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柏芳
淘寶村農村經濟發展新模式
本刊記者 張柏芳

龍巖培斜村是福建“第一淘寶村”。
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淘寶村這種新興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吸引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據統計,到2014年,全國共有淘寶村211個,主要分布在福建、廣東、河北等10個省市;其中,福建省的淘寶村數量排名全國第三,占全國總數的13.3%,給老百姓們提供了發家致富的新道路。
2013年8月,在阿里研究中心公布的14個淘寶村名單中,福建龍巖的培斜村,成為首批在列、福建省唯一的淘寶村。
沒錯,培斜村就是福建“第一淘寶村”。
培斜村之所以能成為淘寶村,離不開一個年輕人——村支書華錦先的兒子華永良,他是村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華永良讀大學時就對淘寶有所了解,并萌生了開網店的想法。2007年,大學畢業后,他找到了一份待遇不錯的工作,心里對創業卻總是念念不忘。2010年他突然提出辭職,并交給父親華錦先一份“創業計劃書”。
對于兒子放棄穩定工作的做法,華錦先一開始并不同意,不過最后還是拗不過兒子,給了他一筆創業基金,但要他按照信用社的標準支付利息。
華永良的創業之路由此開始。
一年下來,華永良收獲了辛勞的果實。他的淘寶店總銷售額有四五萬元,雖然不多,卻給了他很大的信心將網店繼續經營下去。
培斜村地處龍巖市新羅區西部,距中心城市20公里,是遠近聞名的“竹茶之鄉”。當地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全村有2000多畝竹林、1500多畝茶園,村民們利用這一條件,發展竹制品加工及茶葉生產等多種產業。2012年,全村竹涼席產值達1.6億元。
但是多年來,村里涼席的銷售渠道比較單一,大部分都是通過批發的形式低價銷售出去,而產品到了消費者手里時卻已層層加價,不論是生產者和消費者都得不到多少好處。這是當地產業發展的一個瓶頸。
電子商務在此時便像一陣清風吹進了村民的心里。不僅是華永良,同村的另一個大學生余俊亮,也在上大學時就開始了自己的淘寶創業計劃。畢業之后他與人合伙開淘寶店,半年就銷售了近百萬元的竹制品。
有了這些年輕人的成功先例,村委會的干部們覺得這不失為一條促進當地發展的好路子,便決定大力支持和發展。
2012年,培斜村建起了一條可以容納100家商戶的“淘寶街”,為大學生創業解決了倉儲和辦公場所的問題,而且還實行一年免租、竹涼席和茶葉生產廠家先供貨后收款等優惠措施,鼓勵大學生采取“網店+實體店”的經營模式。
這些來自于政府的支持,無疑為當地電子商務的發展增添了有力的臂助。到2013年底,培斜村“淘寶街”已有20多家商戶入駐,吸引了10多名大學生回鄉創業。這些大學生不僅僅經營竹涼席和茶葉制品,還將范圍擴大,衍生出汽車用品、服裝、創意DIY杯子等相關產品,僅2013年上半年,就實現了超過3000萬元的銷售額。
然而,這些成功的背后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創業初期,華永良這些年輕人曾經面臨著一個在淘寶銷售中至關重要的問題——快遞。
培斜村距市中心較遠,當時沒有快遞公司進駐村子,經華永良詢問后也沒有人愿意來村里收件,所以起初華永良是自己開車將貨物送到城里,晚上八九點才能回到家,回來之后還要照顧網店生意,往往將近凌晨一點才能休息。
現如今,隨著培斜村“淘寶街”規模不斷做大,已經有6家快遞公司在村子里設點,店主們不用再來回奔波運送貨物了。有了快遞的便利,村里的淘寶生意也越來越紅火了。華永良說:“沒有快遞,培斜就成不了福建‘第一淘寶村’。”
在互聯網的銷售模式下,產品是面向全中國甚至全世界的。市場大了,路就寬了,路變寬了,農特產品也就能走得更遠了。
