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統
儒家的思想分兩個體系,體和用。《論語》主要是偏重于用,《大學》《中庸》偏向于體。道統是韓愈提出來的,唐朝的韓愈把中國的整個思想稱為道統。到朱元璋的時候多了一個名詞,叫法統。
韓愈講到道統,他從三皇五帝,中國的思想體系,天皇、人皇、地皇到五帝,然后到夏、商、周,周主要是周公,在古代說道在帝王。以前中國人口不多,咱們叫王朝,其實國家的雛形沒有現在這么完整。講白了就是幾個部落的共主。對老百姓的教育,共主負有教育的責任,這就叫帝王。從周公以后到傳承,韓愈說到了老子,然后到孔子,怎么會從老子到孔子?道家、儒家分家是后人分的。
孔子本來要傳給誰的,要傳給顏回。因為顏回死的太早了,顏回的死讓孔子很痛心,高喊“天喪予”!孔子死了兒子沒有那么傷心,但是死了顏回他非常痛苦,每天跑到屋頂上喊“你回來啊,你回來啊”。可想而知,失去顏回孔子多痛苦。后來就用考試的辦法傳給了曾子,曾子再傳給子思,子思傳給了三個人:孟子、告子、荀子。
各位聽過一句話很有名的話,叫“食,色,性也”,這是告子說的。孟子沒有傳人,所以道脈斷了。告子也沒有傳人,荀子有三個不得了學生,一個叫韓非,一個叫李斯,一個叫尉繚。韓非子集法家的大成,這個法治在古代不是法律的意思,是管理的意思,經營管理的意思。他是經營管理的大師,把老師的經營管理的中心思想統統搞通,是韓非子,所以出了一本書叫《韓非子》。李斯把荀子的謀略全都搞清楚,尉繚想把荀子的兵法搞清楚,所以出了一本《尉繚子兵法》。因此,要把管理做好,《荀子》要看,《韓非子》要看,《李斯》的文章也要看,李斯把荀子的謀略統統搞通。他們的思想再回到源頭就是孔子,到他這兒變成法家,變成謀略家,變成兵家。我們現在談的是孔子講的話,弟子把它記錄下來的《論語》。南宋的朱熹干脆把《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把四部書合并成一本,叫《四書》。還有《五經》,漢朝設立五經博士,本來有六部經,《詩》《書》《禮》《樂》《易》《春秋》。詩是《詩經》,書是《書經》,就是《尚書》,然后《禮經》《樂經》《易經》《春秋經》。原來是六經,現在只剩下五經,到了漢武帝設五經博士,這就是中國博士的前身。
原來是六部經,為什么剩五部呢?《樂經》沒有了。歷史上這樣寫,秦始皇一把火,民間無藏書,項羽一把火,連官府也無藏書。秦朝統一中國以后,為了統一整個思想,每一個王朝建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統一思想,否則又要分裂了,這個是正確的,不要批評任何黨、任何國家這樣做,這是絕對正常的,美國也這樣做,就是為了思想統一,媒體也是這樣控制的。所以春秋時代,秦始皇一把火燒掉了。秦始皇一輩子最喜歡兩件事:一個是讀書,一個是舞劍。《秦史》是漢朝人寫的,秦始皇一目十行,過目不忘。他一輩子最大的嗜好就是讀書、舞劍。雖然把民間的書燒了,但是中央圖書館的書都在,他沒有全毀掉。可是項羽打到咸陽的時候,一把火把秦始皇宮燒了,燒了三個月,把官府的藏書全部燒光了。
真可惜,我們中國人有一個敗筆,以前起義的農民文化不高,起義打到哪里就燒到哪里。現在到杭州臨安,找不到南宋的宮殿,為什么?燒光了。打到哪里,燒到哪里。如果秦皇宮項羽不燒,留到現在,為中華民族可以創造多少的財富出來。六經的《樂經》從此沒了,如果這個還在的話,哪還能讓西方音樂囂張。幸好《論語》沒有燒掉。
