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銀貴擁有30多年的企業財務管理和經營管理的領導經驗,先后擔任上海柴油機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分管財務)、總經理等職,自2004年4月起擔任上海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財務總監,全面分管集團的財務工作,同時兼管金融服務、董事會秘書和對外信息披露等工作。
在擔任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財務總監期間,俞銀貴同志通過加強對財務工作的基礎管理,創新集團資金管控模式,提升了公司的運行質量,有效控制了財務風險。他親自主抓了集團在香港IPO、吸收合并上電股份回歸A股、非公開發行再融資等多項工作,創造了資本市場的一個個經典案例,樹立了上海電氣的證券市場形象。近年來又充分利用了集團下屬的財務公司、租賃公司等金融單位的業務資質,在通過金融服務促進集團產業轉型,推進產融結合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各項工作卓有成效。
一、通過強化資金統一管理,多途徑降低融資成本,提升集團經濟效益
在俞銀貴同志的組織領導下,電氣集團十分注重集團的貨幣資金管理,他學習跨國集團的管理模式,充分運用集團財務公司的平臺,實行資金集中管理,有效推進了存貸款集中、外匯風險管理、資金運作集中和全面網絡化資金監管,同時通過多種方式獲取低成本資金,增加企業經濟效益。
(一)資金存貸款集中
集團下屬管理的企業多達100家,如果各家企業的資金分散在不同的商業銀行,一方面無法進行資金盈余管理,資金收益率很低,另一方面不同企業的資金無法進行融通,從集團整體來看資金效率低下。針對這一現象,他充分利用集團財務公司的平臺,整合下屬企業資金,要求下屬產業集團在財務公司的資金集中度不低于80%,同時控制在商業銀行的資金賬戶,所有新開賬戶均需集團審批,限制在非合作銀行的開戶。對于盤活集團整體資金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為了有效實現集團內的資金調劑,解決下屬企業的資金需求,原則上所有企業的貸款均由財務公司提供,為企業節約了大量的利息支出,2012年集團整體的資產付息負債率僅為3.36%,財務費用率僅為0.03%,促進了集團整體利益最大化。
(二)推動外匯風險管理
在俞銀貴同志的領導下,集團以財務公司為平臺組建了集團的外幣“現金池”,有效降低了結售匯成本,部分實現了集團內單位進出口外幣的“對沖”。并且上海電氣是目前全國為數不多的具有自行結售匯資質、外匯市遠期和外匯掉期交易試點資質等外匯交易全種類資質的集團,對于100多億美元出口訂單中的絕大部份敞口都進行了套期保值的操作,鎖定匯率風險。通過他的安排與籌劃,以集團香港公司為平臺,探索運用境外金融市場的套保產品,選擇時機在香港市場上進行NDF交易,進一步降低了套期保值的成本,降低企業外匯風險,協同提高集團外匯風險管理水平,2013年境內即遠期結售匯規模實現5.8億美元、境外貿易融資量約5800萬美元。通過他的努力,上海電氣獲得了國家外匯管理局首批外匯資金集中管理試點單位,在外債核定指標內,下屬企業的資金可以自由在境內外融通,并于2013年首次實現了對境外成員單位的外匯資金在岸歸集,規模達4600萬美元,跨境資金融通試點政策紅利初顯,進一步管理集團全球資金,實現境外企業資金跨境集中。同時積極推進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不僅會同中國銀行實現了“全球首筆跨境人民幣貿易結算”,而且持續推進,平均每年結算額達5億元。
(三)加強資金運作集中
集團明確規定下屬企業不得從事股票、期貨買賣,不得擅自從事資金運作;要求企業集中精力從事主營業務,加強內部管理,把資金集中到財務公司,通過財務公司的專業團隊進行集團資金使用的統一安排和運作,提高集團的整體資金利用率,使集團可以有更多的資金支持重點產業發展,并推進集團金融產業的發展,增加了集團的整體效益并有效地控制了風險。
(四)全面網絡化資金監管
在俞銀貴同志的領導下,集團目前已經建立起了集團的網上銀行系統、賬戶信息系統、票據管理系統等信息系統,使資金監管工作進入了實時管理的新階段,可以實時監控通過財務公司的所有資金支付,對于超出資金計劃的支付予以系統自動攔截。同時還可以實時查詢下屬企業所有在合作銀行開立的直聯賬戶的資金余額,極大地提高了資金監管水平。通過票據信息系統,可以隨時跟蹤應收、應付票據的狀況和流向,有效防范了票據風險。
(五)獲取低成本資金
在俞銀貴的帶領下,集團的香港公司近兩年一直針對集團內有較大進口需求的企業,采用比較成熟簡便的信用證貼現方法在香港取得低成本融資,代理企業境外支付,從而實現向境內成員單位的融資,幫助境內下屬企業降低財務費用。2013年通過香港公司進行的貿易融資業務規模達到500萬美元。同時針對集團并購項目逐漸增多的戰略轉型,集團適時啟動了公司債的發行工作,他精準地把握了發行的時間窗口,三年期的公司債的利率只有4.5%,為公司中長期的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持。
二、通過加強應收賬款管理,提升經濟運行質量
