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獨二孩”一年間
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后,“單獨二孩”政策正式落地,但政策并未帶來生育意愿的“井噴”,也沒有帶來預測中的“嬰兒潮”。至2014年底,政策實施一周年之際,全國符合單獨二孩再生育條件的1100多萬對夫婦中,只有近100萬對夫婦提出再生育申請。盡管衛計委稱符合預期,但此結果與之前預測的每年誕生200萬單獨二孩存在較大差距。“二孩”全面放開是否已到時機?此類爭議較大的公共政策決策又該如何制定?
“一個太少,兩個正好”,“單獨二孩”政策的落地終于使許多人的夢想有機會變成現實。然而,許多符合條件的“單獨”夫婦們,卻在“心動”與“行動”間糾結徘徊,生還是不生,成了他們的難題。
84.9%的網友認為一個家庭生兩個孩子是最為理想的,9.3%的網友認為3個最為理想,僅有4%的網友認為生1個孩子是理想狀態。然而,當我們從理想狀態中走出,放眼現實,衡量各方的條件限制,年輕父母們還能否輕松面對生二胎的壓力與阻礙?
產檢花費高,生產要花錢,寶寶生病需治療費,營養錢不能省,教育更不能省……處處都要錢,不少網友算了自己的養兒賬戶后,大呼自己是“孩奴”。據測算,排除未來物價和教育費用上漲等因素,在中國養一個孩子至大學畢業,至少要花費50-100萬元人民幣。如此高的養娃成本讓很多人大呼“生得起養不起”。
育兒成本高,已成為現代社會不爭的事實,也是大多數夫婦拒生二胎的主要理由。不過,老一代家庭恐怕戶戶不止養育一兩個小孩。他們當然有自己的艱難,但對于育兒似乎并非如今日般恐懼,何況現在的經濟物質條件遠非昔日可比。育兒成本的不斷提升,固然有社會的問題,如醫療費用高、入學困難、房價高、食品安全隱患多等,現代父母過度關懷的教育理念,恐怕也是推動其上漲的原因。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希望在物質上給予孩子最好的保障。根據調查顯示,兒童消費支出平均可占城市家庭收入的25%,在3-6歲兒童的撫養成本中,教育花費所占比例高達68.8%。由此可見,必需的生理撫養開銷之外的花費,往往才是真正的經濟壓力來源。
“單獨二孩”雖然落地,但是很多父母卻選擇自動放棄了生育二胎的權利,刨去高齡和生育困難等的影響因素,適齡父母生育意愿降低的現實,使人們開始猜測即使全面放開“二孩”可能也并不會帶來人口的迅速增長,全面放開“二孩”政策是否已到時機。
不愿生育致使人口下降的狀況,在現代化程度較高的國家和地區很普遍,“單獨二孩”政策遇冷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中國的生育率正在走低。同時,目前中國家庭普遍的“四二一”模式也讓不少人感受到了獨生子女的養老壓力,兩個年輕人照料四位老人,難以兼顧成為很多人的無奈。
除了低迷的生育率之外,老齡化、勞動力不足等社會問題也對“二孩”全面放開形成支撐。2013年、2014年的春節之后,不少企業里出現了下列奇特的場景:企業管理人員列隊向工人鞠躬;有的企業甚至直接跑到其他企業門口直接挖人……這些現象背后是勞動力人數的減少,2012和2013年,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分別比上一年下降了345萬、244萬。
“單獨二孩”政策的出臺,以及“二孩”政策的全面放開與否,關于生育政策的討論應該引起有關部門的反思,類似爭議較大的公共政策的制定與出臺,應該經歷怎樣的程序,才能準確預估政策的后果,以達到政策的初衷。
首先是改進決策環節,優化決策流程。提升政策的透明度,增加聽證和辯論環節,增加對反面意見的認真考慮。在人口政策這樣的重大問題上,更應該加強決策程序方面的考慮,如人口學者王豐所說,以“避免家庭和個人繼續做無謂的犧牲,避免對國家和民族造成無法挽回的重大損失。”
其次是要準確摸到民眾需求的脈搏,要讓民眾充分了解政策變化對他們的影響,從而獲取他們真實的意見。日本、美國等國家在政策修改初期,在國家電視臺上,讓官員、學者、代表、委員等對重大政策進行討論、辯論或者解釋,日本NHK的“周日討論”,美國公共電視臺PBS“智庫交鋒”就是這樣的節目。如果我們能參考這種做法,先讓民眾充分了解生育政策的區別后,謹慎填寫有關生育意愿的問卷,把更準確的信息傳遞給決策者,是不是可以更準確預測政策后果,減少誤判。
中國的人口基數和面臨的資源壓力,使得人口生育限制政策短時間內應不會解除。但我國已開始在不斷放寬生育政策是事實,只是我們的“寬度”放到多少才最合適,才能真正解決所面臨的人口結構問題,仍需要各方的進一步商榷。(本刊綜合)(責編:雷怡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