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筱媛,葉 政,張美藝
(南京農業大學,江蘇南京210095)
隨著新型城鎮化的進行和農村土地、戶籍制度的改革與發展,城鄉的差距逐步縮小。同時,城市生活就業的壓力和長期存在的家庭原因,導致了農民工紛紛返鄉就業的熱潮。截至2008年12月20日,全國返鄉農民工1 361.8萬人,占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總數的9%左右[1]。
張輝金[2]認為農民工的回流受到了政府政策效應的影響。戚迪明等[3]認為在金融危機的沖擊和城鎮化的進行下,農民工回流到戶籍所在的中小城市實現就地“市民化”。商春榮[4]認為存在家庭團聚效應的遷移更趨向于永久性。張秀娥[5]認為新生代農民工與老一代農民工相比存在差異,應關注代際農民工在返鄉就業方面的差異。以往文獻都表明了農民工回流現象的存在,且這種回流現象可能基于年齡、家庭、政策等因素的影響。這就帶來了新的問題:在新型城鎮化這一背景下,回流農民工的就業意愿究竟是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呢?
筆者以2014年在江蘇省鹽城市對于回流農民工的調查數據和已有文獻為基礎,采用交叉分析與模型分析的方法,對回流農民工就業意愿及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并針對已有政策存在的不足提出改進或者執行方面的建議。
數據來源于筆者2014年對于江蘇省鹽城市周邊包括新洋、大豐、建湖、新興、鹽都等地的返鄉農民工的調查,共收集有效樣本175份,其中女性101人,男性74人;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7人,初中文化程度的有60人,高中文化程度49人,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58人;均存在異地打工又回鄉就業的經歷。在調查的175個案例中,沒有繼續外出打工的打算的有154人,占總人數的88%。21人打算繼續外出務工,占總人數的12%,即大部分人都選擇了留在本地。筆者根據數據的基本情況對關鍵因素進行了交叉分析。
1.1 代際交叉分析 在受訪人群中,大于35歲的回流農民工(即老一代回流農民工)共有66人,小于等于35歲的回流農民工(即新一代回流農民工)共109人;不再外出打工的勞動力的平均年齡與計劃外出打工的勞動力平均年齡均為33歲。研究中,老一代回流農民工中計劃繼續外出打工的為7人,占老一代回流農民工的10.61%;,新一代回流農民工中14人計劃繼續外出,占新一代回流農民工的12.84%。即以80年代作為代際劃分的兩代回流農民工在就業意愿方面沒有明顯差異。
1.2 技術特長交叉分析 具有技術特長的占計劃外出人群的47.62%;在計劃留在本地的人群中,具有技術特長的有22.72%。結果表明,具有技術特長可能在外地就業有更多的選擇和空間。
1.3 婚姻狀況交叉分析 在計劃不再外出的人群中,已婚人口141人,占總數的74.42%,其他人口34人,占總人數的15.58%。這表明已婚人群更傾向于留在本地,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就業意愿。
1.4 收入變化交叉分析 在計劃外出的人群中,回鄉后收入高于回鄉前在外收入的占28.57%。在計劃留在家鄉的人群中回鄉后收入高于回鄉前在外收入的37.66%。結果同時表明大部分人回鄉后收入都得到了提高,家鄉工資水平整體而言并不比外出務工低。
1.5 政策感受交叉分析 筆者獲悉,調查地鹽城的相關部門(即人資資源與社會保障局)對于返鄉農民工存在明確的就、創業培訓,政策支持。但調查對象中,明確知道存在返鄉政策支持的有11人,占總人數的6.29%,而不清楚的占了一大半,可見回流農民工大多認為并不存在明確的支持返鄉農民工的政策,或者不熟悉、不了解。
1.6 新型城鎮化感受交叉分析 對于新型城鎮化感受較好的共95人,占總人數的54.29%,其中計劃再次外出務工的有2人。即大多數人對新型城鎮化帶來的變化感受較好。

表1 2014年鹽城返鄉民工就業意愿的關鍵因素交叉分析
