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亭
大多數人將竹子剖開編織的時候,美國青年王大衛則思考著竹子整體的利用,他不僅用整竹做出自行車,還教會更多人用竹子制作自行車。
這位手提自行車,笑嘻嘻的青年中文名叫王大衛,美國人。六年前來到北京,在一家名叫“青年志”的青年文化研究咨詢公司工作。2013年,他與團隊一起創造了這個位于朗家胡同的“竹子自行車工作室”,還取了個很酷的名字——BBB艦隊(Bamboo Bicycles Beijing),意為“北京竹子自行車”。簡單來說,就是教人如何用竹子做自行車的手工工作坊。
常在北京胡同里穿梭的大衛發現,這座曾經的自行車王國在迅速現代化的過程中,已經部分遺棄了自行車這種交通工具。當他看見小區車棚里堆成小山一樣的廢舊自行車,突然有一個想法,為什么不回收再利用這些被遺棄的自行車?于是,他開始了廢舊自行車的拯救行動。
大衛將那些廢舊自行車搬回家,把它們大卸八塊,磨掉車身的銹蝕,重新上漆,更換不能用的零件,讓它們煥然一新。但其中大部分零件都生銹無法使用,于是他思考著用別的材料來代替。竹子是他一直喜歡的材質,他嘗試著在網上搜索,看是否可以用竹子來造自行車。令他驚喜的是,早在200多年前就有人成功制造了第一輛竹子自行車,這讓大衛很受鼓舞。
制作并非一帆風順,一開始,大衛甚至不知道竹子需要什么長度和寬度,同時還得費力清理找來的廢棄零件,“最困難的部分是,我需要學會這些材料的中文名字,比如‘環氧基樹脂或者‘鋁型材或者‘軸承架。”現在,大衛已經能說很流利的中文。
2014年,他專程去到臺灣竹山研究竹工和材料,走訪竹子生產地以及拜訪竹藝人。最初,他嘗試用人面竹,這是一種表面有著交叉花紋的竹子,但做出來的外觀不夠好看。于是,他又嘗試過桂竹、厘竹、紫竹、黑竹等,而最近,他正打算試試產自云南的鐵竹。
他在Kickstarter和追夢網成功獲得眾籌,用這筆資金,解決了工作坊裝修、購買零件的成本問題。并與團隊成員一起,將材料和制作竹子自行車的流程標準化。這種方式讓參與的學員只需2天時間,就可以學會如何制作屬于自己的竹子自行車。
他把整個工作坊視為一個社區參與的研究:“中國有句成語叫‘ 以小見大,這個成語寓意深遠。這也是我對竹子自行車工作坊寄予的期望,通過做一輛小小的竹子自行車,讓參與者加入到一場更大的討論當中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