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俊
(西華師范大學管理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2)
城鎮化,是由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社會向以工業和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信息產業為主的現代城市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主要包括人口職業的轉變、產業結構的轉變、土地及地域空間的變化,其過程也是一個國家在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過程中所經歷社會變遷的一種反映。我國城鎮化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快速發展,在人口數量、城市用地規模、和非農產業等方面都有了迅猛發展,但伴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高,也帶了諸如住房緊張、污染嚴重、交通擁堵等問題。為確保我國經濟健康平穩發展,黨的十六大提出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2007年溫家寶提出走“新型城鎮化道路”,201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正式提出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黨的十八大報告更是明確提出“新型城鎮化道路”是今后一定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但是,對于新型城鎮化的認識,國際國內今并沒有統一的說法。筆者在總結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基礎之上,經過認真的思考,從以下四個角度來解讀新型城鎮化:
第一,從民生角度來看,新型城鎮化堅持以人為本,著眼于農民,涵蓋農村,實現共同富裕,即民生問題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新型城鎮化發展要特別注意保護老百姓的合法權益:一是要妥善處理好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的宅基地流轉問題,因宅基地是農民立足農村的依托和保障。二是要妥善解決好進城農民的衣食住行問題,建立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享有與城鎮居民同樣的社會保障服務。第二,從發展路徑上來看,新型城鎮化走生態集約型發展道路,摒棄以往“高耗能、高投入、高污染”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充分發揮現代高新技術的帶頭作用,走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道路。第三,從城鄉統籌角度來看,新型城鎮化要打破城鄉二元體制,實現城鄉一體化。城鄉二元體制嚴格限制城鄉人員、物資的流動,農民被嚴格束縛在土地之上,無法享受現代化進程中的各項成果,導致城鄉貧富分化。農村宅基地流轉就是要打破城鄉土地二元制的結構,盤活農村土地資產,實現農村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第四,從政府職能角度來看,新型城鎮化有更加完善的配套服務體系。政府能夠根據城鎮化發展的實際需要,從政策、財政、稅收優惠等方面履行職能,有針對性的幫扶失地進城農民,加快建立城鄉居民統一的就業、醫療、養老和子女入學等方面的保障服務體系,促進新型城鎮化的發展。
1、《土地管理法》第63條規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出租用于非農建設”。農村宅基地屬于集體所有土地,那么這條規定也同樣適用于農村宅基地。不僅如此,國家還出臺了一批具體規范宅基地流轉對象的法律規定。如:2008年國土資源部《關于嚴格執行有關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法律和政策的通知》規定:“農村住宅用地只能分配給本村村民,城鎮居民不得到農村購買宅基地、農民住房或小產權房”。2、《擔保法》第37條規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體所有的土地不得抵押”。但我國《物權法》第39條規定:“所有權人對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宅基地作為農民的合法財產,農民對其享有處分之權能,但以上兩部法律在規定上的差異,使得宅基地流轉陷入法律上的兩難困境。
1、中介組織獨立性較差。我國宅基地流轉中介組織發展晚,基礎薄弱,在實際經濟活動受制于政府的影響,帶有濃重的行政化色彩,往往被誤認為是政府的派出機構,無法像市場上其它法人主體那樣,獨立自主的開展經營活動。2、覆蓋半徑小,服務質量差。在覆蓋范圍上,農村宅基地中介組織帶有很強的封閉性,且自身發展不完善,缺乏能夠支撐其持續運行的資金保障,造成宅基地流轉中介組織的服務半徑被局限在所在區域之內,而這些統統歸因于城鄉間的二元經濟結構。在服務內容上,農村中介組織服務內容上以簡單的宅基地流轉為主,而對于民眾普遍需求較高的土地流轉法律咨詢、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信息網絡、土地保險、土地流轉以及承包監督管理和指導等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使得農村地區的流轉中介組織服務水平普遍較低,質量較差。
