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華,崔 佳
(中鐵上海工程局集團市政工程有限公司,200331)
安慶市一水廠異地擴建工程,建設總規模20萬 m3/d,一期建設 10萬 m3/d,引水管及取水頭按40萬m3/d建設。其水源引水取自長江,引水管設計為2根DN1600×16的鋼管,單根長度為1 069.6 m,其中長江岸邊頂管段520 m,頂進距離較長,水下開槽沉管段360 m,架空管段189.6 m,該水源引水管工程穿越地形高差起伏大,地質條件復雜。
頂管設計黃海高程-1.1 m,埋深10 m,地下水主要為孔隙水,埋深在 0.3~2.8 m 左右,地下水量比較豐富,水位較高,詳見圖1。沉管段設計高程由-1.1 m放坡至-7 m,施工時最大水深約15 m,實測流速0.8 m/s至1.2 m/s,取水頭距離岸邊約550 m,水深較大,流速較快,距離較遠,施工難度很大,詳見圖2。
地基巖土層分布及特征:

圖1 頂管段縱剖面圖Fig.1 Longitudinal Profile of Jacking Pipe
頂管段主要分布在粉質黏土夾粉砂層:灰色,流~軟塑狀,飽和,局部夾薄層或團塊狀粉砂。實測單橋=1.65 MPa,標貫擊數=6.2 擊,具有高壓縮性。
沉管段主要分布在淤泥層及粉細砂層,其中淤泥層:灰褐色,流塑狀,很濕。光澤反應稍光滑,干強度及韌性中等,搖振反應微弱。含有少量腐殖質。承載力特征值50 kPa,摩阻力標準值15 kPa。粉細砂層:灰褐色,飽和,松散-稍密。主要成分為石英、長石,含白色云母碎片及貝殼碎屑。標貫擊數擊,承載力特征值150 kPa,摩阻力標準值25 kPa。

圖2 沉管段、架空段縱剖面圖Fig.2 Longitudinal Profile of Sanking Pipe and Aerial Pipe
頂管段直接利用取水泵房沉井作為工作井施工,選用泥水平衡式頂管掘進機;頂管出洞口采用高壓旋噴樁進行出洞口加固;為減少頂管頂進阻力,頂管采用觸變泥漿進行減阻;本次頂管頂進距離較長,為防止一次頂進困難,單向管道中間設置3個中繼間,在必要時啟用中繼間分段頂進(實際頂進時減阻效果較好,未啟用)。
采用配備長臂液壓抓式挖掘機的挖泥船,配合開底泥駁進行水下開挖;挖泥船開挖完成后,潛水員采用高壓水槍射流對溝槽凸凹不平處進行修整,清理浮土;水下鋪管采用1臺150 t、4錨定位起重船施工,另配備1臺60 t小起重船及1臺甲駁船用于運送管節;管道水下連接采用哈夫卡連接。
架空段及取水頭采用鋼制樁架支撐形式,由于水深及流速大,鋼管樁施工難度較大,定位困難,施工精度難以控制,為確保鋼管樁位置準確,采用三測、一插、兩打的施工方式進行施工。由于水下施工難度大,通過優化設計,對樁架系統進行改進,減少了水下作業工程量,降低了施工難度,且加快了施工進度。
該引水管工程施工綜合性強,根據地形首先確定好管道分段十分關鍵,在充分考慮管頂覆土要求、水深、水流速度和連接點位置是否便于作業等因素情況下,將引水管總體分為三個施工節段,分別是頂管段、水下開槽埋管段及水下架空段,其主要施工工藝如下:
3.1.1 頂管掘進機選型
本引水工程管道一次頂進長度為520 m,管道頂進主要穿越粉質黏土夾粉砂層,地下水位較高,施工工期較緊,通過比選后采用2臺大刀盤泥水平衡式頂管掘進機進行施工,其具有對土質適應性強(尤其適用于砂土)、施工連續性較好、適用地下水位高、施工速度快等優點。
3.1.2 頂進工藝設計