俞銀貴同志在狠抓集團經濟效益的同時,還一直注重經濟運行質量的提高,在應收賬款的管理上不斷尋求創新。
由于整體經濟形勢的波動以及上海電氣所處行業的激烈競爭,上海電氣的應收賬款余額居高不下,這不僅影響了集團資產效益,并且給集團資金周轉、持續經營帶來不小的風險。
為了解決應收賬款管理中信息不暢的問題,以及管理責任不到位、部門協同性不強、質量問題解決不及時造成的應收賬款逾期問題,2012年4月,俞銀貴開始在上海電氣推進應收賬款動態管理系統(ARMS)的設計與開發。2012年9月,在四家重點企業首先開始上線運行ARMS系統,2013年陸續推廣,已經覆蓋了集團整體應收賬款的90%以上。
ARMS系統通過內部收款管理和客戶信用兩個維度管理應收賬款,評估賬款風險,明確收款責任,確定收款流程。ARMS每日定時從公司的ERP系統讀取應收賬款信息,一旦某筆款項逾期,ARMS能隨即生成記錄并郵件通知應收賬款管理專員,要求跟蹤并協同項目負責人及其他相關人員確定逾期原因,落實解決措施并及時反饋在ARMS系統中,使得相關參與人員、企業管理層可以隨時跟蹤逾期賬款的狀態。endprint
經過一年多的運行,ARMS系統功能不斷完善,其作為集團管理應收賬款的重要平臺的作用逐漸顯現。目前,ARMS在各業務單元的應用逐步深入,響應率保持很高,管理辦法陸續制訂,法律管理手段加強,部門參與管理協同性增強,集團各層級對應收賬款的管理真正做到了實時、透明、溝通高效,逾期賬款得以有效控制,長期難收的一些重點款項得以逐步收回。通過ARMS系統的管理,2013年已經收回已計提特別壞賬準備的長期逾期款項3.4億元,直接提升了公司的經濟效益。可以預計,隨著ARMS系統的深入推廣和應用,應收賬款管理更加制度化、流程化,以及管理效率的提升,應收賬款管理將成為集團的核心管理能力之一,集團應收賬款周轉速度和整體運營效率都將會得到更大改善,從而進一步提高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三、創新商業模式,推進產融結合,促進集團產業轉型發展
俞銀貴同志結合集團“十二五”戰略規劃,加強戰略規劃和財務管理工作的貫通性,充分發揮融資租賃、項目融資等金融服務方面的優勢,深入推進商業模式創新,不斷提升金融管理、資本管理、資金管理等的服務水平,推動集團產業發展轉型升級。
面對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能否為業主提供融資支持往往成為能否獲得訂單的關鍵因素,俞銀貴同志帶領財務團隊大力加強項目融資模式創新,不斷提升融資服務能力,在國內項目和國際項目中充分發揮作用,為上海電氣各產業集團的市場開拓與銷售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隨著中國企業的“走出去”策略的實施,上海電氣的海外業務量逐年增加,從設備出口商逐步轉變為工程總承包商,單個項目的合同金額巨大,且涉及海外支付。隨著業主所在國市場化程度的提高,傳統上業主獲得國家主權擔保以規避風險的項目越來越少,單純的商業項目越來越多,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既能為業主提供項目融資,又能有效規避風險是集團急需解決的問題。俞銀貴同志主動拜訪、協調各家金融機構,為業主爭取到最佳的融資方案。以印度莎圣項目為例,整體項目涉及金額40億美元,其中上海電氣提供了13億美元的設備,業主需要整體融資30億美元,中方需要組織其中的11億美元的融資,整體的融資安排采用了國際通用的項目融資模式,中方銀團與美國口行、國際銀團、印度當地銀團共享抵押物的結構創造了迄今為止中國企業“走出去”項目的最復雜、最新型的模式。由于本項目融資安排的復雜程度,項目幾近無法推進,俞銀貴同志在項目審批及推進遇到困難時,積極協調銀企及政府關系,使得項目幾次起死回生。業主通過莎圣項目的融資安排,充分認可了上海電氣的能力,因此與上海電氣簽訂了總額82.9億的框架采購協議。
在國內市場,上海電氣同樣面臨著競爭對手的激烈競爭,在面對業主無力自主解決項目資金的情況下,有些競爭對手采用了無擔保的墊資模式來獲得項目合同。但俞銀貴同志創新的將融資租賃模式引入了電站建設項目。以新疆天富項目為例,在獲取了對方上市公司股權質押及集團全額擔保的情況下,采用了融資租賃加延期付款的融資模式,既推進了產業的項目執行,又獲取了金融利益,同時降低了集團風險。該項目的順利實施,為上海電氣進一步開拓國內市場、接到后續訂單奠定了基礎,并在此之后又獲得了新疆天業項目等的訂單。
截至2013年三季度末,通過融資租賃的方式已累計促進集團設備銷售額超過60億元,有效應對了宏觀經濟金融環境的波動和市場競爭壓力,有力地推動了集團產業的發展。
俞銀貴同志對涉及到需要上海電氣投資或融資的所有項目,都認真關注項目的融資方案及推進情況,及時提供指導與幫助。在集團內幫助金融板塊協調與成員單位的關系,通過要求與產業集團開展產融聯絡會、項目信息溝通例會等方式加強雙方的溝通與合作的效率,并在雙方項目合作遇到困難和問題時參與協調關系,充分發揮了領導作用,切實推進了產融結合,促進了集團產業的轉型發展。
俞銀貴同志作為大型國有控股海內外上市公司的CFO,不斷開拓進取,創新財務監管模式,通過財務工作推動了產業發展,在財務管理工作中取得了突出的業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