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旭東
誰不加速軍事改革,誰就要挨打
韓旭東
古代軍事家孫武在其名著《兵法十三篇》中,開篇即言:“兵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睆墓胖两瘢娛骂I域發生的事情較其他領域更受重視,主要是因為軍事乃至戰爭直接關系到國家和人民是否能和平穩定地發展,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等重大問題。
自二戰結束以來,雖然世界性或全球性的戰爭未再發生,但局部戰爭和軍事沖突一直沒有間斷。為了取得戰爭勝利或在軍事沖突中占據優勢地位,諸多國家都在大力提升軍事實力,其中一個重要舉措就是軍事改革。軍事改革成為提升軍事實力的重要路徑。
古代雖然戰爭頻發,但并沒有為軍事技術前進提供多大的推力。以致于在當時的條件下,有什么武器就打什么仗,甚至出現有了武器還不知道打什么仗的情況。如中國是最早發明火藥的國家,卻沒有最早將其應用到戰爭中去。
近代以來,隨著戰爭從封建割據戰爭、王朝戰爭向民族國家戰爭演變,戰爭不斷推動著武器裝備的發展。但是這種發展對軍事改革的促進效果卻非常有限。如一戰時期,英國因突破陣地的需要發明了坦克,成為第一個在戰爭中運用坦克的國家。然而,英國并不是第一個以坦克為核心進行軍事改革的國家。一戰后,各種新式武器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二戰更是成為新式武器的走秀舞臺,各種武器紛紛亮相,乃至戰爭即將結束之際,核武器壓軸出場。
二戰后,軍事發展進入改革悄然加速的新階段。究其原因,一是美蘇爭霸的兩極格局出現,美蘇雙方都想通過改革占據軍事優勢來維護霸權和擴展霸權,如20世紀50年代蘇聯組建了戰略火箭軍,以圖取得與美國在戰略力量上的平衡。這迫使美國不得不推行“相互確保摧毀”戰略。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為改變蘇攻美守的態勢,進行了國防部指揮體制的改革。美蘇兩國在兩極格局的大環境下不斷地進行著軍事改革與較量。二是核武器使相互摧毀成為可能,雙方在核競爭中不可能成為勝者,只能另尋他途取得軍事優勢。如美國的武器研發思想率先走上革新之路,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開始研發用于“星球大戰”計劃的武器裝備,這與當時世界主流武器的研發思路完全不同。各型具有新、奇、特等特色的武器不斷出現。三是軍事技術發展加速,使“打什么仗就有什么武器”逐步成為可能,為軍事領域帶來了重大變革。
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蘇聯實力下降并逐漸退出兩極爭霸舞臺,美國開始任性地施展拳腳。海灣戰爭時,蘇聯第一次沒有干涉美國的軍事行動,并在很大程度上采取了配合美國的政策,這使美國打伊拉克時想怎么打就怎么打變成了現實。在這次戰爭中,美國幾乎對冷戰時期的全部軍事改革成果進行了實踐檢驗。戰爭出現了與以往完全不同的樣式,讓更多的國家感到軍事發展的壓力。海灣戰爭引發了世界性的軍事變革,乃至最后演變成為世界性的軍事革命,為軍事領域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為世界軍事帶來了重大變革
軍事變革從少數主要國家向多數國家擴展。如果說冷戰時期進行軍事改革的是少數主要國家,海灣戰爭后進行軍事改革的國家開始大幅度增多,甚至全球絕大多數國家都加入到這場歷史上最大規模、最為徹底的軍事改革浪潮中來。
武器裝備被信息技術改造,主宰戰場的不再是某個或幾樣新式武器,而是武器體系。一戰時,機槍的出現改變了戰場態勢,使陣地戰成為主要作戰樣式。二戰時,各種新式武器不斷出現,某種武器主宰戰場的時間大大縮短。冷戰時期,導彈等精確制導武器漸成主角,在歷次局部戰爭中發揮出主導作用。海灣戰爭后,人們發現,某種武器或少數武器唱主角的時代已經過去,戰爭已變成武器體系的對抗。
指揮體制、軍隊編成等出現重大變化,軍隊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轉變。海灣戰爭后,世界各國的軍事改革呈現出一些共性:軍隊規??s小,新兵種不斷出現;指揮層級大大壓縮,甚至最高統帥能夠指揮單兵;軍隊編成更加一體化,高技術兵器的使用要求軍隊必須是一個高度合成的一體化系統。軍隊幾年的改革成果幾乎相當于過去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改革成果。
