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九
三個年輕人,以“竹”為馬,用心和行動努力去搭建一個設計交流平臺。
有這么三個人,他們意識到不管多么前衛的設計,多么創新的方法,多么有思想的設計,也都會從傳統手藝出發。所以,他們嘗試著搭建一個平臺,在這個平臺上以手藝人和設計師為服務的對象,希望借助來到這個平臺上的設計、制作力量,與他們自己的材料研究相結合。
在平臺搭建初期,他們選擇了竹作為先期調查的材料。“選擇竹,有兩個原因。對于在南方長大的人來說,對竹子有天生的親切感:像清明郊游,會放竹篾扎骨的風箏;每年小暑,家里就會張羅洗曬竹席;每周六和周日,家里有喝早茶的習慣,遠遠就望見餐廳里冒著一溜蒸汽的蒸籠。當時并不覺得特別,后來回想起來,情感算是很大的一個原因;而且對于亞洲人來說,竹子使用價值和經濟價值都很高,所以我們選擇它。”舊好工作室負責對外聯絡的張云亭說。
舊好將竹的研究地瞄準在浙江安吉的天荒坪,主要針對當地生長在烏沙里的毛竹進行研究,從前期的資料搜集、田野調查到后期的調查報告以及與設計師談合作,對于竹的研究,舊好已經持續了大半年的時間。很多時候負責田野調研的楊致遠,就蹲守在鄉間,跟竹編老手藝人同吃同住。雖然推進起來很耗時,但卻能對竹有著更透徹的認識,從土壤、氣候,到習性、物種,這些都是舊好不斷追求想要求得的答案。
兩位分別來自美國和英國的設計師組成的設計團隊Benwu studio,在與舊好接觸后達成了合作的意向。設計師之一的王鴻超說,“各國之間合作本來就多,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989年出生的他,對于設計的品質近乎偏執:“我其實個人更想做的還是能夠實踐設計概念的設計項目,這樣可能會更有意思?!?/p>
舊好的尋竹之路,只是個開始。就在不遠的將來,就將看到舊好出品的竹制品,它有著傳統的精湛技藝,卻又符合現代的審美,而作品透露出來的語言,將是全球都能讀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