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虎 孫凝異


曾幾何時,壯錦因為融入了壯人的生活而得以興盛,但是隨著現代紡織業的興起,壯人與壯錦曾經牢不可破的關系也分崩離析。一個出生在廣西賓陽的漢族人,卻撐起了壯錦的一片天。
她是60歲的譚湘光,壯錦織造技藝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織錦40年。壯錦帶給她人生最美好的回憶,她也把自己織進了壯錦中,讓自己成為壯錦工藝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讓壯錦的脈搏跳動起來
“以前人們覺得壯錦很土,現在卻覺得壯錦很有民族味道。你看,我的包包、衣服都是用壯錦來做的。”在譚湘光的湘光織錦坊里,還有不少運用壯錦元素設計的生活用品,圍巾、披肩、背包、手袋、抱枕、雨傘、筆記本、名片夾等,這些產品設計時尚,與想象中的壯錦形象全然不同,價格也從10元到幾百元不等,并非高不可攀。“我們的壯錦早已拓寬了使用范圍,進入到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中了,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市場認可,發展下去。”
譚湘光在壯錦產業幾經沉浮,她曾經是廣西賓陽縣民族織錦廠廠長,是她一手將幾乎陷入死寂的壯錦拉回到現代生活中來。
譚湘光出生的廣西賓陽,原本是壯錦的主要產地之一,但自她記事起,身邊已經鮮有壯族人會織壯錦了。16歲時,她跟師傅梁樹英學習壯錦文化。為了掌握全套織造工藝,譚湘光白天在竹籠機下織錦,晚上在煤油燈下用鉛筆畫圖案,兩年后,她專程到廣西工藝美術所系統學習美術理論,開始設計壯錦紋樣……
苦苦追趕老師多年,譚湘光終于被任命為廠長,原本以為當上廠長后,可以實現自己對壯錦的全部構想。但發現,廠里發不出工資了。“產品賣不出去啊!”譚湘光開始給員工發工廠織造的床單,與工資收入價值大致相當,賣出去的就是工資。她開始不斷地跑市場,發現壯錦產品已經與市場完全脫節了。
“那時計劃每年生產1萬條背孩子的背帶心,可是計劃生育搞了那么些年,庫存都還多著呢;我們不停地做床單,結果人家早就用床罩了,方便又實用,我們卻還孜孜不倦地生產單張的被里被面;那種方塊的小挎包,下面吊著須須的,舞臺表演才偶爾用到,市場小著呢……所以我覺得要依靠科學,注意市場變化。”
頓悟的譚湘光立馬調整了企業的生產方向,開始招人設計家居用品,壯錦市場有了新鮮血液流入,脈搏開始有了跳動。就這樣發展了幾年,譚湘光才放心地退休了。
只想做得好一點
回家后的譚湘光始終不舍壯錦情緣,總覺得以前廠里體制受限,好些理想沒有實現。加上機械織機的加入,傳統手工織錦被邊緣化,她想找個方式讓壯錦織造技藝傳下去。于是以自己的名字成立了湘光織錦坊,專門制作手工織錦作品。
譚湘光想起了在廠里工作的臨時工,這些中年婦女文化程度不高,只能做一些粗活,賺的錢也不多。于是,她把大家召集起來,統一傳授壯錦織造技藝,并給每人贈送一臺竹籠機,她出設計圖案,婦女們在家干活,計件付給對方工資。這樣,她們既可以照顧家庭,又學到一門手藝來賺錢補貼家用。慢慢地,當地形成了頗具規模的家庭作坊。而織得特別好的婦女,譚湘光就會邀請她們加入湘光織錦坊的統一生產線上來。“我帶了那么多徒弟,現在只有五六個能單獨進行織造表演。”
因為從事壯錦織造的大多數是中老年婦女,這也制約了壯錦的發展。壯錦機最大的特點是懸掛在機上的大竹籠,它如同電腦主機,編織壯錦就要往大竹籠上輸入“程序”。“比如要編某個花紋,事先就要把花紋圖案輸入大竹籠上,然后按照順序編織就可以了。可是很多中年婦女看不懂編織圖,也就不能編程序。”
正當譚湘光苦思無解時,廣西工藝美術研究所成立了織錦工藝廠,開始用現代工藝設計壯錦,用現代市場經營理念推廣壯錦。研究所希望譚湘光再次擔任廠長。“那時的我其實沒有規劃,只想按照自己的方向走,只想盡量做大點,做好一點。但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缺乏現代化管理,快不了。”
權衡再三后,譚湘光決定一邊擔任廠長,用現代工藝來生產新壯錦,全面擁抱市場;一邊繼續經營自己的湘光織錦坊,捍衛傳統壯錦工藝的陣地。
于是,工作日五天,她在南寧的現代化工廠;周末兩天,回到賓陽的作坊工作室,聽竹籠機的聲音。她說現在的生活是左手為矛,右手為盾;更是兩只腳走路,并行不悖。因為她的經驗和教訓,都被視作壯錦發展的風向標。
第一年,織錦工藝廠織出巨幅壯錦《廣西壯錦獻世博》引起轟動;第二年,機器增加到10多臺,在北京、廣西開出多家分店;現在,織錦工藝廠形成了產銷一條龍,年生產總值從幾萬元增加到100萬元以上。但譚湘光還在思考壯錦的未來。雖然依然不明朗,但卻不再如以前一般迷惘。
手工是用來慰藉情懷的
幾乎每次外出,總有人邀請譚湘光傳授織造技藝。“尤其是臺灣好多全職太太,希望我能在臺灣開館授徒,但我現在主要跑市場。”譚湘光直言不諱。
四五年前,女兒幫她開了淘寶店做宣傳,兩個女兒利用業余時間輪流值班。她也用微信發布新產品,讓多個渠道進行試銷,再接訂單制作。“接觸市場這些年,知道渠道和顧客反饋很重要。我會讓渠道試銷,一件也發貨,但不會免費。這樣可以及時得到市場信息,銷量好的,提前準備庫存,不好的,就節約時間開發新產品。”
除了一些普通生活用品,譚湘光也售賣自己親手織的收藏級壯錦,幾千上萬元不等。但她不再焦慮市場,也不擔心傳承了。因為近幾年市場回暖、待遇提高后,跟她學織錦的有民間老藝人,還有大學生。“在廣西工藝美術研究所,就招收了一批19~21歲的年輕織女,由我手把手地教授她們。”
實際上,壯錦織造大多已采用半流水線生產,但譚湘光認為這并不影響壯錦的含金量。因為機器生產僅僅是解決了寬幅問題,更重要的挑花技藝是由手工完成的。盡管流水線、規模生產漸成主流,但對保護、發展、傳承壯錦以及其他民族織錦起到了重要作用。“只要寬幅不超過45厘米,兩側是光邊,不毛糙,就是手工織的。”
對譚湘光來說,壯錦的未來,手工是用來慰藉情懷的,機械則是用來維持命脈的。40年的織錦人生,就像壯族的傳說《一幅壯錦》,代表幸福美滿,人生如錦,此生無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