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100125) 朱 明
新型職業農民的作用和要求
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100125) 朱 明
1.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 我國農產品需求呈剛性增長,確保十幾億中國人吃飽吃好,最根本的還得依靠農民,特別是要依靠高素質的新型職業農民。同傳統小農戶、兼業農戶相比,職業農民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效益更好。
2.提高現代農業綜合效力 隨著資本、技術等現代生產要素不斷進入農業領域,農業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集約化水平不斷提高,作為生產關鍵要素之一的農業勞動力素質也需要適應這種形勢變化。但客觀上看,目前農民素質不高,是導致我國農業生產中單位產出較低、農業競爭力不強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關鍵是提高農民素質,培養職業農民。
3.提升農業綜合效益 隨著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農業功能的不斷拓展、環節不斷增多、崗位不斷細化,農村居民分工分業也呈加快發展趨勢。通過職業農民領辦各類合作社、企業,將生產、加工、運輸、儲藏、銷售等環節聯成一體,多層次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才能獲得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的收益,提高農業整體效益,增強農業發展的競爭力。
1.具有穩定性 不務農不是職業農民。傳統農民多進行兼業生產,不同職業間經常相互轉化,穩定性較差。而職業農民以農業為固定職業,具有很強的穩定性,由此才能積累農業生產經驗、提高農業生產水平,這也是對現代農業的穩定性,由此才能積累農業生產經驗、提高農業生產水平,這也是對現代農業從業者的基本要求。
2.具有專業性 職業農民必須接受過一定的農業教育培訓,在生產和經營管理等方面獲得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需要掌握高產優質、防災減災、綠色安全、設施裝備等現代農業技術,以及農業政策、決策管理、農場經營、產品營銷等現代農業經營管理知識,具備適應農業結構調整選擇優勢特色產業的發展能力,適應市場變化按需生產的決策能力,適應農業科技進步對新品種、新技術和新裝備的應用能力,適應農業規模經營對集約化、企業化、組織化的管理能力,面對各種風險的應對能力以及農產品品牌建設和市場開拓能力等。
3.具有責任感 傳統農民自給自足,責任范圍只限于自己和家人。新型職業農民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的關鍵,還應具有法制觀念、誠信意識、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等現代公民意識和職業道德,承擔起提供安全可靠的農產品和保護自然環境等社會責任。