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幾


維京戰船、瓦薩戰船、鄭和寶船、隋煬帝的龍舟畫舫等古船,在臺灣造船大師洪全瑞的手中,全部獲得了重生。
“你兩個哥哥都是建廟宇的木工,你就學造船好了。”13歲那年,同樣是從事木工的父親對小學剛畢業的洪全瑞說的一句話,讓他從此與造船結緣。50多年后的今天,洪全瑞不僅依然行走在造船的道路上,還成為東港乃至臺灣最有名的木船制作大師。
迎王祭典是東港享有盛名的民俗活動,每3年舉辦一次,每到此時都需要制造王船。早期王船都為紙制品,后來洪全瑞將其改為木造,其造型和結構完全是縮小版的漁船,船身彩繪、船上的人偶、器具等,無不是經過他慢工精雕而成,成為活動中一道別致的風景線。洪全瑞還制作競賽用的龍舟,船身結構講究,龍頭精致,栩栩如生。他按20∶1的比例純手工制作木龍舟模型,是木作收藏家爭相收入囊中的“香餑餑”。
然而,真正讓洪全瑞戴上“木船制作大師”桂冠的,還是他制作的古船模型。一次偶然機會,洪全瑞看到一本介紹古船的書,當即被古船優雅流暢的造型所吸引,從此一門心思地迷上了制作古船。
在臺灣,洪全瑞的造船技藝早已首屈一指,且是少數可以繪制漁船設計圖的木工師傅,于是僅憑書上的一張圖片,很快他就制作出一艘羅馬古戰船模型,不僅外觀看起來與圖片完全一致,并且每一塊木頭的銜接都考慮到了弧度和紋路,以符合它原本的功能。這艘2000年前的古戰船,就這樣在洪全瑞手中獲得了重生。
隨后,洪全瑞又陸續制作出維京戰船、瓦薩戰船、鄭和寶船、隋煬帝的龍舟畫舫等古船模型,每制作一艘作品,他都要投入1到2年的時間。洪全瑞制作的古船模型與一般的雕刻船不同,它們全是真船按比例縮小組裝,結構和組件完全相同。如他制作的隋煬帝的龍舟畫舫模型,長約2米,寬約0.3米,高約0.5米,船身造型為龍,第一層為劃槳手室,兩邊各有14支槳,第二層為皇帝的娛樂廳,第三層觀景臺,作品之豪華將隋煬帝的奢靡生活展現無遺。尤其是船身,線條流暢柔美,每條外板都平均大小,從前方的0.5厘米寬漸增至中間的1厘米寬,再從中間到尾部漸縮至0.3厘米寬,外板之間的粘接處嚴絲合縫,做工之精細,令人嘆為觀止。洪全瑞說,制作古船模型最難的是外型,每一塊外板他都要先熱蒸軟化,然后再以骨架固定讓外板彎曲形成恰當的弧度。
并且,洪全瑞還根據自己的造船經驗,對古船部分設計進行創新,以更加適應航海的要求。在制作鄭和寶船時,他對帆就進行了再設計。他將結實的櫸木刨出薄如布的帆,一桅一片,12張帆中的每一片在各種風向中都可以形成合力,不會互相干擾。“這樣的帆船在逆風中也能照常行駛。”黃全瑞用得意的語氣說。
外出旅游時,洪全瑞最愛到挪威、瑞典、葡萄牙、荷蘭等航海發達國家參觀海事博物館,也經常帶著自己的作品和當地的造船專家交流。未來,他希望在東港能夠成立木船博物館,并打造一艘真正能在海上航行的龍舟畫舫,讓更多人了解中國造船工藝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