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益品,王禮,朱艷
我國腦卒中年發病率為200/10萬,存活的患者中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1]。肩手綜合征(shoulder-hands syndrome,SHS)又稱反射性交感神經性營養不良,是腦卒中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2],嚴重妨礙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復,從而影響患者的全面康復。本文擬探討關節松動技術結合向心性加壓纏繞對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療效,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8月~2014年1月在我科就診的腦卒中后SHSⅠ期患者52例,均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的診斷標準及SHS診斷和分期標準[3-4]。52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各26例。①觀察組,男14例,女12例;年齡(61.15±9.64)歲;病程(42.27±9.03)d。②對照組,男17例,女9例;年齡(60.54±10.76)歲;病程(44.23±13.22)d。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2組患者均給予腦卒中常規藥物治療和良姿位的擺放、間歇氣壓治療、針灸、生物反饋、功能性電刺激肌肉、坐位訓練、站立訓練、步行訓練、及作業治療等常規康復治療[5-6]。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增加關節松動技術和壓迫性向心纏繞治療:①關節松動技術:對患者患側上肢各關節(包括胸鎖關節、胸壁肩胛關節、盂肱關節、肩鎖關節、肘和前臂、腕關節和手部各關節)根據需要分別進行牽伸、滑動、轉動、旋轉等松動手法,每天1次,每次20min。②壓迫性向心纏繞:關節松動術后用一直徑1~2mm的線繩由遠端向近端快速有力地纏繞各手指,開始前在指甲處做一個小環,纏繞至手指根部不能再纏為止,纏好后,從指端小環處迅速拉開線繩;每個手指分別進行,手指纏完之后開始纏手,直纏到腕關節[7]。反復纏繞3~5遍,每天1次。2種治療均連續進行30d。
1.3 評定標準 ①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定上肢疼痛程度[8],分值越高,疼痛程度越高。②Fugl-Meyer量表上肢運動功能評分法(Fugl-Meyer assessment,FMA)評定上肢運動功能[9],分值越高,運動功能越好。③手部腫脹測量:把手浸入裝滿水的容器中至水面淹沒至手腕橫紋處,測出排掉水的體積即為手的體積,患手與健手體積差為患手腫脹值,測量3次取平均值。④肩手綜合征臨床療效評定標準[10]:顯效,關節水腫、疼痛消失,運動功能無明顯受限,手部肌肉無萎縮;有效,關節水腫和疼痛緩解,關節活動輕度受限,手部肌肉可有萎縮但不明顯;無效,患者關節水腫、疼痛和關節活動無明顯改善、肌肉萎縮逐漸加重。

治療30d后, 2組FMA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提高(P<0.05,0.01),且觀察組較對照組提高更明顯(P<0.05);2組VAS評分及腫脹程度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0.01),且觀察組較對照組下降更明顯(P<0.05)。見表1。
治療30d后,觀察組顯效14例、有效9例、無效3例,對照組分別為6、12和8例,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88.46%、69.23%,P<0.05)。


組別n時間FMA(分)VAS(分)腫脹程度(mm3)觀察組26治療前35.32±8.938.18±1.3425.34±4.27治療后55.34±9.47ac2.74±1.23ac8.37±1.59ac對照組26治療前34.87±8.748.26±1.4724.94±4.53治療后44.93±9.16b4.98±1.43b13.74±1.97b
與治療前比較,aP<0.01,bP<0.05;與對照組比較,cP<0.05
肩手綜合征多發生于腦卒中后的1~4個月中,表現為病側的手突然浮腫、疼痛、皮溫升高、手關節活動明顯受限及患側肩痛[11]。該病的發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白,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方法,目前被廣泛認可的常用的預防與治療方法有患肢正確體位的擺放、冷療、冷熱水交替治療、患側上肢的主動和(或)被動運動、物理因子療法等。胡可慧等[10]、鄭惠盛等[12]、夏雋暉等[13]先后報道了氣壓聯合熱冷水交替浸浴、赤風迎源針法、作業治療對肩手綜合征有良好的療效。紀樹榮[2]主編的《實用偏癱康復訓練技術圖解》和由劉欽剛主譯、Patricia[7]原著的《循序漸進偏癱患者的全面康復治療》等著作在介紹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治療時也提到向心性加壓纏繞。
筆者在臨床康復實踐中觀察到關節松動技術能有效地治療疼痛、改善關節活動度,向心性加壓纏繞能有效地治療疼痛和水腫,因此對肩手綜合征的患者在常規康復治療的基礎上,突出了關節松動技術的操作和加用了向心性加壓纏繞治療。經過30d的康復治療后,組內比較可見患者在運動功能、疼痛及水腫程度等方面均較治療前有明顯的改善,提示關節松動技術結合向心性加壓纏繞和常規康復治療均有助于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患肢疼痛、水腫的減輕和運動功能的改善;組間比較發現觀察組的運動功能、疼痛和水腫的改善比對照組更加明顯,且觀察組比對照組有效率高,提示在常規康復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關節松動技術結合向心性加壓纏繞比單純的常規康復治療對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治療有更好的效果。探討其機理可能如下:肩手綜合征主要表現為浮腫、疼痛及活動受限,關節松動技術能促進關節液流動,增加關節軟骨和軟骨盤無血管區域的營養,抑制脊髓和腦干致痛物質的釋放,提高痛閥,從而緩解疼痛;同時關節松動通過牽伸關節周圍軟組織,增加其伸展性而改善關節的活動范圍。向心性加壓纏繞通過對手部軟組織和血管給予加壓刺激再快速釋放壓力而改善手部血液循環,從而降低手的腫脹程度。
本研究結果表明,對肩手綜合征的患者,在常規康復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關節松動技術和向心性加壓纏繞能取得更好的療效。但本次觀察的樣本量小,是小范圍的統計數據,而且缺乏長期隨訪資料的比較,因此不能代表所有患者的情況;同時在進行關節松動術時應嚴格把握關節松動技術的禁忌癥和手法分級及其應用范圍。筆者期望在以后的臨床科研中能實現多中心、大樣本臨床觀察,并做好隨訪,以觀察遠期療效。
[1] 卓大宏.中國康復醫學[M].第2版.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757-757.
[2] 紀樹榮.實用偏癱康復訓練技術圖解[M].第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3,113-113.
[3] 中華醫學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1.
[4] 繆鴻石,朱鐮連.腦卒中的康復評定與治療[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149-150.
[5] 唐強.臨床康復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17-23.
[6] 倪朝民.神經康復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58-66.
[7] 劉欽剛,譯.Patricia M,Davies.循序漸進偏癱患者的全面康復治療[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317-318.
[8] 惲曉平.康復療法評定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344-345.
[9] 南登昆.康復醫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02-208.
[10]胡可慧,李陽安,熊高華,等.氣壓聯合熱冷水交替浸浴治療腦卒中肩手綜合征的療效[J].中國康復,2013,28(2):106-108.
[11]蔡華安,文體端,段曉明.實用康復療法技術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676-677.
[12]鄭惠盛,吳玉娟,常潔,等.赤風迎源針法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2013,28(1):40-41.
[13]夏雋暉,夏文廣,鄭嬋娟,等.作業治療對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2013,28(6):454-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