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明(惠州市環境保護監測站,廣東 惠州 516000)
淺談農用地膜的污染現狀及治理措施
溫明
(惠州市環境保護監測站,廣東惠州516000)
摘要:本文從科學技術、社會環境和人文因素的角度分析了我國農用地膜的污染現狀。在此基礎上闡述了包括研發新型的可生物降解農膜以提高其降解度、加強回收機的研究以提高其回收率、增強農民環保意識和使用政策手段等治理農用殘膜污染的幾點措施。
關鍵詞:農用地膜;污染現狀;治理措施
1.1 現有地膜降解度低
生物降解指的是優質物質通過某種活生物作用產生的分解現象,常見的或生物就是微生物如細菌等,最終將化合物轉化成為二氧化碳與水。不同的物質降解作用也不一樣,某些物質的講解速度非常快且講解過程很安全、某些物質發生的降解會做會促使其成為較小的之間分子,這樣的降解也就是初級降解。這樣的分子也只生物降解作用的中間產物,隨著環境等因素的不同,它們很有可能比原有的污染存在的時間更長、擁有更大的毒性。
1.2 使用量和覆膜面積持續增加,殘留量逐年增大,污染日趨嚴重
農膜覆蓋種植被譽為農業的“第三次革命”。正是由于它的這一功效,使得它的應用量和覆蓋面積不斷增加。根據相關研究,中國在過去十多年當中農用地膜的使用數量一致呈現增長的趨勢。
殘留在耕地土壤當中的地膜主要在耕作層分布,約集中在0-10cm厚的土壤中,占到殘留地膜的2/3,剩余的殘留地膜則分布在厚度為10-30cm之間的土壤中,40cm深度以上的土壤中幾乎沒有分布。耕地中殘留的地膜的數量、大小以及形態各部相同,受到農事活動的影響以及地膜的使用方式影響,殘留的地膜主要呈現片狀、球狀以及卷筒狀等,在土壤當中呈現水平、傾斜或者垂直分布。地膜殘片的面積大小不一,在我國,山西的棉田中地膜殘片面積一般為10-15cm2,占到地膜殘留量的73.9%左右,此外小于5cm2的殘片占到全部殘留量的13%左右;而在新疆的棉田中,有約34%的殘留地膜面積都小于5cm2;華北以及華東地區的地膜片面積偏大,多為20-50cm2,主要受到使用年限因素的影響。
1.3 農用地膜方面的政策不到位
農民本來就是一個弱勢群體,他們沒有足夠的知識,也沒有足夠的資金,更沒有足夠的地位,要讓他們對殘膜的利用和回收做到百分之百的好,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但是現在關于農用地膜方面的政策又很少,只有給農民提供一個足夠好的環境,給他們提出一些既有利于增加他們的經濟收入又不會造成農用地膜殘留于田間土壤的政策,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2.1改進地膜的可降解性,提高回收利用率
2.1.1提高地膜的質量
在現有普遍使用的農用地膜中添加各種抗老化物質不但能夠延長地膜的使用年限,提高地膜保溫保濕效果,同時利于干凈地進行回收。此外,由于寬幅地膜可有效減少其在土壤中的殘留量,因此研究適合不同地區種植模式的地膜寬度,對提高作物產量、改進地膜回收率意義重大。
2.1.2研究開發地膜回收機,提高對殘膜的回收利用
地膜的應用范圍正在不斷擴大,人工回收的費時費力,已經難以適應社會發展,而使用機械進行回收成為必然趨勢。加強技術攻關,以利用殘膜回收機械為主,輔以人工撿拾方式,能夠很大程度上提高殘膜的回收率,拓寬殘膜的利用途徑。當前國內對回收機的研究生產已經比較成熟,在一定范圍中得到了推廣。以新疆研發的卷膜式棉花苗期殘膜回收機為例,其回收率高達85%~94%,生產效率水平也在不斷提高。
2.1.3開展地膜替代品和新農業技術研究,減少普通地膜的應用量
研發出可降解、零污染的新型地膜材料是治理殘膜污染最理想的途徑之一。但是由于各個方面的原因,降解塑料地膜的大面積推廣應用難以真正意義上的實現。雖然如此,依照地膜的增產原理,對于新型保溫保濕材料還是有相關的研究和應用,常見的有:光降解地膜、玉米塑料膜、生物降解地膜、光生物降解地膜、紙地膜以及液態地膜等。當前生物降解地膜的研究出現了一定的進展,但受到材料、價格方面的影響較大,難以面積的推廣應用。同時,使用玉米秸稈、麥草等農作物進行覆蓋也是較好的選擇,能夠有效的避免地膜殘留污染情況的發生。相關研究結果證明,使用農作物秸稈覆蓋對于改善耕地質量、優化土壤結構非常有效。
2.2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
利用廣播、電視、海報等宣傳途徑,向社會與農民宣傳殘膜對農作物以及環境造成的危害。同時定期組織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專題講解,提高農民對地膜的認識以及清理和回收殘膜的積極性。農業、農機、環保、質檢、工商等部門應當制定約束性強的政策、措施,同時向農民宣傳使用合格地膜對于農業生產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性,真正的踐行“殘膜不清凈,機車不播種”。
2.3 制定嚴格的農用地膜政策并監督施行
要減少地膜造成的污染,首先需要進行生產標準的嚴格化,對企業當前的生產規范進行相應的調整,確保農膜產品的質量,其厚度以及拉伸強度均滿足國家相關的標準規范。同時還應對生產劣質地膜的廠家進行嚴格查處和處罰。凡使用不能回收的超薄農膜要收取污染費,把農田地膜污染源頭納入法制管理軌道,并制訂農田地膜殘留標準。國內當前的通用標準分為三級。一級標準指的是農田中有少量地膜殘留,對與農田生態環境以及農作物生長不產生負影響;二級標準指的是農田中有一定量的地膜殘留,對作物的生長與產量基本不造成負影響,但是一旦超過這個值就可能造成農作物減產;三級標準則是指土壤中地膜的殘留量較多,對耕地土壤造成污染,同時還導致農作物減產5~20%。
針對農用地膜殘留及造成污染的途徑,可從以下幾點措施對其進行改善:通過添加抗老化物質、生產寬幅地膜、研發可生物降解地膜等手段改進地膜的可降解性,加強地膜回收機的研究,提高地膜的回收利用率;通過多種渠道增強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和對農用地膜的認知度,自覺回收殘膜和減少對普通農膜的使用;用政策手段標準化、規范化農用地膜的生產和使用。減少農用地膜對生態環境的污染需要國家、社會和個人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周琳.經濟發展程度對農用地膜污染處理的影響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4,(19):6353-6355.
[2]梁志宏,王勇.我國農田地膜殘留危害及防治研究綜述[J].中國棉花,2012,39(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