筆者所調查的對象為有外出務工經歷又在新型城鎮化前后返鄉就業的回流農民工。筆者認為,回流農民工是否打算繼續外出打工是就業意愿的一種表現。就業的成本收益理論認為,在理性經濟人做出決策時,就業意愿受到預期的成本與收益的影響,若繼續外出就業的收益大于損失的機會成本,那么返鄉農民工就會選擇繼續外出就業。同時,筆者將支持回流農民工創、就業的政策因素加入考量范圍。在考慮影響返鄉農民工就業意愿時主要考慮個人因素、家庭因素、經濟因素以及新型城鎮化的影響。
因而筆者認為以下一系列因素會影響回流農民工的就業意愿。
個人因素:眾多研究表明,新老兩代回流農民工由于年齡而造成的成長環境、價值取向、適應能力等各方面的差異,導致新一代比老一代在理論上更傾向于外出務工,獲得在大城市生活的機會。雖由交叉分析看來,20世紀80年代這一代際劃分在就業意愿方面差別不大,筆者仍將年齡因素納入影響就業意愿的考慮范圍。
技術特長也是影響農民工就業意愿的重要因素,具有技術特長的農民工在大城市可能具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因而本研究將技術特長作為影響回流農民工就業意愿的因素。
家庭因素:同時,家庭的狀況如老人孩子需要照顧、外出務工不能與家人共同居住等,會導致回流農民工的就業意愿。其中,婚姻狀況是影響其就業意愿的重要因素。
經濟因素:回流農民工由于有外出務工的經歷,了解外出務工與回鄉務工各自的優勢與不足,因而相對于其他務工人員更有比較選擇的條件。從而,在外與在家鄉的收入因素也導致了回流農民工就業的選擇。筆者認為,回鄉就業收入高于在外務工者,其更傾向于回鄉就業。
新型城鎮化因素:由于新型城鎮化的影響,城鄉差距縮小,在心理上給回流農民工帶來一定的提升,新型城鎮化的政策更是留住了回流農民工。所以,感受到新型城鎮化優勢的回流農民工比未體會到新型城鎮化帶來的好處的農民工更傾向于留在家鄉就業。
支持返鄉的政策因素:為了吸引本地勞動力回鄉就業創業,相關部門頒布了一定的扶持政策來留住他們。眾多研究中也表明農民工返鄉與政策的影響有一定的關系。因而筆者認為,回流農民工不繼續外出與對家鄉政策的感受較好密切相關。
筆者選取以上變量,進行其對就業意愿影響的進一步研究(表2)。

表2 變量及其含義
筆者選取就業意愿作為被解釋變量,當在調查問卷中回答打算再次外出務工取值為1,打算繼續留在本地取值為0。研究選取年齡、技術特長、婚姻狀況、返鄉后收入改變、對新型城鎮化家鄉變化的感受、返鄉是否收到政策支持作為解釋變量。其中技術特長、婚姻狀況、是否受到政策支持為二分變量。其中,存在技術特長取1,不存在取0;離婚未婚喪偶取值1,已婚取值0;未收到返鄉政策支持為1,收到為0。而對新型城鎮化家鄉變化的感受和對返鄉政策的感受是虛擬變量。將是否感受到新型城鎮化的變化分為是、否、不清楚,將不清楚作為對照組;將是否感受到返鄉政策支持分為是,否,不清楚,不清楚為對照組。當處于對照組情況時取1,其他情況取0。收入的變化分為減少1 000元以上?。?減少500~1 000元?。?減少500元以內?。?,幾乎不變取0,增加500元以內取1,增加500~1 000元取2,增加1 000元以上取3(表3)。
接下來,將在交叉分析的結果的基礎上進行多因素回歸分析來判斷多因素綜合起來對就業意愿的影響。選用Logit這一符合就業意愿二項分布特征的函數。根據實際情況,設定了以下模型:
根據數據得出了以下回歸結果(表4)。

表3 變量的觀測數、均值、標準差及最大最小值

表4 Logit模型估計結果
計量分析結果顯示,就業意愿的logit模型有一定的可信度。已婚人群相對于未婚人群留在家鄉的意愿更高,沒有技術特長的人群相對于有技術特長的人群更傾向于留在家鄉就業,回鄉后收入提高的人群相較于收入未提高的人群更有留在家鄉就業的意愿,對于新型城鎮化變化感受強的人傾向于留在家鄉。而對于新型城鎮化感受不好將會趨向于離開家鄉這一結論并不顯著,筆者做出以下推斷:對新型城鎮化感受好的人群趨向于留在家鄉,但即使新型城鎮化的感受并不好,回流農民工也不會因此而離開。
然而,年齡因素對于就業意愿的影響并沒有預期的那么顯著,甚至于影響很小,由此筆者推斷:代際因素對于回流農民工的就業意愿沒有明顯影響,或者說對回流農民工的關注應該改變80年代這一代際劃分,轉而考慮90年代前后的差別。而在政策方面,其影響力也未達到預期,在政策的確存在的情況下,更考慮政策實施方面的問題。
如所示,除了年齡與政策因素影響以外,其他變量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即技術特長、收入變化、婚姻狀況、新型城鎮化感受好對于就業意愿的影響都是顯著的。