宋朝的建國宰相,第一任宰相叫趙普。人家問他,趙先生,你為什么能夠把國家治理這么好呢?他說我有什么能耐,我不過就是讀了半部《論語》。當然他是客氣,《論語》怎么可能只能是半部呢?他是謙虛。從此半部論語治天下,出自趙普之口。
修己以安百姓
《論語》很厚,子路問孔子說,老師,你講管理的精髓,管理要怎么樣做才能做得好呢?什么是管理呢?孔子說很簡單,什么叫管理?“治天下,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子路一聽,說老師,管理就這么簡單啊?就三句話啊?孔子一聽笑了,簡單?我告訴你“修己以安百姓”,別小看這三句話,連堯舜都做不好,談何容易啊,所以管理的第一件事,先把自己做好。有人問荀子怎么樣把國家治理好?荀子說:“未嘗聞此國,但聞修身。”我沒有聽說過怎么把國家治理好,只聽說過怎么樣先把自己做好。中國人有一句很通俗的話,“上梁不正下梁歪”,你上面都做不好,你怎么樣要求下面做好呢。要不然怎么會有這種孩子出來,“我爸是李剛”,肯定是自己沒有做好。所以荀子說:“君者儀也,民者景也,儀正則景正”,如楚王好細腰,宮中有(美女)餓死。
人家問他怎么治理國家?他說先把自己做好了,一個領導人就好像照相機一樣,照相機正了,拍的景就是正的。拍出來的景就是正的。所以老百更懷疑荀子是中國人了?2000多年前怎么會有照相機,那肯定是外星人。所以老百姓的結論是荀子是外星人。照相機正了,拍出來的景就是正的。盤子是圓的,則水圓,盤子是圓的,你裝的水就是圓的。盆子是方的,你裝的水就是方的,所以領導人在想什么,想干什么,下面的人就會配合你。領導人穿中山裝,全國都穿中山裝,領導人穿西裝,下面們就穿西裝。因此,風俗之后果,這個風俗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是好的還是壞的?這個風俗哪里來?好壞哪里來?就是觀看了一兩個領導人的心態而已。領導人怎么想的,下面就應該怎么做,所以領導人的心態最重要。
齊桓公喜歡穿紫色的袍,所有文武百官一看,國君穿紫色的衣服,士大夫一看,朝中大官都穿紫色的衣服,他也穿紫色的。老百姓一看當官的都穿紫色的衣服,老百姓也穿紫色的衣服。結果齊國買不到紫色的布了,全國漲價,大家都來搶紫色的布,連齊桓公都買不到紫色的布。忍無可忍了,把管仲找來,仲夫,你這個宰相怎么當的,當到全國的紫色布,貴成這個樣子,連我都買不了,你宰相怎么當的。管仲一聽,國君,這個是你造成的。怎么是我造成的?你瞧,你每天穿什么衣服?紫色。別的顏色的衣服你都不穿,你就穿紫色,請問,全朝文武百官為了拍馬屁,都跟著穿紫色,紫色布怎么能夠不漲?齊桓公恍然大悟,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當我們有不順的地方,碰到困難的地方,先問問是不是自己錯了,自己出了問題了,不是馬上去責怪別人。齊桓公不錯,還能夠反求諸己,就問管仲我現在該怎么辦?管仲說,國君,現在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穿紫色的衣服了,那也不成,我改穿別的顏色,那別人跟著穿別的顏色,那別的顏色的衣服也就漲了。干脆一個禮拜做七個不同的顏色,每天出門穿什么顏色,你就翻,翻到什么就穿什么顏色,他們就跟不上了。齊桓公果然做了七種顏色不同顏色的衣服,全朝都跟不上了。所以,風氣就是一兩個(在上位的)人逐漸形成的,家庭文化就是家長怎么做,家里文化就怎么形成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