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明 王利軍
(武警警官學院人文社科系,四川 成都 610123)
但是社會美長期以來是被輕視的,甚至是不被談論的。這是因為社會美在許多方面是有疑問的。與自然美和藝術美相比,社會美似乎是間接的。一片美麗的風景和一個美的藝術作品能夠直接將自身的美呈現出來,并能召喚人的審美感覺,但社會的美往往是隱蔽的。同時社會美是不純粹的,它始終和一些非審美的因素交雜在一起,伴隨著現實功利的和倫理的成分。最后社會美是不完滿,它既不像自然美那樣是自在自足的,也不像藝術美那樣是典型性的,它自身似乎有許多欠缺。
盡管這樣,我們也要注重社會美。社會是人的現實的生活世界,是人的家園,而人主要生活在這樣的家園之中,而不是生活在自然世界和藝術世界里。雖然人也漫游于自然,但人是來源于社會并要回歸于社會。雖然人也沉浸于藝術的王國里,但人不能用藝術取代現實。
值得注意的是,在現代社會里,現實的社會美和自然美以及藝術美的關系發生了許多變化。一方面人類和自然交融。人類和自然不是絕對的對立面,也不是遙遠的存在者,而是居住的近鄰。它們同屬一個生態。另一方面現實和藝術的界限消失。現實不是非藝術的,藝術也不是非現實的。它們在保持了差異的時候達到同一。
這些都表明了一個最關鍵性的事實,即社會現實的審美化。它無非是說,社會由非審美走向審美。這意味著人類從非自由走向自由的歷程。其標志是,社會由物的或者神的社會走向人的社會,人的片面的發展走向全面豐富的發展,肉體與精神的分離走向人的整體的自由的創造和享受。所有這一切正是審美化的歷程。它將社會自身的審美價值顯示出來。
社會的美是多種多樣的。我們可以根據對于社會生活領域的區分而劃分社會美的不同領域。但社會美主要包括了人自身的美,人與世界所發生的各種事情的美,還有人創造的物的美。
關于人自身的美,我們又回到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誰是人?中國人一向把人看成萬物之靈,它同屬萬物但又不同于萬物。西方的傳統認為人是理性的動物,憑借如此,人將自身與其他的存在者區分開來。當然現代思想經驗的是:人首先是一個存在者,然后才是一個思想者。至于后現代則沒有了一個完整的人的本性的規定。這是因為后現代的人分裂成生物的人、經濟的人和語言的人等。如果我們談論人自身的美的話,那么將是哪一種人的美呢?對于我們而言,人是生活世界的人,是欲望、工具和智慧游戲的參與者。因此人自身的美主要是人在生活世界的游戲中如何作為游戲者而顯現出來的。
一般的理論將人自身分為身體與心靈,因此便有身體美和心靈美;同時也分為內在與外在,因此也有內在美和外在美。這種種劃分都有其領域和合理性,但是它們并沒有切中人自身。一方面它們將人分成了碎片,而不是一個整體,另一方面它們沒有考慮人的種種美的顯現的可能性。事實上,無論是身體和心靈的美,還是內在和外在的美,它們都只有在人的生活世界里才能顯現出來。因此必須將關于人自身的美的思考集中于人在生活世界的游戲活動之中。
人自身不是某種特別的物,而就是欲望、工具和智慧的游戲的聚集之所。這意味著,人不僅作為一個游戲者與天地萬物一起參與由欲望、工具和智慧的游戲,而且就其自身而言就是這個游戲。人是一個欲望者,同時還渴求那些所欲之物;人自身是一個工具,但也創造和使用其它的工具;人是有智慧的,不過智慧和愚蠢又始終相伴而行。總之,人在欲望、工具和智慧三者的戰爭與和平的過程中成為自身。
因此所謂的人自身是欲望、工具和智慧三者和諧的整體,而不是某種片面的人,如人們所說的單面的或者一維的人。片面的人可能是欲望的人。人被欲望所驅使并被欲望所困擾。所謂人欲橫流和物欲泛濫便是關于欲望的人的生存狀態的刻畫。片面的人也可能是工具的人。人是機器,是齒輪和螺絲釘。在工具化的過程中人喪失了自己作為人的本性。當然片面的人也可能是智慧的人。成為有智慧的人,這一般被視為人所追求的理想。但一個否定欲望和工具的智慧就不再是其自身,而是它的對立面:愚蠢。一個神學的時代和一個理學的時代就是極好的說明。
真正的人自身是欲望、工具和智慧三者的同戲,而且是它們的完成。于是我們看到人是無欲的。這里所謂的無欲當然是縱欲主義的對立面,但它絕對不是禁欲主義的同義語。無欲不是沒有任何欲望,而是沒有貪欲。這就是說,欲望及其實現始終保留在自身可能的邊界之內。同時這種欲望是已實現的,不再是渴求的和需要的。一個在邊界之內的欲望的滿足的情形就是和平與寧靜。
與此同時,人也是外物的。外物是指人自身既不是物的奴隸,但也不是物的主人。如果人是物的奴隸的話,那么人就被工具化了。人不再是人,而只是一個物,而且只是一個被利用的物。如果人是物的主人的話,那么人就可以隨意地支配物,讓物服務于自身的目的。這也非常容易走向事物的反面,亦即由人物物變成人物于物。外物是人與物的工具關系的中斷,因此是人與物的關系的解放。人超然物外,和物保持一種自然的遠離和親近關系。于是人成為人,物也成為物。
無欲使人免除為欲所困,外物讓人去掉為物所累。但最后人自身的精神必須是自由的。達到精神的自由就是獲得智慧的指引,這是因為自由是一切智慧的本性,智慧正是使人獲得自由。達到精神的自由意味著一方面人要去掉精神的桎梏和束縛。它既可能是各種公開的愚蠢,但也可能是一些隱蔽的愚蠢,也就是各種形態的虛偽智慧。另一方面,人要去讓自身存在,去讓世界存在。這里的去存在是不是去逍遙,去靜觀,而是去創造,去生產,去實現。
無欲、外物和精神自由等,顯現了人自身的美。但我們如何命名人自身的這種美呢?在此我們感到無論是所謂的身體美和心靈美,還是所謂的外在美和內在美都表現出了自身的貧乏和無能,它們都不足以描述我們所說的人自身的美。但我們發現一個被人們慣用的語詞“人格美”正好切中這種人自身的美的現象。人格在日常語言中具有一種心理和道德的意義,如有人格或者沒人格,人格高尚和卑下等。但人格的本意就是特定的人的形態,即面具,它是身份和角色的確定和顯現。然而人格的確立在根本上在于人自身在生活世界的游戲中的角色的確定,以及在此游戲中人自身所表明的格調的高低。無欲、外物和精神自由正是人格美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