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林梅琴
網上購物吃的都是啞巴虧
本刊記者 林梅琴

隨著國家工商總局發布白皮書,指出淘寶存在五大問題這一事件的升級,網絡上下,一場關于電商的爭論迅速發酵。
然而在這場誰是誰非的口水戰中,有一群人,卻始終沒有聲響。不,或許應該這么形容:他們的吶喊,因為人微,而言輕了。
讓我們回到事件的原點,關注一下另一個主角——消費者。
衣服、鞋子、零食、生鮮、電器、化妝品……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買不到的。甚至于假證、封建迷信與賭博用品、危害公共安全的物品、管制刀具、竊聽器材等都能找到。
現如今,沒接觸過網購的人,估計還真沒幾個。無聊時淘一淘,心煩了淘一淘,高興了淘一淘,心塞了淘一淘,寫稿寫不下去了,淘一淘。
要說網購,其實很簡單。點開任意一個商城,在搜索欄里輸入你想要的東西,一個Enter鍵,嘩啦啦一溜下來,從第1頁到第n頁,選都選不過來。只要你有錢夠任性,就可以挑出其中你最喜歡的那一個,付款下單,少則一天,多則十來天,東西自動送到你手上。
這就完了?要是你人品夠好,買對了商品,點個“確認收貨”,錢劃到了賣家賬上,這樁買賣就算成了,比去街上買東西方便得多。不過,要是你運氣不好,買到了次品、贗品,那就麻煩了。
在福州打工的范小姐,2014年12月從淘寶某網店買了件毛衣,拿回來一穿,還沒過半天呢,同事揪著她的衣角說:“哎,小范,你長了個毛球背。”她回頭一看,那叫一個羞,就這毛衣后背起的球,都夠下一場雪了。
怎么辦?花了錢,總不能就這么算了呀。衣服已經穿過,范小姐按照平時的經驗,知道退貨的希望不大。她就上網去問賣家,希望能要點補償。結果人家理都不理她,買前是上帝,買了以后,就去你大爺的吧。
范小姐求告無門,只好給了差評,這事就算不了了之。幾十塊的虧,她白白吃了便是。
說起那些“坑爹”的網購,很多人都有話要說。這里就隨手列舉一些:有人購買蘋果手機,網頁顯示有貨,訂購成功之后,等來等去卻被告知沒貨,商家回復請退貨或更換型號;有人在某商城訂購了一部電腦,后來發現并不是十分滿意,取消了訂單,客服說啟動了退款程序,可是退款卻遲遲不到賬。
遇到這樣的情況怎么辦?一個字:等。等到什么時候,雖然不是千年等一回,估計也要等到花兒都謝了。
有時候,還不只是吃虧干等的事。范小姐前幾年網購,還碰到過給了差評,賣家一次又一次打電話來要求更改評價的情況。通常買家都受不了賣家“甜言蜜語”或“死纏爛打”的攻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了的事就了了。
當然你如果真的閑得沒事干要討公道,可以提交各種證據,向淘寶投訴,由淘寶根據雙方的證據來裁定。要是再談不攏,要么打電話到12315投訴中心,要么查到售假網店的實體地址,向當地的工商部門或者消協舉報。而網購多是異地消費,如果真要按這樣的流程去做,想想就讓人頭大。
其實,做個賣家也不容易。小綠今年20多歲,有家庭有工作,為了讓經濟活絡一點,他開起了淘寶店。家住三明的他,賣的是家鄉特產熏翅。經過5年的打理,他當上了金牌賣家。這背后的辛苦,除了他,就他家里人知道了。
每天下了班,要先去市場提貨,一回家就開始打包熏翅,第二天一大早發快遞,生活似乎就只剩忙碌。現代人都心急,慢了一點,就給差評。遇上挑剔的買家,味道咸一點淡一點,又有一通麻煩。
網絡上的買賣,不僅買家看不到賣家,賣家同樣對買家知之甚少。就算平時正常說話,都會出現誤解詞義的情況,更別提聊天欄里那些沒有語氣冷冰冰的字。網友“大朋鳥”在網上買了個小冰箱,按賣家描述可以放下至少4瓶啤酒,結果東西到了手,發現只能放下3瓶。
正常人都以為,又是賣家夸大其詞欺騙無辜消費者了吧?這就犯了想當然的錯。原來“大朋鳥”和賣家都沒錯,只是啤酒瓶的尺寸有大有小,這可誰都怪不了。
除去這些,更多的還數買到假貨的糟心事。根據國家工商總局公布的抽檢結果顯示,網購商品正品率不足六成,其中淘寶網正品率在所有被抽檢購物網站中排行倒二,僅為37.25%。對于消費者來說,要從這么多真真假假的商品里去蕪存菁,買到真的、好的,簡直就是對人品和智力的雙重考驗。
網購不易,且買且珍惜。
