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青

在過去,漆筷是上層階級飯桌上的餐具,如今漆筷制作傳承人吳雪峰將它帶入了尋常百姓家,也帶向了世界。
位于湖北省西南邊陲的來鳳縣,有一種純手工制作的筷子,它以紅木、烏木、黃楊木等為原料,利用生漆、桐油鑲入珍珠貝殼制成。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來鳳漆筷。
與許多古老的手藝一樣,隨著老手藝人的離世,會漆筷制作技藝的人漸漸少了。作為漆筷傳承人的吳雪峰,從創業之初的漆筷作坊到現在的公司楚韻坊,他一直堅持著。
巴風楚韻一筷妝
走進來鳳縣桂花樹工業園,大大小小漆筷作坊點綴其間。一眼就看到楚韻坊,走進去,工人們正有序地忙碌著。身為總經理的吳雪峰正在指導工人貼彩貝,他一身土家族裝扮,藍色的帽子配著藍色的對襟服飾,看起來很是斯文。
在刷完第一次漆后,吳雪峰在碾碎的貝殼里挑出粗片貼在筷頭,然后在它們之間的空隙里,貼兩三顆不規則的小貝殼。“貼彩貝看起來簡單,實則是一道很細膩的工藝,除了細心之外,還要有一定的審美基礎。”他邊說邊演示,手中剛刷過漆的筷子,經他幾番撥弄,變得熠熠生輝,成了一件精美雅致的工藝品。
從制作到裝飾,漆筷都是純手工制作,從挑選原料、蒸煮、烘干、裁料、削頭到形成筷坯,然后再涂刷底漆、貼貝殼,反復數十次刷漆、雕刻、拋光……150多道工序都由每個員工獨立完成。
在來鳳,還有好幾家漆筷制作工坊,正規公司化運作的,也就楚韻坊一家,公司占地約7000多平方米,有40多位員工。
天時、地利、人和
若不是親眼所見,很難相信一身書生氣的吳雪峰,竟然創下了這么大的一個產業。
吳雪峰出生在來鳳城郊一個漆筷生產世家,1991年,他從湖北民院中文系畢業,便拜在原國營民族漆器工藝廠退休技師胡春蘭門下,系統學習來鳳漆筷加工技藝。
為了技術攻關,他曾連續三個月吃住在企業,與師傅和技術人員打成一片,很快成為全縣最年輕的漆筷藝人。在家人的支持下,意氣風發的他想到了創業。當年12月,他組建起自己的第一家漆筷作坊——來鳳縣楚韻坊。
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吳雪峰的創業之路轟轟烈烈鋪展開來。為弘揚民族技藝,他十分重視打造自己的技術團隊,從1993年起開始收徒傳藝,如今已有82人,他們均能獨立完成來鳳漆筷多個系列作品的創作,不少弟子的作品曾獲得國家級獎項。
或許是有經商的天賦,也或許是運氣好,吳雪峰生意上都是一帆風順,工廠規模也年年擴大。
然而好景不長,1998年,吳雪峰被檢查出患有風濕性心臟病,從此開始了漫長的求醫生涯,但事業上并未疏忽。他積極與湖北民族學院、上海大學等高校合作,成功在傳統技藝中加入現代科技,縮短漆筷制作時間。同時,成功研制出旅游折疊筷、漆木碗、漆筆筒、漆筆架等一系列極具民族特色的工藝新產品。
來鳳漆筷添新顏
以前,漆筷一般由政府官員購買,當做禮品使用,根本不愁銷路,如今市場化,漆筷投放市場的反響并不好。因為對制作技藝的不理解,漆筷受到很大限制,產品銷不出去,員工陸續離開了。
為了留住老員工,吳雪峰堅持照常發工資。“員工的月收入是按件計算的,一般一個月一兩千元,在當地還算不錯。但我知道,他們一離開,就絕對不會再回到這個崗位上來了。”吳雪峰一方面安撫員工,一面絞盡腦汁想新招擴大銷路。
在楚韻坊里,擺放著大量做好的漆筷,大部分是黑色帶彩貝花紋的,偶有幾雙紅色和綠色的漆筷看起來有些“另類”。他靈機一動,“如今婚禮市場紅火,筷子又有成雙成對的美好寓意,把這種筷子重新包裝,肯定有市場。”
吳雪峰對漆筷進行了重新定義:“從產品本身來看,150多道工序,無論做工還是選材,對一雙筷子來講都精致得無可挑剔。而想要挖掘更深的東西,唯有從文化方面下手。”他認為有文化的東西才有持久的生命力,而恩施來鳳是靈秀之地,孕育了獨特的土家、苗民族文化。說干就干,吳雪峰把漆筷與當地濃郁的少數民族文化相結合,在漆筷制作中融入了當地民俗圖案,如“流王節”風俗、白虎圖騰、吊腳樓系列等,讓漆筷成為傳承土家族苗族民族文化的代表性載體。
如今,從民族文化中找到方向的楚韻坊逐漸打開了市場,在武漢、恩施和北京連續開了幾家實體店,并計劃擴展到全國各地。吳雪峰相信,未來幾年里,漆筷一定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