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寧
它們歌唱、舞蹈,有的自己鼓得像氣球,從“空中”掠過,有的干脆把后代從嘴里吐出……蛙類是如此迷人!
青蛙,我們誰會不認識呢?我們對它既熟悉又喜愛。青蛙是出奇成功進化的脊椎動物。迄今為止,已被發現的蛙類有約6000個,而這一榜單上的數字還在逐年增加。僅在2014年5月,就有來自印度的14個蛙類新種宣布被發現。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蛙類進化出了許多絕妙的適應性,這使它們得以開拓寬廣的棲息地——從熱帶雨林一直推進到沙漠。
下面,讓我們來見識一些蛙類的奇聞異事。
什么是蛙類?
到底什么是蛙類?答案是:所有無尾目(字面意思就是沒有“尾巴”的“動物”)的物種都是蛙類。蛙類是兩棲類進化非常成功的群體,這反映在它們生殖策略的驚人的多樣性上。以中美洲的紅眼樹蛙為例,它會把包裹膠質的卵塊(約40枚卵)產在伸出到池塘上方的葉片上,當這些卵在葉片上面孵化后,蝌蚪就落入水中。
的的喀喀湖蛙,學名又叫“水囊蛙”,它可是世界上最為水生的一種青蛙了。它擁有大量褶皺和松松垮垮的皮膚,這使它身體的表面積較大,有助于吸收氧氣,這樣它才得以在南美洲秘魯和玻利維亞交界處的的喀喀湖的湖底深處生存,那里因高海拔(約3800米)而極度缺氧。除去皮膚上具有褶皺之外,這種青蛙還會做“俯臥撐”,以增加身體周圍的水流速度,從而進一步提高對氧氣的吸收。
蛙類成功的關鍵之一是它們的骨架。這些骨骼所具有的獨特特征使青蛙成為“跳躍冠軍”。
A、對任何跳著走路的動物來說,把體重盡量維持在最小值都是至關重要的,更何況蛙類還有個大腦袋。如果沒有高度精致的頭骨,它們就會變得頭重腳輕。
B、蛙類的椎骨最后部分融為一體,這樣的結構叫作“尾桿骨”,它給脊柱以額外的剛性,使跳躍更高效。“尾桿骨”的結構是蛙類所特有的。
C、蛙類脛骨和腓骨的結合,再加上踝骨上巨大的延伸,這些都為蛙類所需的跳躍提供了長而強健的“杠桿驅動”。
兩棲類動物擁有可膨脹至原尺寸數倍大的可儲水的膀胱。這其中極端的例子就要數儲水蛙了。這種儲水蛙生活在澳大利亞,它可以在膀胱中儲存相當多的水,以在地下巢穴中度過干旱季節。當這種極具膨脹的囊袋裝滿水時,最重可達青蛙空囊時體重的130%。據說,澳大利亞土著把這種青蛙當作新鮮水源。他們挖出這些青蛙,輕輕擠壓讓它們釋放水分。之后,再讓這些青蛙又返回它們的地下小屋——只是體重明顯輕了好多。
古老的血統——墨西哥穴居蟾蜍
墨西哥穴居蟾蜍有一個圓滾滾的胖胖的身體和小而短的頭,它并不只是外表看上去奇怪,它確實很奇怪:它已經在獨立進化的分支上進化了至少1億9千萬年。這就意味著,哪怕一只果蝠與一只袋鼠之間的關系,也比這個肥胖的種類與現今存活的任何其他兩棲類的關系要近一些。墨西哥穴居蟾蜍幾乎一生都待在地下,靠食白蟻和螞蟻幼蟲為生。比起蛙類典型的翻卷式的舌頭,它的舌頭不如說是直接射出的。暴雨會觸發它進行繁殖。
這種以博物學家阿爾弗雷德·羅素·華萊士的名字命名的青蛙棲息在東南亞熱帶雨林里。它伸展四肢,以帶有巨大腳蹼的腳掌跳躍,同時體側的扁平皮膚借助空氣,使它得以在鄰近的樹木之間完成可控的滑行。雖然這種滑翔在技術上還不能稱為“飛行”,但長度卻可達15米之遙。它可以依靠自身的“降落傘”,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
加德納氏塞舌爾蛙,盡管這種細小、體長僅11毫米的青蛙既沒有耳膜也沒有中耳,卻仍然依靠叫聲交流。這令生物學家們十分困惑:它究竟是如何聽到聲音的?后來,科學家發現,這種蛙是依靠嘴里的內耳組織來接收和傳遞聲音的。
龜蛙,絕對堪稱最古怪青蛙之首。古氏龜蛙可算得上是兩棲類中的鼴鼠。它只生活在澳大利亞西南岸的干旱地區,依靠有力的前肢挖掘沙質土壤,尋找白蟻。大雨會促使它來到地面進行交配,之后它便再次“消失”。就像大多數干旱地區的蛙類一樣,它沒有水生階段。雌蛙將巨大的蛙卵產在地下1米深的坑洞中,卵會直接發育成小蛙。
和胃育蛙一樣,蘇里南蟾蜍也在極端環境中照看它們的幼兒。交配時,抱對的雌雄蟾在水中反復翻轉,每次雌蟾翻到水面時,便產下一些卵。這些卵滾到它的背上,并會嵌入雌蟾柔軟的皮膚里,三四個月以后,便長成發育完全的小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