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禮



紅色文獻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革命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紅色文獻真實記錄和見證了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所走過的波瀾壯闊的光輝歷程,體現了中國人民革命核心價值觀和民族復興的艱苦奮斗精神。河北省由于地處京畿要地的地緣因素和在近現代史上處于特殊而重要地位的客觀原因,使得近現代革命文物的收藏數量蔚為大觀,其中紅色文獻也不乏珍品。為供業內研究者參考,并與愛好收藏人士共同分享,現從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收藏的紅色文獻中選擇幾種珍品介紹如下。
1 《論持久戰》(圖1)
毛澤東著,延安解放社1938年7月印行的初版本,平裝,32開,縱18.5厘米,橫13厘米,封皮破損。《論持久戰》是毛澤東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的講演稿。這是一部偉大的馬列主義的經典軍事理論著作,被譽為“影響世界歷史的十大軍事名著”之一。《論持久戰》寫了二十一個問題,前九個問題為第一部分,主要是說明抗日戰爭為什么是持久戰,為什么最后勝利是中國的,批判了“亡國論”和“速勝論”;后十二個問題為第二部分,主要是說明怎樣進行持久戰和怎樣爭取最后勝利,著重論述了人民戰爭和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在《論持久戰》這部光輝著作中,毛澤東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戰爭的根本問題作了精辟的論述,制訂了指導抗日戰爭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和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證明了其無懈可擊的正確性;它可用于指導反侵略的現代局部戰爭,并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它不僅在國內成為指導抗日戰爭的科學的軍事理論,而且在世界軍事學術史上也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抗戰全面爆發后,在國民黨內出現了“速勝論”和“亡國論”等論調。在共產黨內,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國民黨正規軍的抗戰,輕視游擊戰爭。但是,抗戰10個月的實踐證明“亡國論”“速勝論”是完全錯誤的。抗日戰爭的發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時成了人們關注的問題。1938年5月,毛澤東寫的《論持久戰》初步總結了全國抗戰的經驗,批駁了當時盛行的種種錯誤觀點,系統闡明了黨的抗日持久戰方針。
2 《新民主主義論》(圖2)
毛澤東著,1940年5月由新華日報華北分館出版,平裝,32開,縱18.3厘米,橫12.1厘米,微殘。1940年1月9日,毛澤東出席陜甘寧邊區文化協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題為《新民主主義的政治與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的長篇演講。這篇演講稿,經過修改、補充而成文,于1月15日完稿,2月15日在延安出版的《中國文化》創刊號上發表,題為《新民主主義的政治與新民主主義的文化》。2月20日出版的《解放》第九十八、九十九期合刊也刊載了這篇文章,題目改為《新民主主義論》,文內各部分加上了小標題。毛澤東在文章中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社會的特點及其基本矛盾后指出:中國革命必須分兩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義的革命,第二步是社會主義的革命,這是性質不同的兩個革命過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劃分了整個世界歷史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任何反對帝國主義的革命,就不再屬于舊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范疇,而是屬于新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即無產階級社會主義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也即新民主主義革命。它按其社會性質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但又是為社會主義的發展掃清更廣闊的道路。因此,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毛澤東關于中國革命歷史進程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本質特點的論述,揭穿了國民黨頑固派宣揚“基馬爾主義”的陰謀,也打破了民族資產階級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幻想。毛澤東還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綱領,勾畫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的藍圖,指出:新民主主義共和國“是在無產階級領導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們聯合專政的民主共和國”,國體是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政體是民主集中制。