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坤
(渤海大學,遼寧 錦州 121013)
在中國的近現代上,馮玉祥應該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參與者與見證者。從推翻滿清統治,到發動北京事變,從抗日戰爭,到國共內戰,應該說都有著他的重要的角色與歷史地位。周恩來同志曾經對他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他是具有民主意識的新軍人的代表。作為西北軍閥代表的馮玉祥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擁軍入關,并在1924年發動了震驚中外的“北京事變”,這也就是對馮玉祥本人與當時的政局造成重大轉折的“倒曹吳”。在這次事變中,馮玉祥的倒戈對于整個軍閥的統治造成了極為重要的影響,也對當時的中國政局形成了新的發展空間。在這個過程中,馮玉祥經歷了怎樣的心理變化,這一事變對當時的政局到底產生了哪些深遠的影響。史學界對于馮玉祥倒曹吳的動機與性質是持怎樣的觀點?本文根據相關的研究成果,進行馮玉祥倒曹吳的研究綜述。民主革命的意識與孫中山影響下發生的。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翦伯贊先生也對這一觀點持肯定的意見。在他的著作《追憶馮玉祥將軍》中,對馮玉祥的這一歷史運動進行了較高的評價,并指出馮玉祥在這一事件中逐步“從舊軍閥向新軍人演變。”當然這種對于馮玉祥完美描述的說法還是存在一定的爭議。有學者根據臺灣地區出版的關于馮玉祥的回憶文章,以及保存在歐美等國的相關文獻記載指出,馮玉祥的倒曹吳,從本質上講,或者從動機上來講,就是舊軍閥爭奪地盤的一場混戰,持這一觀點的學者有高德福、張洪祥等人。他們認為,馮玉祥倒曹吳的一個根本原因是因為自己的發展受到了吳佩孚與曹錕的壓制,以及在后來幾次摩擦讓彼此的關系進一步的惡化,因此馮玉祥打著“民族振興的大旗,做著自己的小算盤”當然也有學者通過研究發現,在馮玉祥倒曹吳的運動中日本也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如果這一觀點成立,那么關于馮玉祥的這一歷史事件的性質需要重新加以界定,當然,這一觀點在學術界還存在這很大的爭議,目前這方面的研究材料還不足以證實日本參與了此次事變學者簡又文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并且指出:軍閥之間的利益爭奪與馮玉祥北京政府關系的惡化是主要的原因。
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中國的政權處于一個內憂外患的動蕩時局中,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雖然讓民主與共和的觀念深入了人心。但是,最后由于自身的階級局限性讓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袁世凱稱帝以后,孫中山發起了護國運動。后來張勛率領辮子軍攻進了北京城。黎元洪就任民國總統并組織成立了北京政府。后來直系軍閥曹錕進行賄選,逼迫當時任大總統的黎元洪退位。1924年馮玉祥率部參加第二次直奉戰爭之后,返回了北京,迫使當時的北京政府解除吳佩孚的一切職務,將總統曹錕監禁。這次事變以后,馮玉祥下令組建“國民軍”,并將以末代皇帝溥儀為代表的清朝皇室搬離紫禁城。將皇室對于當時政府的統治的影響降到了最低,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解決了辛亥革命之后留下的關于滿清皇室的遺留問題。這就是震驚中外的馮玉祥倒曹吳的運動,史稱“北京事變”。北京事變后,馮玉祥電告至孫中山請求來京議事,但由于當時的國內外形式依然比較嚴峻,這次倒曹吳的運動最后以失敗告終。馮玉祥本人的軍旅生涯又一次經歷的發展的低谷。但是,這次倒曹吳運動幫助馮玉祥更好的認知中國革命的意義以及自己的軍隊的發展方向等方面奠定了基礎。
關于馮玉祥在民國時期的這段研究,從目前收集的歷史材料來看還是比較少的,大多集中在臺灣地區出版或保存的相關歷史文獻。由于歷史記錄的不完整,關于馮玉祥倒曹吳的原因,不同的歷史學者從不同的研究維度得出了不同的結論。
有學者指出,馮玉祥倒曹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當時的革命領袖孫中山直接影響與指導,持這一觀點的是學者簡又文、陳森甫等,他們在當時保存的馮玉祥的電文中找到了馮玉祥在倒曹吳后,電告孫中山先生的具體內容,并引用了包括蔡和森發表的回憶“北京事變”的文章,在內的數十條論據來證明這一觀點。換句話說,馮玉祥的倒曹吳是在自己的