要想買到稱心如意的商品,還是有講究的。
除了看最基本的人氣、銷量、信用,再深一點是看評價。好評就不用看了,差評點進去,再看看追評。要是還不放心,可以咨詢一下賣家。覺得比較貴的,就放進收藏夾里,再觀望觀望。
不過,別以為掌握了一系列網購經驗,就能萬無一失了。
從國家工商總局在白皮書中給淘寶列出的第一宗罪——主體準入把關不嚴中就可以看出,淘寶賣家不靠譜,才是網購商品良莠不齊的首要原因。
開一個網店,可比開一個實體店容易多了。寧德人小陳在大學期間就開過一個經營圍巾、襪子等配飾的淘寶店。據他介紹,只需要開通網銀、支付寶,上傳幾張照片,填份申請表,考個小試,等著審核通過就可以了。營業執照嘛,有也好,沒有也沒多大關系。
剛開的店,要怎么吸引買家,讓買家下單呢?這也是有門道的,要是靠著老實本分,估計很難做出頭。據小陳透露,他在開店初期,發動了周圍一切能想到的親朋好友,讓他們到他的網店充電話費。
不是賣圍巾、襪子嗎,怎么充起電話費來了?原來,小陳是用人品刷信用呢。親朋好友下了他店里的電話費訂單,交易完成后,給小陳好評,這樣店里的評價一欄就好看起來了,才會讓顧客產生信賴。這一行為,叫做刷單。
隨著網購的發展,一批專業的“刷單軍團”誕生了。在這個行業里,刷單的價格也分三六九等。在記者了解到的一份刷單價目表中顯示:30元以下的商品,每刷一單1.8元;200元到300元的商品,每刷一單8元;再往后,商品定價每提高100元,傭金上漲2元。越往上,價格越高。
“單子分為四種,有瀏覽單、紅包單、代付單和墊付單。”一位“刷單軍團”負責人說。
其中,瀏覽單是刷單者進網店瀏覽,提高瀏覽量;紅包單是賣家把錢做成電子紅包,然后發卡號和密碼給刷單者,讓其用這錢買店里的東西提高銷量;代付單和墊付單,也是采用類似的辦法,只是結款方式略有不同。
“刷單軍團”成員多是學生族和工作清閑的白領,認真點做一天300元不在話下,多的甚至月入10萬。而做這樣的事,并沒有什么法律風險,只要你能耐得住寂寞,一天到晚機械化地拼命點擊鼠標。
事實上,網上商城對刷單行為是嚴令禁止的。淘寶網曾多次針對刷單開展打擊行動,例如2013年12月,就有過一次大規模的“整治虛假交易行為專項行動”,對違規商品強制刪除、規定“炒一罰二”。
“淘寶網檢查刷單的系統是很強大的,但是提報上去的疑似刷單行為的數量巨大,淘寶判定刷單的部門難以一一檢查,只能從提報的疑似刷單行為中進行抽查。”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說。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即便網上商城介入管理,弄虛作假的事還是無法杜絕。
南平的小李畢業后到一家眼鏡公司工作。前段時間,公司給他下了個任務:提升公司淘寶店商品的好評率。看上去,這是讓小李把商品賣得多、賣得好。然而實際上,小李做的卻是另外一回事。
由于那段時間淘寶對刷單行為管得很嚴,小李就繞了個彎子,輸入自家商品的關鍵詞,找到該商品后,記下該商品所在的頁面和位置,再讓幫忙刷單的人按這路徑找到對應商品。
別以為這樣就可以付款了。找到商品后,小李讓幫忙刷單的人,假意和網店客服聊天,咨詢商品信息,之后才下單。當然,賣家可不會真的發商品給刷單的人,而是發一個空的快遞。等對方確認簽收并好評后,小李再憑相關截圖把錢通過自己的賬戶打給對方。
如此,這便是一筆天衣無縫的“交易”了。就算網上商城擁有強大的數據處理后臺,終究還是“機”算不如人算。
“做淘寶店就是一個字:刷。”90后淘寶店主圓圓坦言。
圓圓剛開始做淘寶店的時候,由于不熟悉其中的門路,還專門加入了一個公會,觀看了教學視頻。除了以上提到的刷單步驟外,還有諸如瀏覽時間、瀏覽其他商品數量、單個淘寶號刷單數量限制、收藏商品、收藏店鋪等等細節。而這些,都是為了讓假顯得更真一點。
“我們也不想這么干的,可是沒辦法呀。”小喜在網上開了一家童裝店,生意做了沒多久,她就發現,同樣的衣服,別人比她賣得貴,卻比她賣得好。無
關注奈之下,她通過各種渠道,也開始了“刷單之路”,雖然為此要額外付出很多錢。
然而按照網上商城的設置,銷量靠前的網店在搜索中靠前,而搜索靠前,更有利于購買行為的發生。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的連環效應,為了讓搜索靠前,賣家們拼命刷單,買家們霧里看花、沙里淘金,很難買到最實惠的東西,可是他們也只能參考這些硬生生、兌了水的數據。
