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雪傲
(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黑龍江省民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
宋雪傲
(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黑龍江省是一個多民族、散雜居邊疆省份。各族人民創造了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少數民族歌舞、民間手工技藝,以及世代流傳并沿襲至今的節慶禮儀、生產生活習俗等,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異彩紛呈。
黑龍江;非物質文化遺產;體育;保護
(一)黑龍江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進程
新中國成立后,黑龍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經歷了3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1955—1962年,對全省少數民族的民間文化作了持續、科學的調查和記錄,出版了《民族問題五種叢書》和《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
第二階段:1979年啟動了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的普查和編纂工作,歷時20多年,主要內容包括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文學等10個領域,共出版298部書集,被譽為中華民族文化萬里長城工程。
第三個階段:2004年10月,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調研組對全省重點民族地區及部分漢族地區,做了散點式摸底調查,搜集、記錄和拍攝了大量現存的文化遺產資源及其傳承人的有關資料,內容包括260分鐘錄像、500余幅圖片、600分鐘錄音及2萬余字的文字資料。
(二)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分布帶
一是跨國境而居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分布。我省北、東部與俄羅斯為界,國境線長度4000多公里。我國的赫哲族分布在俄羅斯境內叫“那乃”,鄂倫春族在俄羅斯境內稱“埃文基”等(還有其他民族),他們之間保留著很多共同的生活方式、習俗。
二是跨省界而居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分布。有達斡爾族、蒙古族、滿族、朝鮮族,包括鄂倫春族、鄂溫克族等,呈現帶狀分布。黑、內蒙、吉三省共有省級以上跨區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近百個,如“蒙古族四胡音樂”、“滿族薩滿舞”、“朝鮮族流頭節”等。
(三)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情況
歷時5年,黑龍江省完成普查工作,在此基礎上陸續建立了國家、省、市、縣4級非遺保護名錄體系,世界級非遺項目2個,其中少數民族1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7個,其中少數民族16項,占總數的60%;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36個,其目中少數民族項目130個,占總數的55%;市級非遺項目505項,少數民族項目占總數近50%左右。
2011年11月,黑龍江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赫哲族伊瑪堪說唱”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標志著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了歷史性突破,填補了黑龍江省沒有聯合國非遺項目名錄的空白。
(四)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活動
黑龍江省現有國家級傳承人11人,其中少數民族8人;省級傳承人320人,其中少數民族170位。這些傳承人履行職責,建立有效的傳習機制,切實開展了保護與傳承工作。他們積極參與展覽、演示、研討、交流等活動,充分利用各類節日慶典、傳統民族民俗活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宣傳。如阿城“滿族珍珠球”、“達斡爾族的花棍舞”等項目傳承人開展進學校、進課堂等活動,目前各民族項目傳承人以不同的形式舉辦或參加培訓的人員達3千余人。
在我省公布的四批名錄項目中民族體育項目共有8個項目,11個保護單位,占名錄項目總數的5%:
(一)蒙古族草原賽馬:每屆那達慕大會活動中的重頭戲,保護單位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博物館,傳承人王凱。
(二)達斡爾族傳統體育競技:是一個綜合類項目,包括射箭、摔跤、陶力棍等。保護單位齊市富拉爾基區文化館,傳承人莫成海、吳曉輝。
(三)赫哲族叉草球:烏日貢大會比賽活動,四年一屆。保護單位饒河縣文化館,傳承人何玉林、孟祥文。
(四)滿族珍珠球:保護單位五常市文化館,傳承人郎國興。保護單位哈爾濱市阿城區滿族聯誼會,傳承人關志坤、那國學。保護單位寧安市文化體育局,傳承人關常富。
(五)鹿棋(孛根吉拉嘎):兩人對弈,保護單位杜蒙縣文體局,傳承人安廣學。
(六)滿族歘嘎拉哈:最早是用于占卜,清太祖努爾哈赤出征前用它來占卜。保護單位海林市文化館,傳承人付金榮。
(七)滿族踢行頭:傳統春節游戲活動,保護單位林市文化館,傳承人關志厚。
(八)朝鮮族尤茨游藝:朝鮮先民占卜用具,后演變為棋類游戲活動,一般2人活動,保護單位五常市非遺保護中心、黑龍江省藝術研究所。
由以上民族非遺體育類項目情況來看,整體深度挖掘不夠,還有很多少數民族體育項目,如達斡爾族曲棍球、赫哲族的快碼子比賽,還有鄂倫春、赫哲族的滑雪等,都很有民族性、地域性、活態性特點,是各民族生產生活,以及生存方式的具體體現,是先輩們留給我們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得到更有效的保護。
G811.4
A
1007-0125(2015)01-019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