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俊
(遼寧科技大學,遼寧 鞍山 114051)
從廣義的角度理解城市人居環境指的是城市中一切同居民生產、生活活動相關的所需物質或非物質結構的結合體,包括城市居民的居住條件、城市人口同城市建筑物規模,城市資源同城市發展的供求關系是否利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以及社會政策等;從狹義的角度理解城市人居環境指的是城市居民的居住環境和居住相配套的休閑娛樂設施等。
城市人居環境質量是城市市場綜合競爭能力的重要評價指標,一個環境優美、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城市勢必會吸引更多的人才到該城市生活發展,為城市的經濟發展貢獻力量。建設可持續發展城市人居環境需要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城市園林、城市景觀以及文化設施等方面的資金投入,通過投入一定比例的資金改善和優化城市環境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搭建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刺激更多的社會人士來城市進行投資經營,從而帶動城市經濟的發展。
基于我國國情,我國是世界公認的人口大國,且社會人口呈現出每年遞增趨勢,越來越多的人流涌入城市。這勢必會導致城市資源消耗過快,環境污染程度加劇,城市基礎設施無法滿足城市居民需求等問題;其次,我國國民文化素質總體水平偏低,保護城市環境的意識淡薄,也會影響城市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
就我國城市居民群體相比國外發達國家城市居民群體收入水平而言比較低,絕大多數的城市居民付不起高昂的房價,即使部分的城市居民在通過貸款等方式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居所,但要背負著沉重的房貸。所以為了能夠有效解決城市居民的居住問題,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在大力發展城市經濟建設的同時,加大對社會治安、環境以及公共防疫的綜合治理,盡可能地降低成本投入,間接性地降低城市居民居住代價,減輕城市居民買房住房壓力。
目前,我國絕大多數城市仍舊沿用的是傳統粗放式生產模式,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所產生的負面效應比較嚴重。存在資源利用不合理,過度利用和資源利用率不高,資源浪費現象嚴重等問題。這些都將制約城市人居環境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城市建設規劃不合理,多數的城市的建造設計者思想比較閉塞,在城市建筑物風格設計和功能性方面基本都是借鑒其他城市建筑設計成果,缺乏城市建筑的地域性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同時在市政道路規劃建設設計過程中存在網路結構不合理,交通基本設施投入不足或者設置位置不合理等問題,導致市政交通擁堵問題日益突出。
在城市建設規劃過程中應根據城市自身環境條件、資源狀況兼顧國家整體發展水平合理確定城市建設發展的性質和規模。應在城市規劃建設前充分地考慮城市所處的地理環境、資源儲備情況,不能盲目地借鑒和直接引用其他城市建設規劃方案和思路。如果城市人口不多,地理環境優越,自然資源豐富,應借助城市自身的環境等優勢發展旅游業,加大對旅游產業的開發和資金投入,不僅能夠通過旅游產業增加城市的經濟效益,更能給當地居民營造優美的人居環境。如果城市人口眾多,能源比較豐富,可加大對生產制造產業的開發建設,但在開發生產制造業過程中要注意加大科技的投入,采用先進的污水、廢氣處理技術對生產制造業廢水、廢氣進行深度處理,減少對城市大氣及土壤污染,這樣既能推動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又不會對城市人居環境造成過多的危害。
在城市人居環境開發建設過程中會因各種利益主體的需求不同產生不同程度的矛盾沖突,給城市人居環境建設帶來了一定的阻力。為了能夠保證城市人居環境建設工程的順利實施,必須要建立健全人居環境建設的法律保障體系,通過法律手段協調處理社會利益主體間的矛盾或者強制執行,這樣才能夠避免因社會利益主體矛盾沖突問題影響城市人居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在城市規劃建設過程中,必須要根據城市自身發展情況對城市建設項目進行合理規劃和科學布局;根據城市不同區域的環境功能要求制定相應的環境質量標準,并要求各區域的市政部門在規定時間內達到環境指標要求。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滿足城市居民出行、休閑娛樂等功能性要求;加強對城市環境污染的治理,加大環境保護宣傳力度,使全市人民樹立環境保護意識,積極參與到環境保護行列,同時政府部門應加強對環境污染治理的監督力度;加強對城市自然環境、生態環境污染防治的資金投入,治理城市環境衛生,加大對城市綠地、城市景觀建設力度,優化城市生態環境,為居民營造一個健康和諧的人居環境。
總而言之,城市人居環境質量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一個城市的整體發展水平,為了能夠實現城市人居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提升城市的市場競爭能力,加快城市的發展,需要加強對城市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進一步研究。
[1]李麗萍.城市人居環境 [M].北京:輕工業出版社,2001.23-24.
[2]段進軍.競爭城市[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5(6):152-153.
[3]牛文元,付曉東.中國城市化與可持續發展[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171.
[4]陳秉釗.可持續發展中國人居環境 [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