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劉燕:近日,一組“國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系列文章在網上陸續刊出之后,引發了輿論的關注。這組文章共有12篇,以梳理詞匯的國學源流、闡釋其古今語義和內涵的方式,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進行了創新性的解讀,凸顯其傳統文化內涵和底蘊,并且彰顯其與時代并進的意旨。今天我們就為大家邀請到了這12篇文章的作者,青年文化學者、北京子曰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曹雅欣,以及長春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長春大學國學研究發展中心主任、東北師范大學研究生導師金海峰教授接受我們的采訪。我想先問一下雅欣,你是什么樣的契機把國學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寫出這樣的文章?
曹雅欣:核心價值觀就是指一個民族在價值導向上、道德觀念上、行為習慣上、心理訴求上的一個最大公約數。最大公約數的概念就是在集體認同的文化心理,核心價值觀又在集體認同的基礎上進行了歸納、總結和提升。這些集體認同的文化心理是從哪兒來的?其實它不是憑空而降的也不是拔地而起的,就是從我們源遠流長的歷史發展當中來,從我們文化傳統的價值導向中來,也就是從我們國學思想智慧的寶庫中來。
所以說我們用國學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際上是把這12個詞從理論根源上面學有本原的論述,從文化背景上進行梳理和總結。也就是說回到這12個詞的歷史生發地上進行解讀。如果說完全忽略了國學本身,就談這12個詞本身的概念,那可能有些人就會產生一些質疑,比如這里面有些詞看起來可能完全屬于西方的詞匯,西方的語境,西方的視角,比如民主、自由,可能大家會認為它是不是憑空而降的,硬性地植入到我們的社會當中,和我們源遠流長的民族意識割裂開的,實際上不是這樣?;氐絿鴮W原點進行剖析,我們發現在傳統觀念中對這些概念已經論述過,并且是認同的。
比如民主這個詞就是如此,民主這個詞如果在國學里面可以從三個維度上進行理解。首先民主指的是以民為主,以民為主就像孟子說的那句著名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其實從歷史發展的眼光來看所有的朝代變遷、制度改善都是歲月洗禮當中鬧哄哄的匆匆過客,只有人民大眾才是在任何時代、社會中都永遠不變的主人和主體,那就是以民為主。
民主在國學中還有另外一個意思就是為民作主,主要是針對統治者本身、統治階層提出來的。其實民主這個詞在國學中最早的出處來自于尚書。民主的第三個意思就是由民作主,這是當下和未來更深遠的意思。
從制度這方面就規定了國家權力公民賦予,從公民個人層面也提出要求每個公民有主人翁的意識,如果我們想成為國家的主人就要有作為國家主人的擔當,我們既要享受作為主人的權利又要盡到作為主人的義務。
中國文化講鐵肩擔道義,每個人肩頭都擔有對于家國的意義,所以說民主這個詞雖然在中國古代社會沒有出現現代意義上的民主制度,但是在思想哲學的層面,我們對于它其實并不陌生,一直都在探討,也一直都在關注。像以民為主就體現了社會的責任,為民作主就強調了政府的責任,由民作主強調的就是每個公民自己的責任。
比如自由這個詞也是如此,中國古代社會看起來是禮教森嚴、秩序井然的,我們覺得中國古代傳統社會對于自由是不是最為缺乏,實際上自由在國學里也最常見,老子就提出道法自然,就是效仿大自然的規律,還有就是仿造事物本身最自然的狀態進行。我們說自由的狀態就是隨性而為的狀態,那不就是順著自己的本性進行的狀態嗎?所以道法自然是自由最理想的狀態。
道家儒家在這方面也有論述,比如孔子說七十而從心所欲,就是七十歲的時候已經修煉到了能夠讓自己的言行舉止一舉手、一投足都是順性而為的,沒有想過是否觸犯法律和規矩,可是他都能和規矩禮教秋毫無犯,也就是從最自然的狀態。
主持人:那你當時寫這12篇文章的時候是否就請教了你的老師金老師呢?金老師是什么時候知道她的創意,又是怎么看待國學,用國學闡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您又怎么看待她這12篇文章的呢?