(1)工作井平面布置
該工程直接利用取水泵房沉井作為工作井進行頂管作業施工,井內沿頂管軸線方向安裝四根7 m長DN1600鋼管作為剛性后座,并澆筑0.5 m厚鋼筋混凝土擋墻外設鋼板做為主頂的后靠背,省去了中間工作井,節約了施工成本。
(2)頂進系統
頂進系統主要由導軌、頂管后靠背、千斤頂、油泵車、千斤頂支架及頂鐵等部分組成。本工程頂鐵采用引水管加法蘭盤改裝而成,頂管完成后頂鐵拆除用于沉管段使用,可有效利用資源。
根據頂管工作井的凈空及頂力要求,工作井內主頂裝置采用雙動作單沖程油缸四只。四只油缸有其獨立的油路控制系統,可根據施工需要通過調整主頂裝置的合力中心來輔助糾偏。
(3)觸變泥漿減阻系統設計
管道頂進過程中,通過注漿系統向管外壁壓注觸變泥漿,來降低管外壁與土體之間的摩擦阻力。通過與相關大學合作,經實驗室及現場實驗,配制出了新型漿液,采用A、B兩種漿液分別用于同步注漿和沿線補漿。
A漿液:主要用于同步注漿,主要材料為膨潤土、堿、聚丙烯酰胺,主要起到支撐土體及填塞土體縫隙的作用
B漿液:主要用于沿線補漿,主要材料為堿、聚丙烯酰胺,主要起到減阻的作用
漿液拌制:
(1)機頭同步注漿A漿液
加水60%~80%攪拌下加入膨潤土及碳酸鈉攪拌20 min,加入余量水繼續攪拌10 min,慢慢撒粉方式(防止其結團)加入聚丙烯酰胺攪拌20 min,加入潤滑劑攪拌10 min即可。
(2)沿線補漿配制B漿液
加水60%~80%攪拌下加入碳酸鈉,慢慢撒粉方式加入聚丙烯酰胺攪拌40 min,加入余量水及潤滑劑攪拌20 min即可。
(3)洞口止水圈的設計
本工程管道埋深大、地下水位高、土層的滲透系數大,估計形成的地下水壓力達0.1 MPa,因此管道在頂進時洞口的密封必須可靠。在洞口密封構造上,采用密封橡膠圈加可充氣應急膠圈的雙層密封結構,該結構的特點是:頂管過程中充氣密封圈是不工作的,如果主橡膠密封圈因摩擦損壞導致密封失效,高壓地下水涌入井內的危急情況下,使用打氣泵給充氣應急膠圈充氣,及時控制漏水,在安全狀態下處理或更換新密封圈(詳見圖3)。
(4)中繼間設計
本次頂管頂進距離較長,為防止一次頂進困難,單向管道設置3個中繼間,在必要時啟用中繼間分段頂進。本工程中繼環采用組合式密封中繼環,其主要特點是密封裝置可調節、可組合、可在常壓下對磨損的密封圈進行調換。
(5)通風系統設計
由于管道頂進距離長,通風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它直接影響至管內工作人員的健康安全,本工程采用長鼓短抽組合式通風,效果顯著。
3.1.3頂進施工
(1)洞口加固措施
由于地下水位較高,地層含水量豐富,為確保頂管出洞土體穩定、防止地下水倒灌以及防止頂管機磕頭,在頂管進出洞口采用高壓旋噴樁進行加固,高壓旋噴樁直徑Φ600,加固范圍管外3 m以內,加固深度為管中以上3 m至管中以下3 m,管道所經過空間加固。樁點設計在頂管兩側以及兩頂管中間各打3排×7列,相互咬合150 mm,在三排樁端沿垂直頂管方向打三列,樁與樁咬合150 mm。
(2)頂進過程測量控制
頂管頂進測量平臺,安裝在主頂千斤頂之間軸線上,與砼底板連接,并與千斤頂支架分離,確保頂進時測量不受機械震顫影響。首先要確保導軌軸線及標高準確無誤,頂進初期采用激光經緯儀進行測量,當頂進距離較長(約400 m),考慮激光強度及受到管道內空氣溫度及介質的變化產生折射影響,后期采用全站儀進行測量。
(3)拼管、焊管
