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軍
遂寧市安居區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注重把群眾路線的精神、精髓、原理、原則等靈活運用于新的實踐,探索出了“以民為本、集中民智、匯聚民力、維護民利、凝聚民心”的“五民工作法”,有效提升了黨員干部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實效。
堅持以民為本,在實際工作中注重直面群眾、直面問題,進一步提升服務群眾的意識和能力。堅持把“以民為本”作為第一法寶,把“零距離”作為為民服務的考量標尺,通過主動聯系群眾、“零距離”服務群眾,切實解決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暢通群眾訴求表達渠道,健全以區政務服務中心、鄉鎮便民服務中心、村社便民服務站三級服務機構為核心的群眾服務體系,充分做到傾聽民聲、聯系服務群眾“零距離”。全區各級黨員干部通過入戶走訪、民情懇談、院壩交流、基層夜話等形式,收集社情民意4000余條,建立民生訴求、困難群眾和穩定工作“三本臺賬”510余本,實現了黨員干部參與、幫扶困難群眾兩個“全覆蓋”。
堅持集中民智,在重大決策時注重尊重民意、共謀發展,不斷提高黨委和政府的科學決策水平。尊重群眾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把群眾的意見和呼聲作為第一信號。在群眾關心的熱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工作突破的難點問題上,采取群眾座談、網絡問政、專家問計、重大事項決策聽證制度等方式,充分做到發展思路問計于民、科學決策問政于民、主動作為問需于民。在三仙湖水庫等重大項目建設中,在項目申報、移民搬遷、征地補償、安置房建設等各個環節,堅持問計群眾,廣納賢言良策,實現了工程的順利推進。
堅持匯聚民力,在工作推動中注重依靠群眾、形成合力,齊心協力攜手共建美好幸福家園。以尊重群眾意愿、激發群眾參與、接受群眾監督為核心,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推動農村、社區建設發展。將農村(社區)改革發展的難事、與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實事、影響農村(社區)長遠發展的大事,交給群眾討論決策。聚賢鎮在實施新村建設過程中,把新村建設的主導權交給群眾,通過把集中建房農民組織起來,成立新村建設業主委員會,將新村選址、戶型選擇、建設模式等交給群眾商議決定,讓群眾參與新村建設議事、決策、實施、監督全過程,高標準建成農民新村35戶。
堅持維護民利,在化解矛盾時注重群眾訴求、解決問題,切實維護好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突出超前預防,正本清源,標本兼治,推動排查問題重心下移,化解矛盾關口前移。注重預先開展好事前穩定風險評估,做好風險防患和化解工作,及時協調不同群體間的利益關系,做到因事制宜實施分類化解。區委區政府積極創新信訪聯動調解機制,通過搭建信訪研判平臺、延伸調解服務網絡、健全化解長效機制,以“大群工”觀念構建起“大信訪”格局,構建了覆蓋全區49個社區、472個村的群眾調解網絡,有效化解了因征地拆遷、環境保護、安全生產、勞動保障等方面引發的社會矛盾。
堅持凝聚民心,在考核評價時注重群眾檢驗、群眾評價,以實際工作成效不斷提升群眾滿意度。通過實行“常規+專項”評價、“集中+隨機”評價、“現場+封閉”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破解了干部考評工作透明度不夠、群眾參與度不高的難題,實現了“下評上”與“民評官”的有效結合,逐步形成“以評促整改、以評促落實,以評促發展”的良性機制。特別是針對執法監管部門、窗口單位和服務行業,通過開展群眾評價,有效解決了不作為、亂作為、效率低下、服務態度差等問題。 (作者系遂寧市安居區委常委、組織部長) (責編:賀貴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