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紅(山鋼股份萊蕪天元氣體公司,山東 萊蕪 271126)
優化操作降低制氧機電耗
李紅
(山鋼股份萊蕪天元氣體公司,山東萊蕪271126)
摘要:4#制氧機組是1997年1月份投產的一套制氧主力機組,氧氣的生產和供應能力為12000m3/h。該制氧機組已達到17年的運行周期,設備劣化趨勢明顯,能耗高,制約穩定性的因素逐年增多。隨著集團公司熱線生產對氧氮氣需求量的不斷增加,保持4#制氧機組設備的低電耗運行,是擺在我們面前亟需解決的任務之一。
關鍵詞:優化操作;電耗;降低制氧機電耗
2013年運一作業區任務指標:綜合電耗降為0.896kW.h/m3,而實際綜合電耗為0.900kW.h/m3,為此我們對造成綜合電耗高原因作進一步分類分析。
4#制氧機組是1997年1月份投產的制氧主力機組,氧氣的生產和供應能力為12000m3/h。該制氧機組已達17年的運行周期,設備劣化趨勢明顯,能耗高,制約穩定性的因素逐年增多,原操作流程已不能滿足實際生產需要,需要優化操作以降低4#制氧機電耗。
針對原操作流程在電耗方面的缺陷,小組成員進行反復討論和驗證。對4#制氧機組2013年7月~12月共6個月電耗數據從制氧電耗、壓氧電耗、壓氮電耗、循環水及其他等主要電耗的五個流程進行分析,分別從保溫材料充填不足、氣液泄露現場檢測各排放點流量、分漏檢率高、水漏檢率高冷塔堵塞、綜合調整不到位、主換通道堵塞、分子篩不平或粉化、污氮出口壓力高、分子篩加溫時間長等10個方面進行逐項分析,最終決定對以下三個方面的操作進行優化:
(1)污氮出口壓力高
(2)綜合調整不到位
(3)分子篩加溫時間長
4.1加大污氮量,降低污氮出口壓力
(1)調整分子篩再生氣FIC3926設定流量加溫流量設定:12000m3/ h—12500m3/h;
冷吹流量設定:14500m3/h—15000m3/h
(2)保證分子篩再生氣量充足情況下,將分子篩再生壓力PIC2610設定值13KPa降低為12KPa,增加進水冷塔污氮量;在分子篩均壓時手動開大污氮去水冷塔閥門FIC3932開度,使更多的污氮去水冷塔,以降低上塔污氮壓力。
(3)根據污氮出口PIC3930阻力情況,聯系調度靈活配合調整污氮進管網流量,確保氮壓機吸入壓力正常。
4.2調整回流比,挖掘精餾潛力
(1)四氧運行方式為一臺12000立方米/小時機組,測算單耗在0.8千瓦時/立方米以上。先進單位電單耗只有0.75千瓦時/立方米。四氧投入運行至今,操作中逐步降低了上塔操作壓力.先進單位上塔操作壓力控制在24kpa,使其對應的下塔壓力降低,相應的減少了空壓機的負荷,減少電單耗。
(2)結合機組實際將“上塔壓力穩定在25kPa”以下。
1)在原有氧氮等產量的前提下逐步降低上塔壓力
2)降低空壓機負荷,保持上塔壓力穩定
3)分析主塔、粗氬塔的工況做相應調整
4)調整膨脹空氣旁通量
(3)受外部管網壓力影響時,在不放散,不影響目標實現的前提下可做少量調整。
1)在液體產量和主冷液面穩定前提下,將膨脹量由10300m3/h逐步減少至9800m3/h。同時將膨脹空氣進上塔量保持9000m3/h以上。
2)適當增加氧產量;控制氬餾分89.8—90.5%之間,控制進粗氬冷凝器液空量,將工藝氬量由目前的340m3/h減少至330m3/h左右,使氬塔工況趨于穩定。
3)根據氧氣管網壓力變化,進行變負荷操作,適時增、減產品產量,同時要對空壓機進行增、減空氣量調整。降低空壓機負荷,節省電耗。
4)保證氧、氮純度及產量的前提下,為避免氮塞發生,操作時要把握好空氣量和產量之間增減順序。在提高負荷時,要先增加空氣量,空氣量到位1~2分鐘后,再增加氮氣和污氮量,再過5~10分鐘后增加氬產量。在減負荷時要先減少氬產量,再減少氧產量,最后減少空氣量。適當減少空壓機排量,降低運行壓力。
5)確保氮純度,調整下塔回流比,盡可能開大液氮節流閥,開度由66.7%漸增至67.4%。下塔液空純度控制在38%~40%O2,系統調整,使得各部回流比分配趨于合理,使運行工況更加穩定。機組針對工況綜合調整實施對策后,上塔運行壓力降至24.5KPa、使機組性能指標得到提高,運行工況進一步優化,達到了降低設備能耗的目的。
4.3縮短分子篩加溫時間,延長分子篩冷吹時間
(1)分子篩加溫時間60分鐘減為56分鐘。
(2)把分子篩冷吹時間118分鐘延至122分鐘。
措施實施后,查看分子篩運行趨勢:冷吹后溫度低于30℃,分子篩運行時間由202分鐘延至210分鐘。
經過一年的積極工作,優化操作后效果顯著。各方面參數均達到預定目標。基本實現了最初所確定的目標,收到了預期的效果。優化了機組運行工況,深入挖掘了設備潛力,降低了制氧機能耗。實現了機組安全穩定運行,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益。
收益計算=活動前后制氧電耗差值×平均產量×天數(5—10月)×24小時
成果收益=(0.483-0.477)×11000×180×24=285120元
成果費用=措施實施費用+材料費用+培訓費
=40160+4000+3200=47360元
成果效益=成果收益—成果費用=285120-47360=237760元
作者簡介:李紅(1979—),女,2007年畢業于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本科,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