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實行“大銀行、大工業、大商業,歸這個共和國的國家所有”,國營經濟“是整個國民經濟的領導力量,但這個共和國并不沒收其他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一定要走‘節制資本和‘平均地權的路”。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其具體內涵就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新民主主義論》這篇著作,是馬列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偉大成果,它科學總結了鴉片戰爭以后,特別是共產黨成立以后中國革命的經驗教訓,深刻論述了中國民主革命發展的基本規律,第一次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的完整理論,描繪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的藍圖,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的一次飛躍,豐富和發展了馬列主義有關民族和殖民地革命的理論,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成熟。
3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圖3)
毛澤東著,1943年5月由解放社出版,平裝,32開,縱17.7厘米,橫12.6厘米,微殘。《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是毛澤東1942年5月在延安舉行的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包括引言和結論兩部分,1943年10月19日在延安《解放日報》正式發表。在延安舉行的文藝座談會是延安整風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宗旨在于解決中國無產階級文藝發展道路上遇到的理論和實踐問題,諸如黨的文藝工作和黨的整個工作的關系問題、文藝為什么人的問題、普及與提高的問題、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問題、歌頌和暴露的問題等。講話對上述問題一一作了剖析,提出并解決了一系列帶有根本性的理論問題和政策問題,明確提出了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針,強調文藝工作者必須到群眾中去、到火熱的斗爭中去,熟悉工農兵,轉變立足點,為革命事業作出積極貢獻。講話總結了“五四”以后中國革命文藝運動的歷史經驗,發展了馬列主義的文藝理論。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發表,標志著新文學與工農兵群眾相結合的文藝新時期的開始。許多作家在毛澤東文藝思想指引下,在塑造工農兵形象和反映偉大的革命斗爭方面獲得了新成就,在文學的民族化、群眾化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出現了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丁玲的《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風驟雨》,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賀敬之、丁毅的《白毛女》,阮章競的《漳河水》,孫犁的《荷花淀》等作品。在國統區,黨領導下的進步文藝界團結廣大作家,發揮了重大戰斗作用。艾青、田間及七月詩派的詩歌創作,茅盾、巴金、老舍、沙汀、艾蕪、路翎的小說以及曹禺、夏衍、陳白塵、宋之的、吳祖光的戲劇創作,在反映現實的深度、廣度與多樣化方面都達到了新的水平。
4 《論聯合政府》(圖4)
毛澤東著,1945年6月由晉察冀日報社出版,平裝,32開,縱17.5厘米,橫12厘米,封皮殘舊。《論聯合政府》是1945年4月24日毛澤東在中共七大所做的政治報告,報告明確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的一般綱領,并完整地制定了現階段的具體綱領和政策,提出了“廢止國民黨一黨專政,建立民主的聯合政府”的斗爭口號;強調發動農民群眾,實行土地改革,同時提出準備將工作重心由鄉村向城市的轉變,以適應新的形勢需要;指出加強黨的領導是爭取革命勝利的關鍵。報告概括了中國共產黨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形成的三大作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作風以及自我批評的作風。指出這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全黨要保持和發揚這些作風,更好地團結和率領全國人民,完成黨的戰略任務。報告是中國共產黨打敗日本侵略者、建設新中國的綱領性文件,也是加強共產黨自身建設的重要文獻。
我們黨在抗日戰爭中,一面堅持抗擊日寇,一面同蔣介石集團進行斗爭,在艱苦的斗爭中壯大了自己。到1945年春,我們黨已經有了121萬黨員,黨內空前團結,思想作風日益純正,在人民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我們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已經由原來的四萬人發展到近一百萬人,在八年抗戰中殲滅了大量的日偽軍,收復了大片國土。我們黨領導的解放區已經遍布華北、東北、華中、華南各地,擁有近一億人口,解放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設都有了很大的發展。1944年9月,黨中央提出了廢止國民黨一黨專政、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得到了全國人民的積極響應。廣大人民群眾迫切希望在抗戰勝利后,以解放區為榜樣,建立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和富強的新中國。