金海峰:實際上這12篇文章在今天這么受大家關注,這是我們這個團隊已經用了將近兩年的時間在這個主題上教學、科研,大家都已經很熟了。
我講國學的時候發現中國社會發展有一個規律性的東西,就像老百姓說的人生30年河東、30年河西,人生是這樣,社會也是這樣。你往回看一下就會發現有一個現象非常巧合,中國革命你如果要從五四運動算,五四運動1919年,從1919年的五四運動到1949年新中國建立30年,這是中國革命武裝奪取政權的30年;再想想從1949年新中國建立到1979年改革開放,也是30年,其實本來是1978年就開始了,但是1979年全社會才開始了這種改革開放的浪潮。你看這兩個,都是30年一個節點。
而1979到2009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了,一個社會要想良性發展需要三套馬車:政治、經濟、文化。下一個30年文化要大發展、大繁榮,文化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了,一旦注重到文化的時候,文化不能光當名詞解,應該當動詞聽,以文化人,得把我們現代人通過文明的教化、自我的修養達到一個高度,高度是什么?就是文化的概念。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我們要追求的文化的頂層設計,經濟要達到一個標準,文化也要達到一個標準,核心價值觀就是文化的標準。而這個標準是中華民族長久以來追求的理想,就是中國夢所要實現的目標之一。所以根據這一點大家在一起也要研討,也要做這方面的教學甚至是科研以及教學科研中的立項,甚至是給一些地方省市領導干部講座的時候都是以這個專題,所以大家在這方面就有一些思考。小曹這方面文筆也比較好,思考得也比較多,就來主筆寫這個東西。實際上這里面多數是她的東西,我們就是在旁邊給她做一點梳理,有的時候是一些經典的引證,幫著做一些這樣的工作。endprint
主持人:我相信網友也會有這樣的感覺,當代人碰到的無論是政治、文化、經濟各方面問題的時候,我們發現我們在找一種規律,在想一種辦法,但是經常會發現我們找到的和想到的在我們的國學經典里面已經做過論述。
曹雅欣:對,早已經引證過了。
主持人:對,所以現在國學熱已經勢不可擋了。
金海峰:對,歷史的規律。
主持人:那國學熱這樣的一個時代背景,我們當代人怎么樣去學國學?怎么樣去用國學呢?不知道金老師您是怎么看的?
金海峰:其實我們在國學傳播這塊有一個標準叫科普國學、文化健康。
主持人:這是一種什么樣的理念?我們用什么樣的方式來傳播國學的內容?
金海峰:這實際上正是我們今天思考的內容,國學剛剛回歸,在當下這個時候,它不但需要學界的深入研究,更需要我們傳播界的有效傳播。國學的內容中華民族上下幾千年積累的智慧肯定是源于生活,對我們百姓的生活是有指導價值的,但是因為五千年的積累,應該說也是精華糟粕并存,那怎么能夠把優秀的傳統文化在當代傳播下去,這是我們思考的一個課題。
因為這一點大家在一起總結了科普國學十條,科普國學里面第一條就是傳播優秀傳統文化,要學以致用,要知行合一,這是一個總綱。然后傳播國學不搞封建迷信,不能讓那些歷史的糟粕沉渣泛起,這是現在很重要的。因為我在南方講課就發現一些地方借著國學的名義把一些擺攤、算卦、看風水、批八字的都找來了,這都是國學當中垃圾的東西。
第三條就是我們傳播國學不能厚古薄今,就說過去好現在不好,那是不科學的。第四條不能盲目排外,就說我們自己民族的好,別的民族的都不行,那個也不科學,各民族都有優秀的東西,所以我們強調的是多元文化并存,強調文化的合而不同。
