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 姍 倪東業
(湖北民族學院民族研究院,湖北 恩施 445000)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已經受到各界人士的廣泛重視與關注,政府也積極參與到保護的過程中,“非遺”的生存沃土在農村,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經濟飛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發展迅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受到沖擊,怎樣能夠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城市發展和諧共進是當今社會各界需要去探究的一個課題,筆者帶著這個問題把調研地點選在了巴東,因為巴東有著特殊的地理位置:它既是一座蘊藏著獨有的巴楚歷史的悠久文化古城,擁有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又是一座在幾次三番搬遷過后正在崛起的新興的現代化城市,城鎮化進程迅速。它所受到的城鎮化過程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之間的矛盾沖突明顯。筆者選定巴東縣城進行研究,不僅因為它是一座蘊藏著悠久歷史,擁有多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的古城,更是因為它是一座新興的朝著城鎮化建設大步邁進的現代化新城。這兩者之間該如何并蒂共存,和諧發展是當今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的一個重要課題。
美輪美奐的巴山楚水擁有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諸如地方戲曲、土家舞蹈、歷史傳奇、民間故事以及山歌民謠等特色,其中每一項都被歷史烙上深深的印記,充分展現著民族的審美。巴東縣先后成立了“土家撒葉兒嗬保護傳承基地”“巴東民間歷法傳承基地”“長江峽江號子保護傳承基地”“巴東堂戲保護傳承基地”和“巴東縣民間花燈藝術傳承基地”等[1],開展各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傳承教育。還出版《巴東堂戲》《巴東民間故事》《巴東民間歌謠》《巴東民間諺語》《巴東民間器樂曲》《巴東民間舞蹈》《清江流域撒葉兒嗬》《三峽民間傳說》等反映民族民間文化的系列叢書;,其中省級保護名錄《長江峽江號子》于2008年入選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土家撒葉兒嗬、巴東堂戲、巴東土家族民間歷法、寇準的故事入選湖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巴東五香豆干制作技藝、三峽傳說、蒸餾酒傳統釀造技藝入選湖北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不僅如此,巴東縣政府各單位還對民間藝人進行了走訪和申報,深入到民間,認識、幫助這些民間藝術的傳承人。據文體局相關負責人介紹,7月15日州政府公布了第四批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共新增加39人,其中巴東縣6人入選。至目前,全縣共有1個國家級和8個省級“非遺”項目進入了國家重點保護名錄,22個項目被州、縣人民政府列入保護名錄,代表傳承人達27人。
1.非遺“文化空間”的變異
從歷史本源以及本質上來說,“非遺”所依賴的生存沃土主要是傳統的農耕社會所對應的社會空間,其所需要的文化秩序和現代物質文明是格格不入的,政治氣息相對淡化城鎮[2]化建設導致“非遺”生存環境變化,文化空間的變異導致“非遺”保護的難度加大。隨著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人口主要聚集在城市,使得原住民流失,大批農村傳統村落銳減,農田荒廢。商品經濟與工業化的生產方式逐漸代替了傳統手工業,生產方式的轉變促使農村年輕的勞動力向城鎮進軍,以打工、生存、發展為代表的農村人口流動,留守在村子里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小孩,打破了鄉土社會延續近千年的社會整體功能結構,傳統的民間藝術文化失去了年青一代的人們去傳承下來,再加上隨著城鎮化進程中城市社區逐漸取代傳統鄉村,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轉變,意識也在發生改變,城市的價值觀念正在逐步影響著或取代鄉土社會的傳統觀念。很多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民間藝術在人類學家和民族學家看來極其珍貴的存在卻在村民心里已被逐漸淡化,傳統意義上的中國農村風貌正在漸漸消失,隨著高樓大廈的崛起,“新農村”逐漸風靡,人們追求的“奔小康”,追求過上“城市生活”的迫切渴望遠遠超過了對保護傳承本土民俗藝術文化的需求。
2.部分“非遺”功能性的缺乏導致“被選擇”
在我們走訪巴東“非遺”保護中心的時候,有學者提出了“非遺”的“被選擇”性,何為“被選擇”?據“非遺”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被選擇”就是市場經濟對“非遺”的選擇,“適者生存”,部分無法適應當下城鎮化發展的“非遺”項目則面臨著淘汰。隨著巴東縣城市場經濟化進程的加快,社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傳統思想觀念都受到現代文化的沖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更加愿意接受新鮮的現代化事物。網絡、傳媒為年輕一代的人們打開了新的視野,火車的通車、高速公路的建成為這座長期處于封閉的地理環境中的巴東人搭了一座聯通著外面世界的橋梁。本土土著文化收到了外來現代文明的巨大沖擊,在現代科學面前,一些傳統民間文化很難在年輕人的科學教育體系中站住腳跟,學生們接受的都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無神論思想、與時俱進的社會觀、人生觀、價值觀,慢慢與曾經自己的祖輩們父輩們的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一些“土文化”相悖甚遠,新一代的年輕人最終會取代老一輩,曾經根植在老一輩人們生活中的傳統文化藝術也會隨著時代的更替而漸漸消失。只有通過對傳統民間文化藝術的“改革”,讓其適應新的環境,才能使之經受住市場經濟的篩選從而被傳承下來。