5 《論解放區戰場》(圖5)
朱德著,1945年6月由晉察冀日報社出版,平裝,32開,縱19厘米,橫13.5厘米,完整。《論解放區戰場》是1945年4月25日朱德在中共七大所作的軍事報告,是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軍事斗爭的科學總結。報告回顧了8年抗戰的艱苦歷程,詳細總結了解放區戰場創造的光輝戰績及解放區戰場抗戰的經驗,報告以豐富的歷史實踐,科學地論證和總結了抗日戰爭的發展規律。報告還從建軍原則、兵役問題、怎樣養兵、怎樣帶兵、怎樣練兵及用兵、軍隊中的政治工作、軍隊的指揮以及瓦解敵軍等方面對共產黨及國民黨的兩條根本對立的軍事路線作了鮮明對比,充分證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廣大解放區戰場,是中國抗戰的重心。報告根據黨的“打敗日本侵略者,建設新中國”的總任務,提出了今后黨在三種不同地區的軍事任務。在全國,要求國民黨立即改組一黨獨裁的統帥部,建立一個民主的聯合的統帥部。在淪陷區,加強爭取人民群眾的政治工作和組織工作,加強對敵偽軍警的政治影響和爭取他們反正,加強敵后各城市工作和組織地下軍。在解放區,要擴大解放區,縮小敵占區,擴大人民武裝,消滅與瓦解敵偽軍,加強軍事訓練,提高軍事技術,加強指揮機關,準備大反攻的物質基礎,要準備實行從抗日游擊戰爭到抗日正規戰爭的戰略轉變,迎接抗日大反攻。
6 《抗日模范根據地晉察冀邊區》(圖6)
聶榮臻著,1939年12月由八路軍軍政雜志社出版,平裝,32開,縱18厘米,橫12.5厘米,封皮殘舊。1939年1月,聶榮臻向中共中央寫了一份關于晉察冀初創時期的情況報告,內容約1075字,著重敘述了邊區發動群眾、依靠群眾、開展敵后游擊戰爭的情況。毛澤東看到報告后,確定把這個報告單獨成書出版,并親自為該書題寫書名《抗日模范根據地晉察冀邊區》。毛澤東、朱德、王稼祥分別為該書作序,給予了高度評價。1939年3月18日毛澤東在《致聶榮臻》信中指出:該書“是十分寶貴的”“書準備在延安、重慶兩處出版(我與王主任各作一序),照片正傳觀各同志。望努力奮斗,加深研究,寫出更多的新作品”。該書主要論述了四個方面的內容:晉察冀邊區在戰斗中形成發展的歷程;邊區一年來在敵后戰斗的重大收獲;粉碎敵人對邊區圍攻的斗爭情況;晉察冀邊區抗戰的經驗教訓。《抗日模范根據地晉察冀邊區》一書是第一本系統介紹八路軍堅持敵后抗戰的專著,它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擴大了共產黨、八路軍的影響。
7 《關于晉察冀邊區黨的工作和具體政策報告》(圖7)
彭真著,1944年11月出版,平裝,32開,縱18.5厘米,橫13厘米,微殘。1941年6月4日至8月21日,中共北方分局書記彭真赴延安,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和毛澤東主席匯報了晉察冀邊區的工作。之后,彭真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進一步補充整理,寫成了《關于晉察冀邊區黨的工作和具體政策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該《報告》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黨在晉察冀邊區的各項具體政策;第二部分,晉察冀邊區黨的建設。《報告》總結了自1937年11月到1941年2月約3年零3個月的時間內晉察冀邊區貫徹執行黨中央政策的情況和經驗。
《報告》首先總結了晉察冀邊區具體地而不是抽象地、靈活地而不是教條地貫徹執行黨中央的各項政策的重要經驗。指出,要鞏固和建設敵后根據地,必須堅決執行中共中央各項政策。而在決定晉察冀邊區的各項具體政策時,應當遵循四個基本原則:第一,抓住中日民族矛盾這個主要矛盾,團結全民族共同抗日;第二,由于抗日戰爭是中國共產黨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個階段,因此,對于資本主義生產和富農經濟,應該允許存在和在一定范圍的發展,黨與資產階級和富農的斗爭,主要的是爭取領導權的斗爭,而不是根本反對或削弱資本主義經濟的斗爭;第三,由于中日矛盾是主要矛盾和爭取地主階級參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可能性,在抗日根據地內,對于封建制度只能采取逐漸削弱的政策,而不能采取直接推翻消滅的政策;第四,在實行民主的問題上,由于地主階級與中等資產階級、富農的態度不同,因而在政策上對他們應當嚴格加以區別。
《報告》總結了晉察冀邊區政權建設和改革的經驗、邊區經濟建設的經驗、邊區執行土地政策的經驗和邊區黨的建設的經驗、邊區群眾工作的經驗,全面系統地總結了晉察冀邊區根據地創建以來各方面工作的實際經驗,不僅對晉察冀邊區深入鞏固和建設根據地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對于敵后各抗日根據地建設也具有借鑒意義。
近年來,紅色文獻已成為收藏領域的新熱點,其文物價值正受到收藏界的關注。紅色文獻本身具有重要的史料和文獻價值,而隨著歲月的流逝,這部分文獻將會越來越稀少,其收藏、保存和保護就顯得更為重要。作為藏有豐富紅色文獻的收藏單位,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加大了對所藏紅色文獻保護、整理、開發和利用的力度,以便使這些紅色文獻能更好地發揮其史料和文獻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