本工程接管工藝采用單面V形坡口單面焊接雙面成形形式,單面V形坡口可以減少頂進時頂鐵對管口的損傷。在焊接作業中,盡量采用平焊、立焊,減少仰焊,確保焊接質量。管道焊接采用CO2氣體保護焊工藝,分3層焊接。
(4)糾偏
本工程選用的頂管機頭可糾偏角度為3°,當頂進軸線發生偏差時,要及時進行糾偏,通過調節糾偏千斤頂的伸縮量,使偏差值逐漸減小并回至設計軸線位置。施工中應貫徹“勤測、勤糾、緩糾”的原則,不能劇烈糾偏,以免對管節和頂進施工造成不利影響。
3.1.4施工效果分析
按以上施工工藝施工,只用了1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雙向520×2 m頂管施工,各項施工技術參數均在可控范圍內。機頭出洞時未出現地下水倒灌和磕頭現象,頂進過程中平均頂力430 kN,最大頂力635 kN,遠低于千斤頂的最大頂力2 000 kN,減阻效果很好。頂管高程過程中最大偏差37 mm,頂進就位高程偏差:上游17 mm,下游21 mm;管道軸線過程中最大偏差42 mm,頂進就位軸線偏差上游16 mm,下游13 mm,詳見表1。
3.2.1基槽開挖
水下開槽深度最大約15 m,一般的挖泥船無法滿足要求,本工程采用配備長臂液壓抓式挖掘機的挖泥船,并對大臂進行接長,配合開底泥駁進行水下開挖;
水下開槽定位采用中海達K5定位定向儀配合施工定位軟件進行定位,同時采用全站儀定期復核。開挖深度采用超聲波測深儀進行測量,隨挖隨測,避免漏挖,欠挖現象、降低復挖率,在長江靠近岸邊安裝水位標尺,及時對水位漲落進行校核。

表1 頂管軸線及高程實測記錄Tab.1 Record of Pipe Axis and Elevation Measurement
抓式挖泥船將挖出來的泥砂放到開底泥駁后,由開底泥駁將泥砂運到由海事部門指定的拋泥點進行棄泥。
3.2.2 溝槽的平整及墊層
(1)溝槽的平整
由于挖掘機水下開挖平整度無法保證,且會有大量浮泥,挖泥機開挖完成后,需要潛水員采用高壓水槍射流對溝槽凸凹不平處進行修整,清理浮泥;
(2)墊層及卵石混合料施工
根據設計要求管道下部鋪設30 cm厚碎石墊層,以使管道在江床受力更趨合理,找平墊層碎石粒徑為20~40 mm,但是由于水下高程難以控制及找平困難,為防止鋪設厚度超厚,導致管道無法安裝,墊層施工采用后鋪設法,即先將管道沉放到位后,再進行碎石填筑,碎石采用駁船運送到位后,采用液壓抓揚式挖泥船進行鋪設,潛水員水下配合使得管道底部和側邊充滿碎石,碎石鋪設方向由上游向下游進行鋪設。卵石混合料施工同碎石施工。
3.2.3 取水管沉放
長江水流速較快,水浪較大,管道施工時必須盡量保證船體穩定,水下鋪管采用1臺150 t、4錨定位起重船施工,另配備1臺60 t小起重船及1臺甲駁船用于運送管節;引水管出廠長度14 m一根,首先在岸上加工成42 m一根管節。管節制作完成后,每根管節設置2個吊耳,兩端各布設一個。沉管時,起重船就位,并吊起鋼管,讓鋼管平與水面,用機動船將全站儀棱鏡先放置在鋼管中部測量一次,移動起重船進行管中心定位,然后再將棱鏡放在鋼管端部進行測量,通過調節管道兩端設置的纜風繩長度來調整管道的走向,調整好位置后,起重船吊鉤慢慢下放,將取水管按要求沉放到位,潛水員在水下對取水管進行探摸,確認到位后再復測露出水面鋼絲繩的坐標,由潛水員配合測量管道兩側管頂標高,根據測量情況在管道兩端采用事先準備好的袋裝碎石進行填筑,保證標高達到設計標高,兩端標高均調整好以后,每隔10 m在鋼管下方同樣采用袋裝碎石進行填筑,防止中部架空,管道不安全,所有工作完成后,潛水員在水下將起吊用的鋼絲繩子解開,取水管與取水管之間由潛水員在水下用土工布將接口處包裹后,再用哈夫卡進行連接。安裝完畢后及時進行碎石墊層施工