傳承人的保護是“非遺”保護的首要任務,“要想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活態化的系統性保護,就必須首先行成一個鏈形系統,其包含終端成果、傳承人、傳承技藝以及傳承場等,這些環節必須環環相扣,從而使對鏈形系統的完整保護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保護的核心”[3],在很多少數民族地區,政府“重申報,輕保護”的現象嚴重,巴東縣雖然相對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但是落實到保護好每一個傳承人,依舊還需要投入更多的關注和努力。在這次調研的過程中,筆者參加了一場巴東本地農民家里的喪事,親身體驗了一場由巴東民間藝人組成的舞蹈隊表演的原汁原味的撒葉兒嗬,在一場“燕兒銜泥”舞蹈動作結束以后筆者對其領隊沈列賢先生進行了采訪。他表示“作為一名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有責任也有義務將撒葉兒嗬發揚出去,傳承下來,讓后輩都能跳、會跳,讓每一位外地來的客人都認識‘撒葉兒嗬’”沈列賢先生今年已經年逾五十,傳承的方式是自己收納徒弟進行傳承,當筆者問道政府是否有相關補助時沈先生回答還沒有?!胺沁z”的生存沃土存在于民間,巴東縣政府在在保護“非遺”的工作上發揮能動作用的同時,重視對傳承人的保護,重視民間力量的參與是使本土民間傳統文化藝術更長遠發展的最佳模式,一是明確判斷保護工程整體走向,主要起指導及規范作用;二是以政府為主導,建立健全立法保護體系;三是在資金予以傾斜,特別應該加大對有歷史以及科學價值文化的投入。[4]
大多數相關文獻普遍證實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屬于辯證統一的關系,科學理性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開發,最終能實現保護和開發的良性互動。旅游開發可以促進當地經濟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和諧發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與當地城鎮化建設相融合,針對不同的“非遺”項目轉化為不同的旅游產品,建立起長久的保護發展模式。劉桂蘭以及劉楠霞[5]在對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模式進行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原真性博物館”、“生態文化園區”、“實景舞臺式”、“原生地融入”、“旅游商品”等五種可供具體操作的旅游開發模式;肖瑜在[6]對大連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問題的相關研究基礎上,提出了主題旅游線路模式、展覽模式、節慶活動模式、博物館模式、非物質文化遺產周模式以及旅游商品模式。張國超[7]強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尋在的根本原因是活態性,活態性也因此對“以人為本”的開發保護模式起決定作用,是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型保護以及開發的根本模式。以上學者提出各種保護模式需要政府運用到實踐中,總而言之,“動靜結合、以人為本”,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旅游開發也許才是長久之計。
[1]覃萍、張發欽.生產性保護視角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化運營研究——以廣西為例 [J].廣西社會科學,2014(10).
[2]魏曉芳.三峽人居環境文化地理變遷研究[D].重慶大學,2013.
[3]劉魁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的整體性原則 [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04(3).
[4]何星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民族文化現代化[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3).
[5]劉桂蘭,劉楠霞.民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模式研究——以河南為例 [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07).
[6]肖瑜.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模式的構建——以大連市為例[J].文化學刊,2010(01).
[7]張國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模式研究[J].海軍工程大學學報:綜合版,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