自第一家淘寶店誕生至今,培斜村已經形成了巨大的“規模效應”,不僅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還帶動了就業,吸引了60多名大學畢業生回鄉創業,甚至連外地的人都被吸引過來。
還在中山大學南方學院讀書的廣東小伙子黎新舉,通過朋友了解了培斜村的情況后說:“我畢業后100%會來這里創業!”吸引他的,正是這里的創業氛圍和資源優勢。
原本擔任中通快遞業務員的盧權,看著自己在培斜村的客戶生意越做越大,于是放棄快遞生意,轉行跟人一起合作開起了淘寶店,生意也做得如火如荼。
隨著近些年的發展,培斜村的電商業務不僅遍及全國,最遠甚至已經把產品賣到了日本、歐美地區。現在,培斜村里10%以上人口都在經營淘寶網店,到2014年底,全村電子商務成交額已突破9000萬元,而該村淘寶電商年交易額則超過1000萬元。
除了培斜村,福建省還有27個已成規模的淘寶村。其中,泉州的淘寶村數量驚人,多達17個,位列全國地級市第二;余下分別為莆田9個、福州1個、龍巖1個。
縱觀福建各地的淘寶村發展和運營模式,有許多的共同點。
首先,它們大部分建立在當地原有資源及產業優勢的基礎上,如泉州安溪縣的藤鐵家具和工藝品制作、福州閩侯縣建平村的根雕。
其次,以大學生創業者為代表的帶頭示范效應,也是淘寶村興起和發展的重要原因。接受過高等教育、對社會熱點信息準確把握以及敏銳的頭腦,讓以大學生為主的年輕團體成為眾多淘寶村的“開路人”。
當然,政府部門的重視更是淘寶村發展的極大助力。除了各市、縣、村相關部門重視,福建的省級行政部門對此也格外關注。
2014年12月中旬,在福建省商務廳與阿里巴巴集團的共同推動下,阿里巴巴“千縣萬村農村淘寶計劃”福建省首個合作項目落戶三明尤溪。2015年,福建省商務廳也將在全省范圍全面啟動與阿里巴巴合作的新農村電商項目,并配合出臺扶持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在示范推廣、人才培訓、物流配套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盡管淘寶村的發展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態勢,然而,經過幾年的發展,一些問題也陸續浮出了水面。
商家惡性競爭、產品單一化嚴重、缺乏專業人才、配套服務設施建設不足等,都是擋在淘寶村今后發展道路上的障礙。而其中最大、最危險的那一塊,就是惡性競爭。
淘寶是個大平臺,在這個相對開放的平臺上,數以萬計的商家“各自為政”、互不干涉,每一家店都有自己進貨渠道和貨源,給產品質量的監管造成了很大困難。而網購這種途徑直接決定了消費者無法在購買前看到實物,也就難以有效分辨商品的真偽優劣。因為這一漏洞的存在,便產生了很多銷售假冒偽劣產品或以次充好來欺騙消費者的賣家。如此一來,消費者的利益無法得到切實保障,誠信經營的賣家也受到嚴重的沖擊和影響。
說到底,淘寶村的商戶,也是淘寶賣家中的一員,其實他們也面臨著這樣的窘境。
以培斜村為例,全村60多家淘寶店中,絕大部分都是經營竹制品銷售,賣家們也大多從本村的工廠進貨,沒有自己獨立的工廠。這些工廠所生產出來的產品的質量不一定都能達到店主們的要求,再加上產品的同質化,培斜村的淘寶賣家面臨著和本地以及其他地區商家競爭的雙重壓力。而這些經營壓力便促使有些賣家降價促銷,甚至部分人用虛假宣傳、以次充好的方式來吸引顧客。
淘寶作為電商平臺,本應對平臺上的各個店鋪負責、對消費者負責;而政府以對人民負責為基本原則,對此更是責無旁貸。雙方應該聯手監督管理,積極引導淘寶村走向良性競爭,確保淘寶村這一新興產業模式的規范發展。
鏈接
根據阿里研究院標準,淘寶村的認定主要包括以下三條原則:
1、交易場所:經營場所在農村地區,以行政村為單元;
2、交易規模:電子商務年交易額達到1000萬元以上;
3、網上規模:本村活躍網店數量達到100家以上,或活躍網店數量達到當地家庭戶數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