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松溪
南非人為何在美國能尋夢成功?
張松溪
美國是許多人尋夢的天堂,其中很是有些南非人。在維基百科的“南非裔美國名人”條目下,有一長串演藝名人、藝術家、運動員、學者、商人和高技術創業者的名字。除了馬斯克,還有風投人羅洛夫·博沙等,包括好萊塢大美女查理茲·塞隆,甚至有一位出生在南非的華裔陳頌雄。中國人前去美國尋夢的亦大有人在,功成名就的很多,其中卻是學者多,企業家少,馬斯克這樣的一個都不曾有。那么,美國體制與南非人,是怎么會撞出火花的?
國人對南非的認識,首先是反種族主義斗爭及其領袖納爾遜——曼德拉,然后是鉆石與黃金。然而只有不多的人知道,還存在另一個南非,一個技術發達卻沒能再向前一步、成為工業強國的南非。
南非曾經有龐大而雄心勃勃的國家發展計劃,建立起了強大的軍事工業和航空工業,在種族隔離政權下臺前,南非已經接近于造出核武器。曼德拉出任總統后,取消了對民族工業的扶植政策,除了少數尖端領域,南非的工業體系基本被外國產品沖垮。而黑人為主的政府對白人青年的就業問題并不積極,最近甚至發生了請愿事件。
根據新華社5月24日報道,因擔心遭“種族清洗”,部分南非白人發起了“回歸歐洲”請愿行動。活動發起人坎波斯對當地媒體說,由于南非政府采取了向黑人傾斜的就業政策,導致白人就業困難,目前許多白人窮困潦倒,成為新的貧困群體。
南非人口約5300萬,其中約500萬為白人。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白人試圖撤離南非,許多白人醫生和工程師等高端人才紛紛移民美國和澳大利亞,沒有更多選擇的白人只能繼續留在南非。
上述問題由來已久,1995年,一名南非白人Ilana Mercer移民美國,她寫了一本書名叫《Into the Cannibal's Pot: Lessons for America from Post-Apartheid South Africa》(《跳進食人族的油鍋:種族隔離制度廢除后的南非帶給美國的教訓》。書中表達的政治立場不見得正確,卻同樣反映了上文中的事實——南非的白人青年想在本土找到一展身手的機會確實不容易。尤其是馬斯克這樣心懷宇宙夢想的少年,在南非是肯定無從發展的。在這種局面下,南非的青年俊杰們把目光投向海外以求進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從馬斯克的人生中,我們就能看到一個白人少年是如何在母國之外謀求成功的。
馬斯克少年時父母離婚,他后來選擇了與父親住在一起。父親帶著他到處旅行,某一次到了美國。按照《鋼鐵俠是怎樣煉成的》一書所言,“美國那種充滿喜劇、電影、科技及自由的形象在馬斯克心中扎下根來”。另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是阿波羅,這個偉大的航天工程震撼了馬斯克的心靈。但得知美國政府決定放棄后續計劃時,馬斯克深受打擊。不過馬斯克并沒有放棄自己的美國夢,他采取了一種曲線赴美的策略,先到了加拿大,用兩年時間拿到了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入學通知書,來到了這個認為“一切皆有可能的地方”。
對馬斯克的夢想來說,美國首先是個商業資源豐富的國家。他的校友里有大把世界知名企業的總裁。其次美國是個知識資源豐富的國家,馬斯克離開商學院之后又去讀了物理,聆聽著名物理學家的講學。這都是他在南非無法獲得的。美國更是一個支持創業、鼓勵創業、帶動創業的社會。在馬斯克剛剛從沃頓商學院畢業,打算去斯坦福大學讀研究生的時候,第一次互聯網浪潮襲來。馬斯克立刻和弟弟合作搞了一家互聯網小企業,專門制作在線城市黃頁。數年后這家企業被康柏收購,馬斯克就拿到了2100萬美元的現鈔。在多數國家,沒有背景的年輕人很難白手起家,馬斯克在幾年時間里就做到這一點。
美國人則對馬斯克這樣憑借個人力量挽救局面的英雄人物,有著極大的熱情和歡迎度。在馬斯克組建火箭公司之前,美國的航天發射一直面臨著尷尬的局面。所有人都承認美國在火箭技術上保持著領先地位,但美國發射服務提供商的價碼卻一直貴得離譜。馬斯克取得初步成功后,大批的美國航天評論人甚至國會議員自發為他鼓與呼,要求把更多政府發射合同交給SpaceX去執行。馬斯克并沒有設法收買這些人,甚至沒有組織傳統意義上的院外游說。當馬斯克決心進軍軍用衛星發射服務市場后,雖然美國空軍并不情愿,但在國會的一再要求下,還是對SpaceX進行了認真評審。以目前的趨勢來看,SpaceX拿到空軍發射合同是遲早的事。
這樣的美國,不愧是世界上第一個頒布反托拉斯法的國家。
可以發現,如果一個社會形成了開放、靈活的創業機制和鼓勵競爭的商業機制,能夠協調和匯聚各方面資源來支持有前途的創業者,那么連萬里之外的英才都會慕名而來。如果相反,就會把本土人才趕走,去為其他國家添磚加瓦。
中國絕無南非那樣的種族主義歷史和由此引發的后遺癥。但南非的教訓也值得中國汲取。中國如今有穩定政治環境,有充裕社會資金,有積極招商的地方政府,但是中國人跑到美國去創業、中國企業到美國去上市,這種事情依然頻繁發生。這只能說明,中國社會和市場在創業環境上還是存在問題的。
把目光聚焦到航天領域,時至今日,中國少年要想圓自己的航天夢,只能按部就班地沿著體制化道路前進:讀大學,考學位,入職國有航天企業,在資深人士起草、國家評審機構確定的技術開發道路上按部就班地前進。想利用民間資本在中國建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那樣的企業、實現個人的意志和夢想,至少在今天還是做不到的。
如果因為政策和融資問題,迫使我們的馬斯克跑到美國去尋求發展,那才真正是國家和民族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