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 《指導意見》 ”)。這是新時期指導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必將開啟國有企業發展的新篇章。當前,國企改革盡管成就顯著,但是矛盾依然突出。一些企業管理混亂,董事會形同虛設、內部人控制、利益輸送、國有資產流失等問題已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因此,根據《指導意見》加快完善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既可增強國有企業競爭力,又有助于強化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監管,是順應市場化、現代化、國際化新形勢,做強做優國有企業的重要之舉。
《指導意見》共分8章30條,從改革的總體要求到分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強化監督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加強和改進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為國有企業改革創造良好環境條件等方面,全面提出了新時期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任務和重大舉措。
根據《指導意見》,到2020年將在國企改革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決定性成果,形成更加符合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現代企業制度、市場化經營機制,國有資本布局結構更趨合理,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備、善于經營、充滿活力的優秀企業家,培育一大批具有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國有骨干企業,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明顯增強。
《指導意見》明確,國有企業將分為公益類和商業類兩類,并實行分類改革、分類發展、分類監管、分類定責、分類考核,推動國有企業同市場經濟深入融合,促進國有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商業類國有企業按照市場化要求實行商業化運作,以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放大國有資本功能、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為主要目標。公益類國有企業以保障民生、服務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為主要目標。按照誰出資誰分類的原則,履行出資人職責的機構負責制定所出資企業的功能界定和分類方案,劃分并動態調整本地國有企業功能類別。
這份萬眾期待的文件如今終于落地,對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列出了“時間表”,繪制了“路線圖”, 作為國民經濟的“主力軍”,涉及多方利益,國企改革不可能是一錘子買賣,可隨著“綱舉目張”,定位清晰,責權分明,國企改革迎來春天將值得期待。
對于產權交易行業,《指導意見》也無疑提供了新動力。其中第4章第14條中提到“支持企業依法合規通過證券交易、產權交易等資本市場,以市場公允價格處置企業資產,實現國有資本形態轉換,變現的國有資本用于更需要的領域和行業。”這是國家層面首次明確了產權市場作為資本市場的政治地位、法律地位和市場地位。這對當下全國公共資源市場整合情勢中,重申了利用產權市場處置國有資產的必要性,為產權市場特殊的身份和市場定位給出了有利的釋意,有利于下一步產權市場為自身的發展路徑尋求突破。
《產權導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