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張云龍 楊智奇
尋找工業文化的精氣神
——訪工業文化發展中心副主任孫星
文/本刊記者 張云龍 楊智奇

工業文化發展中心副主任孫星。
工業文化不是游離于人類歷史之外,也不是站立在世界歷史之上,它居于世界歷史之中,它的形態類型具有歷史的階段性特征。在工業化社會中,工業文化其實是非常之主流的文化,但總體來看,工業文化的研究滯后于工業經濟的發展。作為一個全新的領域,我們就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去深入挖掘和探索,找尋發展的第一推動力。
日前,由工信部主辦、工信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承辦的首屆中國工業文化高峰論壇在京召開,該活動以“弘揚優秀工業文化,支撐制造強國建設”為主題,大力闡述了工業文化是工業發展的靈魂,是建設制造強國的重要支撐。所以,提高工業軟實力的根本途徑在于傳承和創新工業文化。下面,就由工業文化發展中心副主任孫星為我們做一次關于工業文化發展的一次綜合性歸納。
《現代企業文化》:工業文化作為文化的子集,是一個新型詞匯,您認為它在工業領域的價值體現在哪里?
孫星:從人類文化發展史來看,工業文化不是新概念,它的形態類型具有歷史的階段性特征,比如,原始社會有原始文化,農耕社會有農耕文化,顯然,工業社會必然存在工業文化。工業文化是文化的子集,具有文化的共同屬性,同時更具有反映工業發展變化過程中形成的特殊屬性。在工業社會,工業文化是主流文化,是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工業文化在工業領域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為工業發展提供精神動力。自近代以來,有幾次工業革命就伴隨著幾次文化變革,有幾次產業結構升級就伴隨著幾次思想認識的提升。工業文化是工業發展的倍增劑和靈魂,作為工業化的思想基礎和精神動力,包涵豐富的人文內涵、制度規則、合作精神、效率觀念、質量意識、可持續發展觀。“工業精神”是文化中精神動力的重要體現。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培養大批具有現代工業文化內涵和素養的建設者。
二是優化工業經濟發展環境,增強工業軟實力。上世紀80年代,美國學者約瑟夫·奈提出一個國家的力量分為硬實力與軟實力。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不僅是硬實力的競爭,也是軟實力的競爭。軟實力就是價值觀、生活方式和文化。工業文化建設的核心是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激發創造性,它規范了工業社會的管理制度、組織形式、生產方式、價值體系、道德規范、行為準則、經營哲學等。建設工業強國,科技上要領先,文化上同樣要先進,兩者缺一不可。只有軟、硬實力兼備,才能掌握制定規則的權力,才能贏得優良的發展環境,才能傳播自己的價值觀,主導規則的制定。
三是推動工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變革。隨著新工業革命的來臨,社會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并將推動技術體系、生產體系、資源體系、管理體系發生變化,這些行為會形成新的社會價值觀,產生新的工業文化并推動工業轉型提升。
四是提升工業產品的品質及附加值。近幾年,國內產品安全和食品質量問題層出不窮。文化影響產品,工業文化背后是社會文明。加強設計和融入人文氣息可以直接提升工業產品的質量及附加值,而社會風氣、精神、價值觀和行為準則等同樣會影響工業產品的品質。
《現代企業文化》:工業文化與工業文明緊密相連,請您談談文化與文明
是怎樣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
孫星:工業文化是工業化進程中所創造和提煉的文化價值觀念的集合,它往往與特殊的時代、特定的人物和特色的行業活動密切相關,有著比較豐富的內涵,體現著地域性和時代性。我們給它下了一個定義,即:工業文化是伴隨工業化進程而形成的,包涵工業發展中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
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工業文化的發展水平與其工業化發展水平是相輔相成的,沒有先進的工業文化就沒有可持續發展的高水平工業化。一方面,工業社會的制度形態、價值觀念、行為規范、生產方式和人文環境決定了工業文明的發展程度;另一方面,人類在創造工業文明的進程中,也不斷地創造先進的工業文化,并逐步構建起整個社會的價值體系和道德規范。