馮玉祥發動的倒曹吳的運動對當時的政局以及今后中國政治發展的走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有學者認為這是具有歷史進步意義的民主革命運動。當然,也有學者,例如薛立頓等從馮玉祥的倒馮吳的動機及具體的過程出發,認為從倒曹吳的客觀結果來看,確實對當時我國的社會進程的加快產生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從運動的本質來看,這應該是舊軍閥之間的一次奪權運動。因為馮玉祥發動倒曹吳的初衷是為了打到吳佩孚,為自己勢力的發展贏得更多的主動權。其目的并不是為了要結束軍閥統治,因為他自己所代表的利益就是大軍閥的利益。現在隨著各項研究的不斷匯總,關于馮玉祥倒曹吳運動的性質開始趨于共識。著名學者王宗華認為:這次運動由于沒有從根本上動搖軍閥的統治基礎,或者在發動之初就是為了更好的維護包括馮玉祥在內的軍閥統治,因此這不能算是一場革命,當然從其客觀的影響與意義來看,這也不能單純地將其劃歸為舊軍閥的一次政權的搶奪戰。綜合來看,這應該是一次“政治的改良運動”,持這一觀點的是學者趙曉天。這一運動最后的失敗也可以佐證這一點。由于此時的馮玉祥并不是一個完全的革命主義者,對于軍閥統治的性質缺乏足夠的了解,同時也缺乏足夠的勇氣來進行徹底的革命,最終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民主與共和,這也是民族資產階級自身所無法克服的軟弱性所決定的。
但是,從整個學者的研究思路來看,我們更傾向于把這次運動當作一次有意義的嘗試,也就是說通過包括馮玉祥在內的等具有民主意識的新軍閥的一次嘗試,來驗證一個事實,這也就是現在比較為人所熟知的具有軟弱性與妥協性的民族資產階級是不能真正的領導中國革命走向最后的勝利的。在內憂外患的舊社會,馮玉祥作為一個有著民族憂患意識的地方將領,也在摸索中國革命未來的發展方向,只是由于所處的時代以及自身的階級的局限性等原因,對于革命的最終落腳點缺乏足夠的清晰的把握,這也為最后自己運動的失敗埋下了伏筆。在一個缺乏正確的指導思想的革命中,是很難取得革命最后的勝利的,馮玉祥的倒曹吳運動可以有力的說明了這一點。
從目前收集的研究文獻來看,如果拋開馮玉祥在倒曹吳的個人情感與利益因素不談的話,在1924年發動的馮玉祥倒曹吳的運動在客觀上是加速了中國軍閥割據的結束。林貞惠在論文《馮玉祥與北伐前后的中國政局》中指出,在馮玉祥倒馮吳之初,中國的各派軍閥在各自的帝國主義勢力的支持下,形成了軍閥割據的局面。很多擁有軍權的地方武裝力量,擁兵一方與當時的北京政府呈對峙局勢,各個派系之間也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與統治的影響力,紛紛加入爭搶地盤的戰爭之中。在這樣的嚴峻形勢下,馮玉祥率部占領北京,并控制當時的政府,宣布成立國民軍等一系列的舉措,都為后來的國民第一次大革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與環境,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馮玉祥發動的這次倒曹吳的軍事行動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義的。
也有學者劉敬忠發表《馮玉祥與南口大戰》中強調,在馮玉祥倒曹吳以后,正式宣布與奉系軍閥勢力的決裂,在南口與奉軍,晉軍進行了大規模的戰爭,這些戰爭雖然是出于馮玉祥派系自身的自衛運動,但是這場在北方進行的大規模的戰爭,有效地牽制了大量的奉系兵力,為國民革命軍的北伐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與時機,為北伐的順利進行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關于這一歷史事件的影響意義,在后續的歷史文獻中也都進行了相關的描述與介紹。
