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青云

當6歲的小艾米莉問她的爸爸耶利米·希頓,自己將來會不會成為一個真正的公主時,像大多數爸爸那樣,耶利米感到自己不忍心說“不”。但耶利米認為,即便是一個浪漫的諾言,也一定要兌現,不是兌現其比喻意義,而是兌現其現實意義。
做公主的前提,是擁有一個當國王的爸爸。可希頓一家生活在美國弗吉尼亞州,爸爸最多只能當上總統。所以,耶利米決定走出家門,建立屬于自己的國家。
當天下午,耶利米就開始上網尋找領土了。嘗試了幾種語言后,他把搜索關鍵詞定為“terra nullius”,即拉丁語“不屬于任何人的土地”之意。幾個月的艱辛搜索后,耶利米終于找到了一片滿足他要求的“國土”——在離他家幾千英里外的非洲,紅海西岸的一片沙漠。
這片800平方英里(約2000平方公里)的沙漠被當地人叫作“Bir Tawll”,位于埃及和蘇丹之間。由于兩國之間持續了一個世紀的土地爭端,二者都宣稱對此地擁有主權,事實上卻無人占領這片沙漠。
考慮到這樣的土地已經十分稀有,耶利米“國王”迅速啟程了。趕在艾米莉7歲生日這天,他得到埃及政府的允許,開著拖車用14個小時穿越了他的“國土”。最后,他登上一座較高的石頭山,插上了“國旗”——一面由他的3個孩子共同設計的藍色旗幟。
在耶利米看來,插上國旗宣誓主權這件事,可不是鬧著玩的。想想看,歷史上,包括他現在的祖國美國在內的諸多國家,不就是用第一個插上旗幟的方式實現領土歸屬嗎?“唯一不同的是,”耶利米說,“歷史上解決領土問題靠的是戰爭,我的則是愛。”“我以對我女兒的愛建立此國!”耶利米國王宣誓就職。他把沙漠更名為“北蘇丹王國”,自封國王,女兒艾米莉則成為本國唯一的公主。
看到爸爸帶回來的照片時,艾米莉簡單地表示:“酷!”爸爸媽媽同時為她準備了王冠和古典公主床。爸爸說,他們的國家很美,公主立刻發出了她的第一條命令:她希望自己的國家不會有人餓肚子。艾米莉公主還沒弄清的狀況是,他們的“國家”是沙漠,除了游牧的貝都因人,人口為零。
但耶利米國王認真地聽取了這條建議,饑餓正是相鄰地區的主要問題。他表示:“我可以以一國之君的身份提供一些幫助。”
建國運動到這里還只是開始。政治學教授告訴耶利米,在這個時代,如果沒有得到鄰國和聯合國等組織的承認,插面旗子,是不能算作建國的。耶利米“國王”也正有此意,他已經向埃及、蘇丹和非聯遞交了申請,希望得到正式認可并建立外交關系。對此,耶利米很有信心。“因為這是互惠互利的”。他打算如艾米莉公主所愿,把“北蘇丹王國”建為糧食生產中心。
“國王”在美國受到了冷遇,埃及和蘇丹的大使都對他的申請毫無反應。可耶利米已經獲得了最珍貴的認可,唯一的“公主”和兩個“王子”都覺得他是真正的國王。
“作為父母,我們有時會走到自己都意想不到的道路上去。”耶利米笑著說,“我只想告訴孩子,為了讓他們的愿望成真,我可以走到世界盡頭。”
(巧 兒摘自《南方人物周刊》2014年第27期,李曉林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