更有甚者,那些皇冠級的賣家賬號,可以明碼標價公然出售。而一些知名品牌的經銷商,在網上卻是被人冒名頂替。這樣的行為,不僅對消費者來說是一種欺騙,對其他賣家來說,也是一種惡性的競爭。
遺憾的是,對此類情況的監管在法律上還是空白,因此這些投機取巧者難以受到處罰。網上商城雖然能管,無奈此消彼長,別說杜絕了,就算控制也不容易。網購固然是給買家賣家開了方便大門,卻也因為方便,助長了不良之風。
玩微信朋友圈的人大概見過這么一兩個朋友,他們在某一天、某一刻,突然開始瘋狂地刷起屏來。發的不是無病呻吟,也不是心靈雞湯,而是些來路不明的三無產品。這些人,便是微商。
他們憑借微信平臺,發布產品信息,進而“吸引”顧客購買。這些顧客多是相熟的,而大部分購買行為的發生,則是抹不開面子。相信很多因此而買回一堆不能用、不能穿、不能吃的東西的朋友,都對這種現象苦不堪言。
當然也不能一棍子打翻一船人,我們并不排除少數一些通過這個平臺真正做生意的人。他們或許有正規的進貨渠道;或許賣的都是真貨、好貨;或許都能讓買家滿意。然而這不能當做可以逃避監管的理由。就像一輛沒有剎車的車,即便它可以保證安穩地行駛,卻還是不合格的。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出了問題,買家面臨的將是投訴無門的尷尬。
真的就無法放心地在網上買東西了嗎?
2005年,淘寶網成為全國最大的個人交易網站,與此同時,包括當當、京東、卓越等在內的大型網上商城開始暗潮涌動。這時候假冒偽劣產品的數量,還沒有泛濫成災。
唯品會定位為“一家專門做特賣的網站”,號稱“每天100個品牌授權特賣、確保正品、確保特價、限量搶購”。在創立之初,它并不被看好。然而只用了三年時間,唯品會就成功上市,并成為網上商城的一大巨頭。
然而就在逐漸樹立起好口碑之后,唯品會卻開始收到各種各樣的假貨投訴。網友“大鼠貓”在唯品會上買了一塊天梭的男士運動石英表,“收到貨后,我們拿到商場里天梭表特約維修店進行驗貨,師傅告訴我們是高仿品。打電話到客服問他們怎么回事,他們不但不承認專柜的驗貨結果,而且還讓我們到當地工商部門驗貨并出具檢驗報告,然后找什么保險公司才能全額賠款。”
無獨有偶,承諾100%正品的化妝品限時特賣商城聚美優品,在2013年3月初的三周年店慶時,陷入了假貨風波,質疑該網站售假的聲音層此起彼伏,更有自稱“聚美優品前員工”的人在天涯社區爆料,聚美優品假貨比例90%。雖然CEO陳歐堅稱“此事是競爭對手所為”,但假貨的存在確屬事實。
即便是在國家工商總局發布的白皮書里顯示的正品率高達90%的京東,同樣問題層出不窮。
2014年6月28日,“國民老公”王思聰發了一條微博:“@京東真是絕了,200塊錢的電腦桌我6月19號付了款,預計1~2天送達的居然現在還告訴我在物流中,打電話過去也不給解釋,真是店大欺客。”
其實,相較于其他網上商城來說,擁有自營快遞的京東,物流還算是快的。網友“鹿鹿大露手腳”說:“在京東買東西,遇到過好多次新買的東西像舊貨翻新,甚至一買來就壞掉的情況。問售后,半天沒處理出個結果,折騰來折騰去,簡直氣死人。”
網上購物,看似虛擬,卻也遵循著和線下市場一致的交易規律,出現的問題,也相去不遠,甚至于商家之間的競爭,都是換湯不換藥。
2012年8月,京東商城與蘇寧易購兩大電商高層在新浪微博上相互叫囂挑釁,展開大家電價格拉鋸戰,國美在線不甘示弱,迅速加入其中。三個“大頭”在網上大肆宣揚“沒有最便宜,只有更便宜”,而買家們興沖沖地趕到商城里打算撿個便宜時,卻發現所謂的最低價商品不是沒貨,就是先漲價再打折。
網友“175的高高”吐槽說:“看了之后,才明白,原來是三家電商不花錢的廣告!”
存在問題的當然不止這幾家,問題也不止這一些。網上購物,由于缺乏有力的監管,已經出現諸多弊端,如果放任自由,未來勢必還會發生更出人意料的事。而作為消費者們,多數時候,會在目前并不完善的監管體系下,選擇忍氣吞聲。更多時候,這啞巴虧,你吃也得吃,不吃,也得吃。

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