在工業化過程中,伴隨著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的漸進飛躍,同樣造成了文化形態的變革和文化結構的升級。可以說,有幾次科技與工業的革命,就有幾次文化的變革;有幾次產業結構升級就有幾次思想認識的提升。工業科技和生產力是工業文化的基礎,它決定了工業文化的不同模式,即“先進”與“落后”“主流”與“支流”“強勢”與“弱勢”。
《現代企業文化》:怎樣拓寬先進工業文化的傳播途徑和范圍?您怎樣看待把先進工業文化引進高校校園的做法。
孫星:工業文化不是新概念,但是,至少是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成立以前,大家對它基本上沒有關注,在百度上也查不到對它的解釋, 國內學者只有大概十來篇論文對它進行研究,且大部分不涉及工業文化理論。為拓寬先進工業文化的傳播途徑和范圍,我們從五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積極開展理論研究,構建工業文化理論體系,重點解決工業文化概念、范疇和體系、工業文化促進國家經濟建設、中國工業“軟實力”與“工業精神”等核心理論問題,為今后工業文化的發展奠定基礎。我們舉辦了兩次工業文化理論研討會,吸引一批專家、學者主動開展相關的探索與研究;二是做了一些工業文化頂層設計,比如,我們在推動成立國家工業文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工作,在推動工業文化發展指導意見或推進計劃編制工作等等;三是宣傳交流活動。9月20日召開了首屆工業文化高峰論壇,發布“中國工業文化發展北京倡議”,從參會人員、媒體的反饋信息來看,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我們創辦了《工業文化》雜志,宣傳工業文明、工業軟實力、工業設計、工藝美術、質量品牌、企業文化等工業核心價值理念。參與“活力中國,走進美麗工廠”系列宣傳報道活動。四是從工業文化的具體形態著手,逐個深入。工業文化表現在觀念形態、制度形態、物質形態等多個層面上,它的承載與創新,則主要由物質環境、精神產品、政府和企業來承擔。
因此,我們就從它的承載物入手,推動工業文化各個領域發展,比如,舉辦中國創e工業設計大賽、組織工藝美術博覽會,舉辦青年創新創業活動,開展工美小鎮建設,拍攝《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專題片,推進工信行業誠信建設等。五是推動和落實一批工業文化重大項目,如國家工業博物館的籌建、工業設計國家獎、工業文化物質與非物質遺產的保護、開發和再利用等。
為了培養大批具有現代工業文化內涵和素養的建設者,為了加快制造強國建設,我認為,要盡快把工業文化的課程引進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要讓學生了解人類工業發展的歷史和工業社會的管理制度、組織形式、生產方式,遵守工業社會的道德規范、行為準則、經營哲學,最終形成正確的工業價值觀。
《現代企業文化》:我國在工業文化上也有優良的傳統。您覺得工業文化未來的發展趨勢是什么?怎樣增加工業文化軟實力?
孫星: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形成了燦爛的文化,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并獲得了高度的認同。中國手工業生產和商品經濟曾長期居世界領先地位,如:蘇州和杭州的絲織業、廣東佛山和陜西南部的冶鐵與鍛鐵業、云南的銅礦業、山東博山和北京的煤礦業、四川的井鹽業、江西景德鎮等等。在此過程中,產生了相應的經營管理的制度、方法、理念,價值觀以及產品生產的工藝和技術等工業文化的要素。到了新中國,我們建成了門類齊全,在世界上也是最完整的工業體系,形成了石油工業的鐵人精神,國防軍工領域的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未來,中國工業的這種精神隨著制造強國建設的進行,必將發揚光大,工業文化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因為,制造強國的創新能力評價標準不僅體現在技術創新水平、資源結構等“硬實力”指標上,更體現在質量品牌、知識產權、創新潛力、標準制定等“軟實力”指標上。軟實力是文化和意識形態吸引力體現出來的力量,是世界各國制定國家戰略的一個重要參照系,軟實力的核心是文化。工業軟實力體現的是工業管理的方法、制定規則的能力、經營管理的理念、工業的精神和可持續發展的水平。
增加工業文化軟實力要做到:一要加大宣傳,推動全社會提高對其重要性的認識,切實改變“重硬輕軟”的現象。二要加強理論研究,挖掘和提煉優秀傳統工業文化,吸收世界先進工業文化精髓。三要加快發展工業文化產業,促進工業設計、工藝美術、工業旅游、工業遺產保護以及工業與文化相融合的創意產業發展。四要大力推進企業文化建設,堅守企業價值,注重質量品牌,勇擔社會責任,推崇以創新文化、品牌文化、質量文化、安全文化、綠色生態文化等為重點內容的企業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