目前各地的失地農民社會保障政策,大多以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為主,保障的標準參照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設置,個別地區保障水平甚至低于農民進城之前的生活水平,基本上無法滿足失地農民進城的基本生活需求。而對于其能否享有與城鎮居民相同的就業、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服務更是沒有明確規定,使得這部分農民進城后陷于社會保障的“真空地帶”,增加了他們進城的負擔。除此之外,戶籍制度也是阻礙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因素。由于城鄉之間存在著嚴格的戶籍管制,失地農民進入城市后,在子女入學教育、買房置業和社保辦理等方面存在諸多限制,增加了農民進城的疑慮。目前,河南省在取消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性質區分,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方面做了有益探索,但這一舉措仍未從根本上改變城鄉二元化的戶籍管理局面。
1、修改《土地管理法》第63條,將“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出租用于非農建設”改為“允許農民將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出讓,轉讓或用于非農建設”。一方面緩解當前城市用地緊張的局面,另一方面賦予土地更多的附加值,盤活土地資產,增加農民收入。2、制訂《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宅基地法》,明確規定“允許有條件的城市居民購買農村宅基地,土地管理部門為符合條件的城市居民頒發房屋所有權證書”。打破原先禁止城市居民不得購買農村宅基地的規定,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3、修改《擔保法》第37條,允許“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體所有的土地入市交易”。這樣做,不僅為我國農業生產提供資金支持,緩解當前我國農業生產資金緊缺的局面,而且還有效破除了《擔保法》和《物權法》這兩部法律在內容上的沖突,保證了農民對其擁有的宅基地享有充分的物權,有利于加快農村宅基地流轉。
1、保持流轉中介組織的獨立性。(1)市場化改造。依照市場化的機制來改造中介組織,制定規范農村宅基地流轉中介組織的法律法規,嚴格依照法律規定申請、審批、經營宅基地流轉中介組織,保證中介組織運營有足夠的資金支撐,依法保護宅基地流轉中介組織的法人地位。(2)政策扶持。政府要制訂促進流轉中介組織發展的優惠措施,鼓勵中介組織提供多種形式的服務。2、拓寬覆蓋半徑,提高服務質量。(1)農村宅基地要制訂完備的規章制度,健全組織結構,建立合理的組織體制,為突破嚴格的地域限制,走出封閉的境地打下堅實的基礎。(2)實施“走出去”戰略,立足于城鎮化發展的實際,并根據市場的需要,機動靈活的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例如成立土地流轉股份合作社,將閑置的宅基地作為入社的股份,鼓勵農民通過宅基地流轉的形式,發展多種形式農村適度規模經營,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縮小城鄉差距,加快我國城鎮化發展速度。
(1)建立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首先就應該建立規范的養老保險金制度,免除失地進城農民的后顧之憂,讓他們在城市“老有所養”。其次,建立城鄉間統一的醫療保障制度,提高進城農民的醫療補貼標準,讓他們在城市“病有所醫”。最后,建立城鄉統一的創業——就業服務體系,制定鼓勵就業、創業的稅收優惠政策,以創業帶動就業,加大財政對于創業農民的扶持力度,加強對失地進城農民的就業技能培訓,提高其在城市的生存能力,讓他們在城市“勞有所得”。(2)戶籍制度改革。首先,突破原有體制的束縛,探索建立更加適應當前社會發展實際的戶籍制度,從根本上改變我國城鄉二元戶籍結構。其次,城鄉居民無差別化待遇。取消城鄉戶口區分,減少進城農民在教育、醫療和就業等方面的不公平待遇,使進城農民盡快融入城市。
[1]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Z].
[2]關中烈.農村住房與宅基地流轉法律問題探析[J].管理觀察,2008(10).
[3]金曉月.農村宅基地流轉模式構建探析[J].農村經濟,2006(7):3
[4]任勤,李福軍.農村土地流轉中介組織模式問題及對策,——基于四川省成都市的實踐 [J].財經科學.2010(06).
[5]方金華.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流轉的法律思考 [J].三峽大學學報,2008.
[6]張希蘭.失地農民社會保障政策研究,——以江蘇省為例[M].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