3.2.4 管道水下連接
管道水下連接方式一般有水下焊接、法蘭連接或哈夫卡連接,綜合考慮本工程特點采用哈夫卡連接,該連接方式具有水下施工難度小,施工速度快,管道方向可微調等特點。哈夫卡箍為半合對抱結構,分為上下兩片,兩片哈夫卡箍采用螺栓水下緊固安裝方法。哈夫卡箍與鋼管樁之間通過橡膠圈壓緊來保證緊密性,哈夫卡箍中間為異型,成凸起狀,便于管道接頭安裝和軸線調整。
3.2.5 水下拋石
碎石墊層及卵石混合料鋪設完成后,按設計要求在管道頂部拋石壓頂,保證管道在長期水流沖刷下的穩定性,水下拋石采用開底駁船運送至現場后直接開底下拋,在拋石前,先測量長江流速及拋石處標高,經計算偏上游進行下拋,為保證下拋準確性,拋石要分多層進行,在拋部分塊石以后潛水員水下校核并整平,根據實際情況調整駁船向上游偏移距離,確保拋石位置準確。
3.2.6 施工效果分析
沉管段在實際施工時發現由于流速較快,開槽回淤情況較為嚴重,實際施工中需將設計的開挖放坡比例適當放大,方可滿足施工要求。經實測管道成形標高最大誤差44 mm(詳見表2),軸線偏差x方向最大48 mm,y方向最大誤差44 mm(詳見表3),滿足設計及規范要求。

表2 沉管高程偏差統計Tab.2 Statistical of Immersed Tube Height Deviation

表3 管道軸線偏差統計Tab.3 Statistical of Steel Pipe Pile Deviation
3.3.1 施工測量定位
在江邊漫灘上距離取水頭部約500 m位置,相對引水管軸線對稱設置兩測量控制點,兩點連線基本垂直引水管軸線,距離約200 m,在兩控制點設置兩臺全站儀,一臺主全站儀、一臺輔助全站儀,首先采用主全站儀定位,然后再采用交匯測量的方法校核鋼管樁位置,詳見圖4。

圖4 鋼管樁測量定位Fig.4 Measuring and Positioning of Steel Pipe Pile
3.3.2 高程控制
樁標高測量采用水準儀測量,由于距離較遠,無法看到塔尺讀數,在鋼管樁送樁器上用紅白油漆畫出刻度線,刻度線間隔5 cm,刻度線起點為距離送樁器底端12 m處,終點為14 m處,并每隔10 cm標注刻度值,在打樁時,先計算出鋼管樁到位時,送樁器與水面的相對位置,并以此進行鋼管樁施打,待接近到位時,采用水準儀精確控制鋼管樁的高度,慢打到位。
3.3.3 鋼管樁施打
(1)D820鋼管樁在廠家定制14 m一根,在現場拼接至設計長度,此外由于長江水位較深,另制作長度為15 m送樁器一根。
(2)打樁船采用60 t起重工程船,采用DZ90型號震動錘。由于水深及流速問題,鋼管樁施工難度較大,難以定位,施工精度難以控制。為確保鋼管樁位置準確,采用三測、一插、兩打的施工方式進行施工,即:鋼管樁定位后,放下打樁系統,使得鋼管樁靠自重插入淤泥層,然后再復測鋼管樁坐標,無誤后點動施打,待鋼管樁插入土體一部分以后,再復測坐標,最后再進行正式施打,如誤差超出規范范圍,拔起鋼管樁重新定位。施打完畢后復測鋼管樁坐標及高程,確認無誤后開始下一根鋼管樁施工。
3.3.4 鋼管樁水下切割
由于長江水下地質條件復雜,部分鋼管樁在未能達到設計預計長度時即進入持力層,無法繼續下沉,經設計院同意后,停止施打,記錄打入深度,對于未施打到原設計長度的鋼管樁需要進行水下切割,根據打入的深度計算出每一根鋼管樁需要切割的深度,水下切割采用600 A直流弧焊機,配合水下專用割槍進行切割。
