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升



法治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強調,要“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彼拇ㄗ鳛槲鞑績汝懯》荩c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科學發展、加快發展任務十分繁重。中共四川省委高瞻遠矚,針對我省改革和轉型過程中的各種矛盾和挑戰,出臺了《四川省依法治省綱要》。當前,治蜀興川厲行法治已經成為全省上下的普遍共識,依法治省、建設法治四川正在成為全省人民共同參與的生動實踐。
立法是推進法治建設的前提和基礎。地方立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法治四川建設的重要保證。四川省人大常委會設立30多年來,始終把地方立法工作擺在重要位置。截至2014年7月,共制定地方性法規261件、廢止63件,批準成都市和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單行條例148件。這些地方性法規涉及我省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等各個方面,對于促進四川各項事業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30多年的立法實踐,使我們深切體會到:做好地方立法工作,必須把堅持黨的領導作為根本保證,把保障和服務四川經濟社會發展作為根本任務,把四川基本省情和實際需要作為根本依據,把維護和發展最廣大人民的利益作為根本出發點,把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作為根本途徑。這些重要經驗,在今后工作中要繼續堅持并不斷豐富和深化。
實踐在發展、改革在深入。當前,四川改革和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這就要求我們結合已有的經驗和做法,積極思索如何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地方實踐的高度,遞進觀念、攀升境界,實現立法“升級”,為引領和保障改革發展、促進法治四川建設提供堅強有力的法制支持。
突出立法地位,
以立法引領改革推動發展
地方性法規是重要的制度資源。建設法治四川,客觀上要求把立法手段用活用好,把立法資源用足用夠,通過立法把黨的主張和人民意愿上升為國家意志,用法律制度凝聚社會共識,引領改革發展。為確保我省在2020年前形成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法治建設長效機制,省人大常委會依法作出《關于深入推進依法治省的決議》,以地方立法的形式推動省委依法治省的決策部署,成為全省人民的共同意志。
欲有善治,必有良法。國內外的法治實踐充分證明,用法治方式推進改革,既能確保改革決策的合法性和正當性,又能爭取多數群眾的理解和擁護,為改革決策提供極大的民意基礎和動力支持。四川省人大常委會自覺把立法工作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格局中去謀劃,把發展改革決策同立法決策更好結合起來,以完善五年立法規劃(2013-2017)為切入點,充分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將改革發展迫切需要、立法條件比較成熟的立法項目列入規劃,確立了7大類92項立法任務。
堅持在法治的軌道上推進改革。從“先破后立”到“先立后破”,立法與改革同頻共振。在改革開放初期,改革者 “先破后立”,勇于突破維護計劃經濟體制的法律制度或政策框框。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今天,必須堅持依法辦事,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各項改革舉措。從2014年3月開始,我們按照“確保改革于法有據”的要求,安排部署對我省2013年底以前制定或批準的地方性法規進行清理,全面查找、梳理與改革發展不相適應的地方性法規。各項工作正在有序進行,待清理結束,省人大常委會將依照法定程序對不適應改革發展的法規進行修改或予以廢止。
完善立法機制,
發揮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導作用
以往部門主導立法,往往突出行政管理,帶有濃厚的部門色彩?!端拇ㄊ∮|電事故處理條例(草案)》進入立法程序后,審議中對觸電事故責任認定及賠償問題上存在重大分歧,歷經六次審議,均未提交常委會表決,最終擱置審議成為廢案,浪費了大量立法資源,教訓很深刻。近年來,我們著力加強立法制度建設,不斷完善地方性法規立項機制、起草機制、調研論證機制、公眾參與機制和審議機制,進一步規范立法流程,完善立法技術規范,切實發揮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導作用,搞好立法統籌,協調好各方利益關系,防止部門利益法制化,努力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擁護。
