了一個沒有戰(zhàn)亂、沒有官府與剝削、人人勞動、豐衣足食的人間樂園。盡管詩人這種烏托邦思想具有一定的陜隘性,但終究反映了當時人們用勞動創(chuàng)造和平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表達了詩人對當時封建社會貧困和動亂的社會現(xiàn)實的批判和否定,深寓諷諭意義。
A14
A
1007-0125(2015)01-017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