然后這里面還有一些具體的要求,比如說要學有本源,不能望文生義。為什么現在網上有一些借著國學復興的名義招搖撞騙,或者有一些自封為大師的人物飽受詬病,就是他里面有很多知識硬傷,他沒有國學的功底,借著國學的知乎者也,帶著一點現代的生活就在這里面硬講,里面有很多都是知識硬傷,所以我們要強調學有本源,不能望文生義。今天的國學傳播還有一些要求就是源于學術,不帶學究氣,都是知乎者也,像孔乙己似的說一個字有四種寫法。但反過來聯系實際又不能染江湖氣,江湖氣太重了也不行。
還有一點很重要,這對教師和傳播者很有用,就是教師往臺上一站不能只代表自己,學術沒有禁區,宣傳得自律。有很多人往臺上一站有話語權了,罵社會、罵政府,甚至罵一些領導人,好像罵得越狠,思想越深刻,豈不知那是對社會公信力的破壞,教師站在臺前一定要傳播正確的思想,帶著陽光的心態,給社會帶點正能量,這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我們還有一個總結就是要做一個有傳統文化修養的現代公民,這是一種辯證的。這種科普國學在我們今天對國學傳播怎么樣能夠與現實生活對接上找到了一條途徑。
還有一個問題就叫文化健康,文化現在有些地方不健康,其實精神食糧和物質食糧是一樣的,所以中國文化中特別是儒家文化,很早就提到過這個問題,孔子說有五種人是該殺的,盜賊都不算,哪五種人呢?第一種叫心達而斜,心里明白的而壞,我們身邊有這樣的人。第二種叫言偽而辯,說的都是錯的但你辯不過他。第三種就是文化健康的問題,我們身邊有這樣的人,這種人看問題就看負面的,他知道得還特別多,你和這些人在一起一接觸,你聊天聊倆小時心里都堵得慌,都是負能量,你就覺得這個社會完了,說實話我們現在有的媒體就這樣,這是問題,它關注社會負面、丑陋的東西比較多。第四種是行僻而尖,我們身邊有些人做的事挺另類但是自己挺堅定。第五種叫順勢而責,有時候領導身邊容易有這些人,或者你和領導接觸的時候有時候不自覺地容易犯這個毛病,領導這個事本來做錯了你看出來了,但是你不說他錯,你還說他挺好,還能找出一兩條理由支持他一下,讓他這個錯誤就順過來了。
曹雅欣:其實我覺得國學離我們并不遙遠,就像我剛才說的國學走入生活、傳統成為時尚,我們耳熟能詳的《青花瓷》,實際上就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的營養,歌詞就來自于“雨過天晴云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上個世紀流行的金曲《牽手》,是源自于“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最好的時尚就是在傳統根基上進行的發展,因此國學離我們每一個人并不遙遠。希望大家能夠做到的就是科普十條里面說的最后一句:做一個具有傳統文化修養的現代公民,這個現代公民的意義就是說我們既不是一味地模古、一味復古,歷史是不能倒退的,我們今天的文化形態就是歷史的選擇,一定不能倒退,同時也沒有必要盲目排外,應該中西合璧,堅持多元文化的基礎上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當我們走出去的時候是最具有中國風范的中國人。我們希望大家能夠做到的是具有全球視野的中國心,具有世界胸懷的中國人。
金海峰:從我做教師的角度講,國學在今天的傳播實際上剛剛開始,有人認為它是熱,熱就是有熱有冷的時候,但是中國文化是自己民族的東西,我們說人能弘道,國學發展到今天其實是由政府的引導、媒體的呼吁、學界的研究和百姓的需求才走到今天的。人能弘道,沒人能違背規律,所以得道者多助,所以在今天我們期望能有更多的人來參與到國學的傳播和踐行的隊伍中來,一旦能做到這種程度實際上就像中國哲學最高巔峰之作《周易》里面講的就是一個不斷的循環往復、不斷提升的過程,這樣就進入到一個良性的循環,這也是我們作為教育者的期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