《四川省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條例》是全國首部有關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的地方性法規,也是我省人大主導立法的典型。省人大城鄉建設環境資源保護委員會組織條例草案起草,并向常委會提出議案。常委會在審議過程中,多次組織常委會組成人員深入街道社區、鄉鎮村組開展調研,面對面傾聽群眾呼聲,把省委的決策部署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愿望很好地結合起來,并通過法定程序轉化為法律意志。常委會還開通熱線電話,在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上廣泛聽取行政管理相對人的意見。四川日報網論壇兩日內相關熱帖點擊率超過10萬次,收到意見和建議數百條。網友評價是“創新型立法的一大進步”。條例草案數易其稿,將單向的“行政管理”演變為社會共同參與的“公共治理”,最終獲得省人大常委會高票通過,成為一部社會公約,得到全社會的自覺遵守。
近年來,我們緊緊圍繞省委的重大決策部署,緊盯重大改革事項、優勢產業發展、新型城鎮化和依法治省,聚焦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保障民生和發展社會事業、生態文明建設和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等重點領域,開展立法工作。如制定出臺全國第一部有關政務服務工作規范化、制度化運行的地方性法規——《四川省政務服務條例》,首次將政務服務納入法治軌道。該條例通過“兩集中、兩到位”促進政府進一步轉變職能,強化社會服務,提高辦事效率,減少行政審批事項,初步解決了行政審批“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問題。
轉變立法觀念,努力推進科學立法
“內腦”加“外腦”,充分發揮專家智囊作用。專家學者立場、利益和觀點相對超脫,能夠較為客觀公正地對待立法中涉及的各種利益關系。在人大主導立法的基礎上,重視“內腦”決策與“外腦”謀事相結合,積極籌劃建立立法咨詢專家庫和立法評估協作基地,并制定出臺相應的管理辦法。在今后的立法工作中,各專門委員會和辦事工作機構將充分發揮好咨詢專家庫和評估協作基地的作用,為切實提高立法質量服好務。
我們堅持開門立法,問計于民,進村開展專題調研、入戶收集居民建議、開會聽取各方意見、上網架設民意平臺……凡此總總,進一步增加和拓寬了社會各界參與立法的渠道。在制定《四川省物業管理條例》過程中,有關專門委員會和辦事工作機構先后組織召開三十多次社會各界人士參加的座談會,聽取了小區業主、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專業經營單位等利益攸關方和省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省人大代表、專家學者的意見,面向全社會收集意見建議600余條,在凝聚各界智慧的基礎上,最大化地平衡各方利益和訴求,形成“最大公約數”。高度重視在立法中發揮人大代表作用,通過邀請代表參與起草和審議等多種形式,聽取代表的立法意見、建議。如修訂《四川省酒類管理條例》,就是由四川宜賓代表團在人代會上提出立法議案后,常委會將其列入立法計劃,進入人大自主立法程序。
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注重立法精細化。通過加強調研,引入前評估、后評價機制等方式,堅持問題導向,精準立法重點難點,細化科學應對之策,提高立法的針對性、及時性、系統性、可操作性。村鎮供水覆蓋四川90%以上的區域,涉及7000萬人口。在制定《四川省村鎮供水條例》時,常委會組成人員針對最現實的民生問題,深入基層村鎮水廠調研,在缺乏上位法規定的情況下,就供水工程規劃、建設、權屬、管理、維護等焦點,在規范工程規劃建設、水源及供水設施保護、水質安全、水價核定等方面細化規定,增加約束力和規范性。我們近年來還先后開展了“電力立法預評估”和“閬中古城保護條例立法后評估”等工作,通過廣泛的調研和定量論證分析,對相關具體制度的設計和實施效果進行了評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次會議上明確提出,“各地區各部門要敢于擔當,積極有為推進改革攻堅”。人大立法工作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敢于擔當”也是對人大立法工作提出的要求。我們要增強堅持黨領導立法工作的政治自覺,始終把人大立法工作置于黨委的領導之下,強化職責擔當、能力擔當,把立法服務全省改革發展大局作為第一要務,把立法服務人民群眾需求作為工作導向,把立法服務社會和諧穩定大局作為重要責任,認真梳理,為下一步立法工作計劃和安排找準結合點和突破口,為全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制保障。(責編:賀貴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