在新型城鎮化的背景下,回流農民工的就業意愿不止受到回流前后收入變化的影響,也受新型城鎮化這種時代因素的影響。然而眾多研究中會提到的年齡的影響卻沒有在本研究結果中顯現出來。即代際回流農民工在就業意愿方面的差異并不大。
(1)年齡因素在本研究中并沒有顯現出對就業意愿顯著的影響。正反映了80前后代際回流農民工差異已逐漸減小。而婚姻狀況成為了影響農民工回流的重要因素,即家庭要素對于回流農民工的就業意愿來說比個人因素更為顯著。在新型城鎮化地區,為了吸引回流農民工留在本地就業,應對于婚嫁行為進行一定程度的鼓勵,并深化戶籍制度改革。
(2)存在技術特長的回流農民工傾向于外出就業,但并非說明就業培訓計劃是沒有必要的。而應該轉向培訓回流農民工能適應本地優勢產業、工作需要的技能,同時積極引導農民工到本地更與其技能相適應的崗位就業。優化配置的同時,使得回流農民工獲得更好的生活條件。
(3)返鄉政策支持感受的調查中,回流農民工對于政策實施的感受很不明顯,即政策并沒有有效地留住回流農民工。同時收入變化仍然是影響回流農民工就業意愿的重要因素。因而要進一步落實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支持政策,切實提高回流農民工收入、補貼,加強政策支持、維權的宣傳等等,讓回流農民工深切感受到政府及相關部門為留住回流農民工的舉措,并讓這些政策成為回流農民工留在家鄉的理由。
(4)新型城鎮化帶來的戶籍制度、土地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的變化對于就業意愿的影響是顯著的。在推動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不僅僅要注意到城鎮基礎設施的建設,更要落實新型城鎮化的各項制度,使得回流農民工能感受到家鄉與之前工作所在城市差距的縮小。使得新型城鎮化帶來的變化真真切切地起到留住回流農民工并吸引外來勞動力的因素。
[1]國家人口計生委.提前返鄉流動人口調查報告[J].人口研究,2009(2):1-3.
[2]張輝金,蕭洪恩.農民工回流現象的深層思考[J].農村經濟,2006(8):102-104.
[3]戚迪明,張廣勝,楊肖麗,等.農民工“回流式”市民化:現實考量與政策選擇[J].農村經濟,2014(10):8-11.
[4]商春榮,虞芹琴.農民工的遷移模式研究[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68-78.
[5]張秀娥,孫中博.返鄉創業對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推進作用[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37-40.
[6]李培林,田豐.中國新生代農民工:社會態度和行為選擇[J].社會,2011(3):1-23.
[7]姚植夫,張譯文.新生代農民工工作滿意度影響因素分析——基于西北四省的調查數據[J].中國農村經濟,2012(8):46 -55,78.
[8]韓永文.關于新型城鎮化發展問題的思考[J].全球化,2013(11):12-21,122.
[9]梁志民,楊國強,郭錦墉.農民工返鄉就業意愿影響因素研究[J].商業研究,2013(1):163-169.
[10]黃雁鴻,韓朝暉.關于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村人口轉移意愿的調研及思考——以連云港市為例[J].江蘇城市規劃,2013(9):4 -6,20.
[11]胡蓉.中小型城市特色產業發展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1.
[12]歐陽力勝.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市民化研究[D].北京: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3.
[13]周霞.回鄉,還是留城?——對影響農民工理性選擇的因素分析[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68-71.
[14]劉傳江,徐建玲.第二代農民工及其市民化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7(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