戰爭場景向新形態發展??v觀全球的軍事改革,美國是領跑者。如果說過去美國將戰場視為地區性的,自海灣戰爭開始美國則將戰場推向全球性。人們所說的世界大戰主要是指參加的國家多、戰場涉及的范圍大,但并沒有將全球視為一個戰場。海灣戰爭后,美國將全球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戰區的劃分,構建全球打擊司令部,積極為全球性作戰做準備。
越南戰爭時期,美國使用導彈炸毀了越南清化大橋,使精確作戰引起關注。從海灣戰爭開始,精確作戰逐漸成為主角。在目前世界各地的局部軍事沖突或戰爭中,精確作戰幾乎占據主導地位。
三維軍事博弈向多維軍事博弈急速轉化。在人類社會幾千年的發展史中,戰爭無一例外的都是二維平面作戰。20世紀初,飛機應用于軍事后,戰爭開始轉向三維。冷戰時期,即使各類軍事用途的衛星在太空運行,太空也只是起到保障地球三維戰爭的作用。自海灣戰爭開始,人們發現,戰爭已不僅僅是三維,而是多維了。不僅空天成為一體,網絡虛擬空間的較量也參與到軍事博弈中來,并且與三維實體空間不斷交互作用,相互影響。這是軍事發展史或戰爭史上從來沒有過的現象。

網絡成為新的軍事斗爭“節點”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消滅敵方有生力量不再是實現利益最大化的惟一方式。戰爭的規模和手段受信息技術的影響,發生了重大變化。
信息技術使軍事斗爭更加注重威懾。獲取國家利益的手段有多種,如通過貿易、外交、經濟等軟手段;軍事手段是保障和爭取國家利益的硬手段。由于國家利益越來越全球化、海外化,以致于戰爭不僅會削弱對手的國家利益,也將弱化本國的國家利益。由此,威懾便成為維護、擴大國家利益過程中使用的主要軍事手段??梢栽O想,軍事威懾會越來越受重視。
信息技術使軍事斗爭更加關注社會生存與發展“節點”。從社會信息化發展進程看,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各個方面正被網絡融合在一起。影響國家和民族生存與發展的各“節點”正在被戰略家們所關注,如石油、電氣線路、橋梁、高鐵等,它們的安全與否將直接影響國家安全與穩定。未來軍事博弈的重點關注目標將變為這些“節點”,而不再是以往的軍隊有生力量。
信息技術使戰爭受到全球的關注。自海灣戰爭中電視直播“愛國者”導彈擊落“飛毛腿”導彈的場面之后,戰爭進入了全球直播的時代,戰爭透明度空前提高。戰爭如何進行、如何取勝等問題,必須適應這種變化。

2015年10月,北約舉行“三叉戟接點”大規模軍事演習,參演人員來自30多個國家
自海灣戰爭以來,戰爭在多個方面正急劇發生著變化。一是美國支撐的戰爭占據主導。縱觀海灣戰爭以來的全球局部戰爭,其突出的特點就是戰爭都離不開美國這一因素。這些戰爭,或是美國發動的,或是美國直接支持的,或是美國為背后的始作俑者。二是信息化戰爭正在深化。如果說海灣戰爭是第一場信息化戰爭,其后的局部戰爭中信息化因素發揮的作用日益提高。當今,戰爭的信息因素基本占據了主導地位,戰爭正向著被信息因素徹底改造的方向發展。三是美國引導戰爭形態向威懾為主發展。如美國構想的全球化戰場、“空海一體戰”等,無不是充分發揮其優勢,盡可能地懾服對手,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境界。四是全球化戰場將是未來戰爭的顯著特征。隨著空天一體化的發展,信息將現實與虛擬二者融合,三維空間對戰爭的約束能力逐漸下降。這使得戰場正向極限方向發展,即整個地球變成一個戰場。
目前,部分質變型的軍事變革正逐步演化為軍事革命。軍事領域的階躍式變化,主要源于人們對軍事的認識在加速深化。
通過軍事演習深化對戰爭的認識。冷戰期間,軍事演習幾乎只限于本國軍隊的演習或東西方軍事集團內部國家間的聯軍演習。冷戰結束以來,世界主要國家特別是大國間的軍事演習形式不斷創新,演習次數不斷增加。這些既有演練也有實戰性質的演習,課目內容無所不包,參演軍隊不只限于一個軍兵種,而是多軍兵種聯合進行。通過演習,既檢驗了本國軍隊對戰爭的認識,也了解了其他國家對戰爭的認識,從而深化了對未來戰爭的認識。
通過“兵棋推演”深化對戰爭的把握。近年來,隨著計算機等技術的發展,許多國家開始通過“兵棋推演”來演練軍隊指戰員的能力,探討未來戰爭的發展趨勢,探究未來戰爭的內在規律。
通過虛擬現實技術研究未來戰爭的發展大勢。在美國插手南斯拉夫地區事務時,曾經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呈現戰爭場景,以此來逼迫有關方面妥協。這種技術可以很好地模擬展示抽象的未來戰爭,以此來研究未來戰爭的特點。
隨著對未來戰爭認識的深化,有關國家不斷加大改革力度,使本國的軍事發展適應未來戰爭的需要,爭取在戰爭中占據主動。這是軍事改革加速的主觀動因。
責任編輯:劉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