有學者撰文指出,這次倒曹吳運動,從馮玉祥的個人思想的發展角度來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一方面,馮玉祥逐漸對軍閥割據的本質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理解,另一方面,通過這次運動也對中國革命的未來產生了新的思考。這些思考幫助馮玉祥在今后的軍旅生涯中重新明確革命的意義,以及中國革命未來的發展方向。從后來的歷史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馮玉祥在幾次關鍵的人生選擇中做出了比較正確的選擇,雖然中間也走了一些彎路,但是從整體的走向來看還是進步的色彩更濃烈一些。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對于馮玉祥的評價可以說是褒貶不一。不同的歷史研究學者從不同的歷史維度進行了不同的分析與評價。總體來看,關于馮玉祥在倒曹吳運動中的角色,目前史學界主要分為兩大流派。一派是對馮玉祥的倒曹吳乃至其軍事作風持貶低的態度。另一派,則認為馮玉祥在中國的近現代史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香港臺灣地區史學界的文獻研究來看,馮玉祥是一個軍閥投機主義者,他在不同的戰爭與革命形勢中,會根據自己的切身利益來進行不同的戰略調整。例如,在軍閥割據的初期,馮玉祥與曹錕、吳佩孚的聯合,目的是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后來隨著自己軍事實力的不斷增強,曹錕、吳佩孚等軍閥勢力的存在已經嚴重地限制了其自身的發展與壯大。所以馮玉祥最后發起了倒曹吳運動。根據相關歷史記載,在今后的革命時間里,馮玉祥曾經多次進行過類似的倒戈運動,所以,在史學界馮玉祥被叫作“倒戈將軍”。從這一口號中,我們可以看到馮玉祥對于革命的目的與本質并沒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知,他只是一個軍閥在成長與壯大的過程中,不斷地為自己尋求“保護傘”。因此,基于這個原因,馮玉祥在倒曹吳運動中的角色,并不是具有很大的正面的歷史意義。
與這一觀點相反的是,大陸的一些歷史學者,從馮玉祥的回憶錄以及其部下關于馮玉祥的回憶文章中,對馮玉祥在倒曹吳運動中的角色進行了一些中肯的評價。根據文獻記載,馮玉祥的思想覺悟是有一個階段性的提高與轉變的,在發動倒曹吳運動之初,馮玉祥已經從一個舊式的軍閥逐漸轉化為一個具有進步思想性的新時代的軍閥。因此,對于馮玉祥來說,發動倒曹吳運動,雖然從誘因來看是由于馮玉祥與吳佩孚軍事勢力摩擦與關系的破裂,但是,從此時的馮玉祥的思想進步的階段我們可以看到,他已經對革命的本質意義進行了初顯的了解,所以,在這次運動中馮玉祥應該是符合歷史的趨勢進行了一次正確的抉擇。
需要補充的是,從最近出版的關于馮玉祥的回憶性的文章,我們可以看到很對歷史學者從馮玉祥的個人領導力與軍事指揮才能等進行了較多的研究與評論。作為一個舊式軍閥起家的將領,馮玉祥身上帶有很多進步的軍事教育思想。例如,在西北駐防時,馮玉祥率領部隊進行墾荒,解決了很大程度的后勤保障問題。另外,馮玉祥對于士卒的體貼入微與關懷備至,也讓很多學者稱其為“基督將軍”。很多西方歷史學者也對馮玉祥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現在依然在美國大使館保存的美國學者薛立頓的《馮玉祥的一生》就是比較早的關于馮玉祥的研究專著。同樣關于馮玉祥早期的研究資料在英國、日本等國都有比較豐富的記錄。相比較而言,中國的關于馮玉祥的文獻資料的研究一直比較匱乏,目前的國內的研究學者,大都通過國外的歷史資料的記錄來進行相關文獻的收集與研究。
結語
馮玉祥在上個世紀20年代發起的倒曹吳運動,可以說是中國舊式軍閥向新式軍人過渡的一個重要的歷史階段。從中外的歷史研究的文獻,我們可以看到,學者對于馮玉祥倒曹吳的歷史動機,以及這次運動的性質與影響還存在一定的爭議。但是,無論史學研究的結論如何,不可否認的是,在軍閥割據的舊時代,以馮玉祥為首的具有進步主義思想的新式軍人所發動的倒曹吳運動,在歷史的進程中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馮玉祥本人也因為在這次運動中的關鍵作用而將被彪炳史冊。當然歷史還存在著爭議,也應該存在著爭議,只有在爭議中尋求歷史的真相,才能最終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我們相信隨著相關歷史文獻的不斷解密與公開,我們關于馮玉祥倒曹吳運動的研究將會獲得更加深入的發展與進步。
[1]郁慕湛.第二次直奉戰爭直系失敗的政治因素 [J].河北學刊.1987(02)
[2]婁向哲.直系軍閥政權與英美關系初探[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1986(01)
[3]來新夏.北洋時期的三次軍閥戰爭[J].社會科學戰線.2008(09)
[4]劉曼容.試論1925年國民軍的反奉戰爭 [J].江漢論壇.1990(03)
[5]王貴安.第二次直奉戰爭直系失敗原因之管見[J].山西師大學報 (社會科學版).1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