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園
(西藏民族學院管理學院,陜西 咸陽 712082)
“治理”一詞于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國家最高文件的形式被提出,對引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中國夢的實現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民族問題是社會政治總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政府不僅要實現各民族在政治和法律上的平等,同時應結合民族的實際情況,提出一系列適合民族治理的方針政策。
歷史上的封建王朝伴隨著實力的興衰適時地調整著對少數民族的治理模式。我國民族治理研究的集大成者周平認為:“以處理族際關系為主的治理是族際主義取向的治理,以處理邊疆區域性問題為主的治理則是區域主義取向的治理?!雹?/p>
(一)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人類自產生,發展到一定程度便產生了民族,民族問題始終伴隨著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我國自古以來為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形成一定的民族傳統和民族認同感??v觀中國歷史長河,自秦朝統一天下以來,歷史上出現無數民族地區的動蕩和分裂,民族不穩定因素的產生歸根到底為忽略了民族自身的特殊性以上層建筑的岌岌可危,地方政府采取范范的管理模式,統治者對民族的影響以及對民族破裂之后毀滅性的認識不夠到位所致。
(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行民族地區政治治理,有利于貫徹黨的方針政策,減少民族區域自治過程中的阻力。本民族自己管理自己的事物,能夠較為容易的發現問題。同時由本民族的公務人員進行治理,也可避免在工作過程中由于語言、風俗習慣等的差異性導致的不便。治理就是政府根據人民的需要作出適時的調整,最終的目的是為實現人民利益服務的。
(三)推進國家治理的現代化進程。隨著經濟市場化的深入發展,各民族的民族結構,民族心理等方面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著重強調了要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政治治理,堅持各少數民族在黨的領導下,遵循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通過宣傳教育以及行為規范等一系列活動,最終實現各少數民族地區在政治上從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公同發展,有利于國家的穩定;經濟上實現各民族地區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社會建設方面建設安定有序,有利于民族地區治理現代化,從而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
(一)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政府在民族地區治理中發揮“領頭羊”的作用。由于我國國情的特殊性,各少數民族無論是在政治、經濟、文化等發面的發展均不平衡,一些地區甚至落后于平均水平。我國政府在長期治理的過程和經驗總結的過程中,逐步制定出一整套符合我國少數民族基本情況的方針政策針對各民族現狀進行改善和調整,通過組織宣傳,教育以及必要的原則性約束,使各少數民族人民認識有所提高。
(二)社會調動能力較強。民族地區政治治理,政府充當的是引導協作的角色,絕不是發布施令跟強制性的命令。在社會大變革的今天,在政府采取措施的同時,更加注重調動社會和人民的積極性。政治治理不是政府單方便可以達到預定的效果,需要社會和民間組織的力量來引導民族地區人民為實現共同的利益而做出的一系列準備。
(一)政府干預過多。政府對其角色認識不到位。由于我國國情的特殊性以及民族地區的特殊性,政府在民族地區治理的過程中往往運用其行政力量擔任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第一推動力。洛克認為:“人們之所以聯合成國家并服從政府的統治,最重大,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保護他們的財產。自然狀態下在這方面有諸多不足之處?!雹诿褡宓貐^經濟滯后、文化水平低、交通閉塞。對于中央精神的貫徹落實單靠社會及民族自己是存在一定缺陷的,必定會產生諸多社會矛盾。
(二)社會組織作用欠缺。國家與社會組織的關系一直是西方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問題。社會組織主要包括三類組織:社會團體,基金會和民辦非企業組織。黨的十八大提出政社分開,權責分明,給社會組織一個寬松,有序的發展環境空間,由此足見社會組織的重要性。
(一)合理界定政府功能。民族自治地方市場機制不健全、社會貧困、公共產品供應相對低下三種問題并存,而民族自治地方市場、社會又難以通過自身力量來迅速消除這種差距。這一問題決定了當前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具有明顯的雙重角色,既要承擔完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監管、服務職能,又要承擔一些非市場體制下政府的職能。④因此,政府要認清自身在治理過程中的角色扮演。一個好的政府始終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
(二)全面貫徹法治精神。民族習慣法,是獨立于國家制定的大法之外的,依據各少數民族地區或其社會組織而約定俗成的,對于民族地區來說是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習慣性的。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政府法制實施的難度,對于國家法律,民族不認同,不服從,不實施,只受民族習慣法的約束而造成社會的不安定以及文明程度較低。法治有利于政府認定自己的位置解決民族習慣法的一些不合理規定,更加的凸顯人民的權益和利益是實現,而社會主義民主建設也離不開法律的保證。我國國情的特殊性以及少數民族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問題需要我們找到一種適合我國的治理方法。建設中國特色的民族地區治理模式,要趨利避害,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去認知和發展。
[1]周平:《中國邊疆治理:族際主義和區域主義》,思想戰線,2008年,第3版。
[2][英]約翰·洛克:《政府論》,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327頁。
[3]張宇潤,張靈強:《人治行政管理到法治行政管理》,載:人大研究,1993年,第3期。
[4]李俊清:《中國民族自治地方公共管理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2版。
[5][美]塞繆爾·亨廷頓:《變動社會的政治秩序》,北京:三聯書店,1989年版,第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