3.3.5 潛水員水下安裝樁帽、橫梁、管支座
由于水深較深,長江水流速快,水下施工難度大,測量及校核難度大,為確保施工質量,降低施工難度,要盡量減少水下施工工程量。因此對設計方案進行了優化,在岸上將橫梁管支座連接成整體,橫梁與鋼管樁通過樁帽連接,減少了水下連接量,降低了施工難度,且加快了施工進度。
由于長江流速快,架空段鋼架系統施工時,潛水員沒有落腳點,身體無法固定,因此設計了特制的操作平臺,掛在鋼管樁上進行施工。
3.3.6 取水頭部的安裝和連接
取水頭部喇叭口在岸邊與取水管進行焊接拼裝成整體后,在取水頭部及原水管頂部分別焊接兩個吊耳(要注意其重心),以作起吊之用,由履帶吊運至起重船能夠吊到的江灘上,再由起重船吊裝至甲板駁船上,由甲板駁船運至指定施工位置,工程船起吊,岸上全站儀定位后,吊裝取水頭。
3.3.7 施工效果分析
架空段施工中,受到水深及長江浪高的影響較大,施工時盡量避免大風時施工。鋼管樁施工完畢后實測x方向最大偏差66 mm,y方向最大偏差55 mm,最大高程誤差32 mm(詳見表4)。
原設計水下頂管與沉管連接處采用圍堰施工,由于長江水深較深,流速較快,圍堰施工難度大。且在長江內采用土圍堰勢必會造成對長江水環境的污染,影響航運及漁民捕魚。經研究討論后采用水下切割取出機頭,通過哈夫卡將頂管段與沉管段連接,既避免了對長江水體的污染,又有助于加快施工進度,具體方法如下:
頂管結束后,拆除機頭內電機、千斤頂等不能浸水的部件,水下開挖出機頭(開挖時將管道與機頭連接處2 m范圍內,管底土方掏空至少1 m深,管底開挖不便可采用高壓水槍沖射的方式施工),潛水員按照提前在連接處做的圓鋼環形標記進行水下切割,切割完畢后起重船配合潛水員將機頭取出,然后進行頂管段與沉管段的連接施工。機頭切割前需將取水泵房閥門井內閥門安裝完成并關閉,避免江水倒灌,保證施工安全。
通過安慶一水廠水源工程的成功實施,把頂管技術與水下鋪管技術有效結合,工程克服了水文地質條件復雜,水深較深、取水頭離岸邊較遠等難題,工程施工對航運、環境影響小,工程施工質量取得良好效果。
本工程主要由于水深較深、水流速度大,測量定位及潛水員水下施工困難,今后施工中,可對測量方法進行改進,例如可采用3臺GPS在船上進行定位,水下鋼管樁及支架系統設計還可以進一步優化,在今后水源工程施工中我們將繼續做好總結研究。

表4 鋼管樁施工誤差統計Tab.4 Statistical of Steel Pipe Pile Construction Deviation
[1] 馮一輝,王康,王劍鋒.長距離大口徑剛頂管施工關鍵技術[J].中國市政工程,2010,(146):41-43.
[2] 趙明.沉管技術在給水工程穿越運河施工中的應用[J].山西建筑,2009,35(28):175-191.
[3] 賀傳璞.淺析鋼管樁的沉樁施工工藝[J].工程技術,2009,(10):53.
[4] 徐敬林.曹妃甸原油碼頭一期工程鋼管樁沉樁施工及管理[J].水運工程,2008,(418):158-165.
[5] 劉紅生,袁成忠.鋼管樁沉樁施工工藝及應用[J].國外建材科技,2008,29(3):102-105.
[6] 胡曉倫,楊江虎.杭州灣大橋鋼管樁沉樁施工工藝[J].橋梁建設,2006,(1):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